《夷坚志》是宋代作家洪迈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其中有一篇《岛上妇人》,题材与外贸商人有关。福建泉州商人去南洋经商,因船触礁,飘流至荒岛。岛上有一位赤身裸体的妇女,商人同她一起生活了七八年,生了三个孩子。后来偶有同乡商船经过,泉州商人随即登船离去。虽然在情感上有所不安,但终置妇人孩子于不顾,独自回到了故乡。
这个故事有许多疏漏之处,明显地出于编造,仍带有“志怪”、“述异”的特点。而笛福的鲁滨逊在孤立无援的威胁下,利用仅有的条件,种出了庄稼,并驯化了一个野人,表现了外向的进取精神。泉州商人既未从事生产,又未利用他的文明去感化岛上妇人,而在离开时也没有把妇人孩子带走。这个外向题材,表现的却是保守的性格,毫无进取精神可言。也许宋代外贸商人还处于“没出息”阶段。
明代,中国小说出现了直接描写外贸商人发财的故事。这里要提到的是《拍案惊奇》中的《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故事是这样的的:苏州人文若虚经商,最初极不顺,不得已随友人去海外。他并无资本,聊以一两银子买100多斤桔子(洞庭红),以便在途中答谢友人。船到吉零国,被当地人高价买去,得银币千余。回程时,避风于一海岛,偶然发现一巨龟壳,拖回船上。到了福州,被一波斯商人用5万两银子买去。从此成为闽中富商,建起家业。
这个故事,与《岛上妇人》内容已大不相同,文若虚比泉州商人稍有长进,总算到海外发了一笔财。虽然作者把这归结为时来运转,偶然侥幸,但也多少表现了一点外向的勇气。
清代又出现了描写外贸商人的长篇小说,即李汝珍的《镜花缘》。这部小说所写的海外,其实只是中国社会的倒影。作者将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换了一个地域,转了一个方向,让他们在异国的土地上反常地出现,以收到讽刺的效果。这有点类似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它虽未真实反映海外情况,但以外贸商人林之洋等为正面形象,却是一个新的进展。内容也不再是偶然发财,而是进行正常的互利的贸易。从泉州商人到文若虚,从文若虚到林之洋,似乎是在表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外向意识有所加强。
上页<<<>>>下页
语言文字网[YYWZW.COM]2006年4月12日作者授权上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