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倡世界语
几十年前柴门霍夫先生曾创建了世界语,当时学用者颇多,也曾推行世界多国多年,但时至今日,似已无何声息,说明他的世界语未能如愿。原因何在,是值得探讨的。
当前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由于科学的进步,交通信息的发展,人类距离大为缩短,更由于客观上的要求,如经济、文化的发展,环保、资源、贸易……等等问题的演变,也迫使人类相互间要加强联系。特别是近期以来,科学突飞猛进,凡有事物,日新月异,人们相互了解,交流、合作已成为必然趋势。但语言的不同,实为一大障碍。如何打破此障碍就成为当前未来一大问题。柴门霍夫先生的创举,可谓应时之作,理当广被利用,但事实却未能如此。为什么?愚以为有两点可以考虑:
1.缺乏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活语言为其后盾。他是用印欧语系所属语言为其基础的,事实是自成体系的人工语言。对某些国家来说,又是某国的语言,又不是某国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人们学了,和某个单独国家来说都是又懂又不懂。即、不是对用本方案的人来说都是不懂的。同时由于是自成体系,那么它的优劣就决定了它未来的命运。有人学它就存在,没人学它就自动消失!同时也是只有多人学它才能存在,少数人学也同样消失。
2.西方语言都是复音语,复音语有很多缺点,用起来很不方便。以此为基础作为世界语,它学不易学,用不好用,自然难于通行了。
为了相互交流的需要,目前各国均以英语为中介,原因是用英语的人,在当今世界上较为广泛。但英语并非理想语言,它有如下缺点:(也即上述世界语的缺点)
1.语言单位多,难于记忆——它是以词为单位的,每有一事,必增一词。即以日常用语为例,不记上万八千词是不敷应用的。任何复音语小字典都不下5、6万词。如搞科研或专门用语则更要多的多。英语牛津词典已收字64万,据谓不久将达130万,人们很难记忆,同时只有26个字母,词句越多,单词的字母也越多,话说起来费劲,字写起来拖长,使人难于阅读。因而产生了缩略字。缩略字即非语言,特别是科技及专业用语,越来越与实用语言脱钩。无法使人认知,只好死记。数量即多,记忆也难。对科技发展实为不利。
2.语法复杂,学者很难掌握——它有时、数、格、性等等变化,颇不易学。
3.时限短——目前已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一切依靠科技,科技的研究越来越趋深奥,一项发现发明,不是一人所能完成的,要靠多人多时来完成,这就需要继承。而英语单位是词,语词的变化是最大最快的,几百年前的词,几百年后已不相识,如何继承?
以上种种用英语为母语的人很为难,其非英语为母语的人就更难了。上述,世界语为当前所需(特别是为未来科研着想),而英语又不理想,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