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林州紧急抢救神秘“襥语”

[日期:2007-04-14]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核心提示

  在林州流传着一种神秘的语言——“襥语”。有人说是民间艺人之间的行话,有人说是宋徽宗在狱中使用的暗语。据当地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襥语”曾流行于当地,之所以有此称呼是因为说的人很少,会说这样话的人就显得很“襥”。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很少人会说这种语言了。为保护先祖留下的语言文化,林州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该种语言的起源、形成、保护展开系统的抢救工作。

  4月9日,记者随同有关专家,对该语言的保护和抢救进行了实地采访。

  曾在林州流行一时

  “我小的时候,村里有人说话像说外语,我一点都听不懂。”昨天,在林州市合涧镇马军池村,正利用业余时间教学生们学习说“襥语”的侯全生老师说,“直到高中毕业,我才明白那种语言叫‘襥语’,出于好奇,我开始学说。大概5天后,我就摸出了语言的规律。”

  侯全生说,他学这种语言时,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在学。谁学得不好,就会在说俏皮话、斗嘴时,被人占便宜。所以这种语言当时很流行。

  这种语言从哪里来的?据村里的侯福新老人说,他也是听老人说,大概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个叫小银的村民,因吸大烟被抓,在狱里遇到一个盲人。他从盲人处学会这种语言,后来流传到村子里……

  家住林州市姚村镇柴家庙的卢用奇也会说这种语言。“我学的‘襥语’可是家传啊!”卢用奇说,“我家是唢呐世家,而‘襥语’是一种流行于民间艺人之间的‘行话’。”

  林州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执行副主任王买金说,这种语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活动在林州一带的民间艺人之间交流的一种“行话”,随后逐渐传播开来。到五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民间艺人的演出减少,这种语言的传播也受到限制。时至今日会说这种语言的人已是凤毛麟角。

  怀疑这是古汉语反切

  靳才法老人说,这种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把每个汉字都分成两个音节来读,比如:中华,“中”被读为“zhuaigong”,“华”被读为“huaigua”;人民,“人”被读为“raigeng”,“民”被读为“miejing”。再如林州,“林”为“lieling”,“州”为“zhaigou”。

  学习这种独特的语言时,初学者要先学会从一到十这10个数字的读法。靳才法以舒缓而清晰的语调读出了这10个数字的读音,即:一、yieji,二、aiger,三、saigan,四、seJi,五、waigu,六、lieliu,七、qieji,八、baige,九、jiejiu,十、sheji。

  靳才法老人说,能读10个数字后,再由熟练者对其进行点拨,就能掌握十之六七,但要想学精,还需再下工夫。

  精通音韵的林州市诗词学会会长赵凡先生研究后认为,这种语言极类似古汉语中的反切。反切源自东汉末年,又称“反语”或“切语”,是一个汉字用另外两个汉字来标注的一种注音方法。反切时,选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相拼,得到的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但即便是古人,掌握反切都不那么容易,宋人说:“文人学士,论及反切,便瞠目无语,以为绝学。”但是,“襥语”中还有许多字的读音与反切不同。究竟这种语言的源头在哪里?

  宋徽宗被俘曾用该语言

  王买金说,林州市民间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襥语”便是其中一个分支。“襥”字在林州方言中,有舒服、摇摆、炫示等多种含义,此处的“襥”字,应作“炫示”解释。意思是“这种话别人都不会说,只有某人会说。”因此,在林州市一些地方也有称“襥语”叫“襥话”的。

  据现有文字史料证实,“襥语”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末年,至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襥语”还有一个雅称,名曰“徽宗语”。

  据说,宋徽宗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在文学艺术方面却造诣颇高。在他被金人囚禁期间,为防止与钦宗商谈被人窃听,便使用了一种暗语,这便是“襥语”。

  随后,“襥语”流传开来。因为封建社会,民间艺人流浪各地,常受到欺负,他们就选择了“襥语”作为交流工具,逐渐成了“行话”。如吃饭叫“胆根儿”,吃饱了叫“胆挺了”等。

  林州紧急抢救“襥语”

  据林州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马明生说,该办公室于去年4月份成立,主要是抢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襥语”是很重要的一个抢救项目。目前,他们对“襥语”的来源、发展以及使用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并且在比较流行的马军池村等地组织会说“襥语”的老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传授,以防该语言的灭失。

  林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海英认为,“襥语”作为先祖使用过的一种语言文化,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起到过一定的作用,现在虽然该种语言在实用上被淘汰了,但是“襥语”应该被保护下来,留给后人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发掘。

  林州市对于“襥语”的抢救性发掘,也引起了该市旅游部门的关注。一位从事旅游工作的领导认为,安阳有厚重的殷墟文化和红旗渠精神,在旅游景点中导游曾交互使用普通话、安阳方言和林州方言,向游客介绍景点受到游客的欢迎,如果将抢救出来的“襥语”也用于旅游发掘,不仅能够彰显安阳旅游文化的厚重,也会引起游客的浓厚兴趣。

  “襥语”:之所以有此称呼,是因为说的人很少,会说这话就显得很“襥”。

  □首席记者张志立通讯员王瑞琪实习生李鹏文图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中文PK英文 中国人缘何让中文经历被离弃的尴尬

下一篇:当“不会写字”成为流行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