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汉字确有表示新事物的潜在功能
——评《楷体不改,死结无解》(六)
曲振兴
原文:秦国统一诸侯各国以后,“隶体”就成为官方通用的手写文字体式了。隶体通行于秦朝和西汉,大约到了东汉、魏、晋时期,就被改进成书写更快的“章草”和“行书”了。之后是200多年的分裂的南北朝时期和短暂统一的隋朝,由于国家分裂,战争不断,社会发展停滞,汉字也就没有什么改进发展了。之后到了唐朝,中国的地主阶级王朝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了当时领先世界的农业文明强国。为适应社会更快发展的需要,唐朝大力提倡使用了比“章草”书写更快的、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代表的“今草”字。之后进一步规范为“真书”字。
评论:作者列举了中国历史上几个朝代从“隶体”、“章草”到“真书”的几种情况,同时说明“社会发展停滞,汉字也就没有什么改进发展了”。其实这些变化,都是书写体式的变化,也就是在“形”的方面的某种演变,不足以证明汉字在“音、形、义”相结合方面均无发展。可见作者的论述有点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其实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统一与分裂”,“战争与和平”场面,或许会影响到一些汉字的繁衍变化,但是决不会像经济一样“停滞”的。历史的更新迭宕,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幅度推动文化发展变化,不然也不会走到今天!
原文:“真书”字在宋朝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但是,它同样又因社会上发明了新的文字处理技术----刻板印刷术,而出现了不适应刻板印刷的缺点。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要,楷体又被改进成“宋体”。“宋体”适用于刻板印刷,“楷体”适用手写。这样,两种字体就被并行地使用了。到了明朝,人们把“真书”称为“正楷”。从明朝中期以后,中国地主国家制度开始走向衰落,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慢,到了明朝后期和清朝,社会基本上是停滞不前了。所以,近一千来,汉字就一直保持在“正楷、宋体”的状态不变了。
评论:汉字到了今天,汇集历史以来各种体式的更新交替,已是花样繁多,不胜枚举。尤其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会弄得变幻无穷,何止“正楷”和“宋体”!在方块字型的基础上,甚至每个人都有一个手写体式,怎能说汉字就一直保持在“正楷、宋体”的状态不变了?其实作者所要取代的,并非什么“汉字体式”,不过是生拼硬凑、神鬼不像的符号堆砌,却来冒充什么“楷体升级”——恕笔者直言不讳,仅此而已!
原文:现在一些人把汉字楷体因社会停滞不前导致的千年不变的状态,曲解为是因“汉字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已经完美无缺了”,“不可发展了”“不必改进了”。完全颠倒了是非。篆体也被使用了一千多年,能说它比隶体优越?
评论:谁说社会停滞不前了?唯有作者!因此汉字体式并没有因为什么“社会停滞不前导致的千年不变的状态”,曲解为如何如何,那不过是作者在强加于人!或者是在正提反用!可见“颠倒是非”的不是别人,恰是作者!难道篆体与楷体是如此相比的吗?就如你拿你的祖先猿人与你相比一样,谁更优越一点?还不是各有各的优越性!难道这样的比较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吗?不过是为了吹毛求疵罢了!
