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王莹在刊登于2月6日《联合早报·交流站》的《巧用多媒体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一文中,发表了真知灼见。《联合早报·言论》于2月7日也刊登了吴韦材的文章《打瞌睡不因是否有武侠》,对于新加坡华文水平不断下滑感到忧心。读了以上两篇文章,很有同感。我们必须尝试不同的华文教学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而融合多媒体是途径之一。然而,我认为推广华文的努力不应仅局限于学堂里的莘莘学子,而应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工作人士。
笔者曾经就读新加坡特选中学,四年沉浸在中华文化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学习华文可说是事半功倍,得心应手。然而,升上初级学院后,除了平时的家常话,就没多少机会使用以往所学的华语。由于与华文“打交道”的机会减少了许多,以致之前打下的华文基础和累积的文化知识开始流失,华文水平退步了不少。相信不少人也有类似的经验,一旦毕业离校,能使用华文华语的机会不多,华文水平也因此在不知不觉中滑落。
语言是个活学活用的科目,必须不断地练习,学以致用,才能温故知新,熟能生巧。我认为,新加坡华文水平在近四十年来垂直下滑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一个有利于让人们使用华文华语的大环境。华文教学再成功,倘若学生毕业后都甚少或不继续使用华文,华文教学改革的努力也将付诸东流。
因此,营造一个利于让人们都有机会常常运用华语的大环境,让华文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提高新加坡华文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此,笔者建议以下几个可行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商榷。
一、提供更多渠道让人们,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人运用华语。
华文报章可加大力度鼓励年轻读者投函发表看法,进行有深度的辩论,并将它们刊登出来,鼓励人们用华文交流,参与讨论。电视业者也应再接再厉,继续制作类似《有话就说》和《争锋相对》等时事节目,鼓励更多人用华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新加坡近来的国会辩论,不少年轻议员都用了华语发言,是个很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