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苦十年》,顾名思义就是要向读者介绍民间书同文学术沙龙十年中走过的历程。计划中的内容有:上海汉字研究史料馆的建立和发展、十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的情况(十研会还未召开,计划介绍的筹备情况)、《汉字书同文研究》丛书1 至6辑的出版经过、沙龙网站《语言文字网》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这样4个方面的内容,怎么安排顺序呢?考虑的结果,决定按事情发生的日期先后顺序来安排。
“史料馆” 始建于1996年元旦;第一次研讨会的召开在1998年8月1日;第1辑《汉字书同文研究》的出版筹备工作是在2000年三研会前夕启动的;建立网站的动议是在三研会期间提出,各部分内容也就按这个顺序来编排了。再加上专门介绍《汉字书同文研究会筹备简章》的诞生经过的内容(自然是排在最前面),一共五个部分,就算敲定了。
二、《史海拾贝》版块的编排
《史海拾贝》版块编入的是11位人士的相关回忆文章。11位人士中,有4位是第一次研讨会的成员;另外7位作者中,有台湾学者和海外华人;有高校教授也有民间人士。11篇文章的内容,有回忆历次研讨会的;也有回忆各辑论文集编辑出版经过的;还有二者兼而有之的。怎么编排好呢?
考虑过的方案有三种:
一种方案, 是按先研讨会后论文集的大顺序,然后在各部分中再按会议召开和论文集出版的年份来编排;
第二种方案,是按作者的属地来编排。先大陆,再台湾,最后海外;
第三种方案,是按文章所回忆之事的发生日期先后来编排。
如果按第一种方案,论文集的介绍是好办的,按辑次来就是了,可是研讨会部分,就有困难了:回忆第一次研讨会的文章就有三篇,孰先孰后呢?按第二种方案,就得把各篇文章所述之事的时空顺序打乱,也觉不很理想;最后把心思放在了第三方案上。第三方案虽说也存在讲一研会的有三篇文章这个矛盾,但比起第一方案单纯按会议召开日期编排要好解决。虽然回忆的是同一次会议,但按回忆之事的发生日期,就有了区分前后的依据:俞步凡先生的回忆是从“1993年中的一天”开始的,可以排在孙剑艺教授和倪永宏先生的文章前面;孙教授和倪先生的文章孰先孰后呢?有了!二位都是编审委成员,就按作者在编审委名单中的次序来编排吧。作者中四位一研会成员文章,还余下一篇周胜鸿先生的。这篇文章是从1990年讲起的,自然要排在最前面。还真巧了。这样编排,不仅孙、倪二篇文章的顺序是和作者在编审委名单中的顺序一致的,而且周、俞、孙、倪四位文章的顺序也和在编审委名单中的顺序一致。其他的7篇,冯寿忠教授的从二研会讲起;沈俊峰先生的讲的是三研会的事情;李禄兴副院长的文章回忆部分是从五研会开始;侯永正先生写的是六研会;王敏东博士的“三次书同文之旅”,第一次是2004年的七研会;李牧先生参加沙龙活动,是从他向第6辑供稿开始的,而这6辑编辑工作的启动,是在七研会闭幕式上;博主自己的一篇,回忆的是第6辑的编辑出版经过和八研会,就只有排在最后了。
这样的编排方案出来后,自己推敲再三,从多个角度来衡量,都觉得挺“自得”。好了,就这么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