原文:楷体字千年不变,其真正的原因是中国的小农经济社会和地主阶级的国家制度千年没有改变,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小农经济的社会没有变。在这种停滞落后的社会里,农业劳动和手工劳动的工具十分简单,绝大多数的劳动技术含量很低,劳动生产效率很低,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有时连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继续下去了,哪有时间去学习识字?汉字难学的缺点,更拉大了他们与汉字的距离。他们连文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去改进文字呢?只有少数统治者或想挤进统治者阶层的人,才有时间和经济能力去识字读书。但是,他们都是脱离生产劳动,并且鄙视劳动人民的。所以,他们的智慧是不会用于为广大劳动人民造福的,而是用于统治和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楷字难学的缺点,正适合他们垄断政治权力和愚民政策的需要,他们感到这是汉字的最大优点,怎么会去改变汉字呢?这种社会环境,使中国的文盲率达到99%以上。由于主要生产工具简单,技术含量很低,所以,即使文盲率达到99%以上,也并没有导致在社会整体上,简单再生产不能继续进行。但是,导致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结构一直停滞在千年不变的状态。文字形态,也就自然停滞不变了。
评论: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其中的变化因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更新变动。中国从奴隶社会演变为封建社会,又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内容,岂能用一个“小农经济社会和地主阶级的国家制度千年没有改变”来笼而统之!从古至今,既有贵族文化,也有平民文化,其中必然也有交汇文化,岂能把发展社会文化的功劳,一股脑算在“只有少数统治者或想挤进统治者阶层的人”的头上!所以作者这一篇“他们连文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去改进文字呢?”的言论,冒似同情弱者,其实不足为训!我们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当然文化也是人民创造的!正是他们的生产劳动,革命行为,既推动了历史发展,也推动了文化发展。文人也好,官员也罢,有几个天生就是的?还不是从一般平民转变的!因此作者所说的“导致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结构一直停滞在千年不变的状态。文字形态,也就自然停滞不变了”的论点,纯系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
原文:而在中国停滞不前的时期,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在进步。很多国家已经由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发展成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了,国家制度也发生了质的变革,由地主阶级的国家制度进步到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了。相形之下,长期停滞和封闭的古代文明的中国,被世界现代文明的先进国家远远地甩到了后边。由领先世界的地主阶级强国,变成了落后、愚昧、贫穷的弱国了。世界列强国家,用大炮轰开了封闭的中国的大门,警醒了一些盲目自大的中国人,也激奋了广大的中国民众。因此出现了人民革命高潮,并取得了胜利。从此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步入了现代化社会,在世界强国面前站起来了。
评论:社会制度的变革,当然是人民革命推动的!尽管一时间或者说“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制度落后于其他国家(其实并未总是落后),也不能说明中国处处落后,尤其在传统文化方面,在语言文字方面,那可不是一言以蔽之曰的。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与世界革命文化的先进成分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才出现了“人民革命高潮,并取得了胜利”。可见作者用“中国停滞不前”的说法来说明中国文化如何如何,不过是牵扯强附会,并无可信之言。可以说,人民革命不仅改变了社会性质,而且改变了文化性质,将低级文化向高级文化发展,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发展,其中的每一步都是历史的必然,何劳作者煞费苦心、笼而统之地否定某一阶段或者“长期以来”呢?
原文:时代变了,今天与清朝以前的时代不可相比了。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了,不是自我封闭的小农经济社会了。世界形势也不相同了,已经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信息时代了。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大工业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来了。在这个世界性的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一切都受商品市场竞争规律和商品价值规律的支配。一切都追求最高的质量、最高的效率,最满意的结果,总之,只有“第一”才能保持生命;一切都被迫进入了竞争行列和面临着优胜劣汰前途。语言、文字自然也不能例外。
评论:时代变了,世界形势不同了,但在经济社会里,并非“一切都受商品市场竞争规律和商品价值规律的支配”,而是这些规律与其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凸显出千变万化的过程和结果。所谓“第一”,也是处于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过程之中的。作者说,只有“第一”才能保持生命,未免有点夸大其词;“一切都被迫进入了竞争行列和面临着优胜劣汰前途。语言、文字自然也不能例外”——却有点无形绑架。因为“竞争”与“合作”相辅相成。因此,各种语言文字相互之间,不仅有竞争关系,还有合作关系,而且大量体现出来的是合作关系。作者将“竞争”无限夸大,不能不陷入误区,进入自掘的陷阱而不能自拔!
原文:现代社会是科学知识大爆炸的社会,各种新知识像雨后春笋似的大量和快速地出现,各种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生产工具层出不穷,科学知识量浩如烟海;人们的一切劳动和各种活动,都知识化、技术化了,人人都必须靠技术吃饭,靠知识生活。社会在飞速发展,需要千万种各个技术层次的人才支持。这就要求,人人都必须懂得很多的自然科学知识,熟练掌握几种科学技术,还必须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知识。社会政治制度也发生了根本的改革,由“独裁制度”改变为“民主制度”。民主制度,需要全民参与政治生活,没有全民的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不断提高,民主制度就不能进行和维持下去。所以,人人都必须会识字看书。
评论:不错,现代社会科学领先,信息爆炸,各种知识大量快速出现,迫使那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人们也要主动或被动地参加学习,以便予以适应。但作者却有点拿概念当现实,说“人们的一切劳动和各种活动,都知识化、技术化了,人人都必须靠技术吃饭,靠知识生活”,未免有点其词夸大。因为时至今日,利用传统劳动方式“混饭吃”的人们依然不在少数。社会制度方面,也是处于不断地探索与变革之中,尚未到达“民主制度”的理想境界。尽管如此,作者所说的“没有全民的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不断提高,民主制度就不能进行和维持下去。所以,人人都必须会识字看书”,似乎有点道理——但无论何人,情愿与否,这样被作者“绑架”一下,却也未尝不可,或许“绑”有所值!
原文: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能长久地保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占到本国成人总数的99%以上,这个国家就一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主要方面,在世界竞赛中都成为“垫背运动员”。
评论:作者编出这样的数据,来说明“任何一个国家”就一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主要方面,在世界竞赛中都成为“垫背运动员”,不能不说又犯了无的放矢,以偏概全的毛病。什么问题一到作者手里,就变得不是绝对地肯定,就是绝对地否定,没有一点商量余地。就是99%,不也是有个增长过程吗?人有生老病死,月有盈亏圆缺,恐怕作者定的指标一万年也实现不了!作者用实现不了的数据当筹码,那就只好让所有国家都永远做个“垫背运动员”,永无出头之日了!
原文:近百年以来,中国的很多所谓的语言文字“专家”,都是西方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的跟屁虫,没有一个认真研究过汉语、汉字发展规律的。他们“邯郸学步”,“拿着鸡毛当令箭”,反对创造新的汉字来表示新事物,提倡用现有常用汉字组建多音词来表示新事物,理由是“因为汉字楷体难学”。他们既然知道楷体字难学,为什么不学我们的古人把“隶体系统”更新为“楷体系统”那样,再把“楷体系统”更新为克服了“楷体系统”一切缺点和弊病的“新体汉字系统”呢?他们反对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推行他们的错误的“汉字罗马化”的改革方案。而楷字保守派,表面看来似乎很“忠”于古人,无限热爱汉字,可惜,他们只“忠”于古人的守旧思想,不忠于古人的创新精神。他们保护汉字是假,保护既得利益是真,他们的自私心理,湮灭了“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他们这样做,不是在保护汉语、汉字,而是让汉语、汉字走向僵化、退化、被淘汰而消失。
评:作者将近百年来中国很多“语言文字专家”彻底否定,说成都是西方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的跟屁虫,没有一个认真研究过汉语、汉字发展规律的——未免有点——不是有点,而是过分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了!难道从古至今那些栩栩如生的汉语言文字,不是“专家”、“学者”们发明创造的吗?在学习应用、继承发展中国语言文字方面,不仅专家学者,就是普通老百姓也一样功勋卓著!时至今日,没有谁反对“创造新的汉字来表示新事物”,问题是有多少需要与可能;“提倡用现有常用汉字组建多音词来表示新事物”,那是习惯成自然,说明现有常用汉字确有表示新事物的潜在功能,何必舍近求远,何劳无端指责!
论:正是由于汉语汉字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所以才有了难学难记的特点,才需要编入文化课程,由教师来教,学生来学。这是一件没有什么可以让作者感到自卑和遗憾的,倒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事情!由于汉语汉字具有无穷的内在潜力和无限的外在繁衍力,所以才有人盛赞其为“是世界上最先进、最美的文字”,至于“汉字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了”,“已经完美无缺了”,“不可发展了”,“不必改进了”等等,那不过是作者强加于人的虚妄不实之辞,并不值得考究。物极而必反,如果真有什么“达到顶峰”,“完美无缺”,“不必改进”,“不必发展”的语言文字,那这种语言文字一定不是最先进的!一定是僵化的教条!例如作者自吹自擂的什么“无缝转换”、“固定不变”的“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就是这样!
作者说,他们反对这样做(楷体升级)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推行他们的错误的“汉字罗马化”的改革方案。说什么好呢?只能说作者在无端指责!所谓“汉字罗马化”及其改革方案并非始于今日,而作者的什么“楷体升级”不是刚刚提出来吗?怎么就前者“反对”后者了呢?还说什么“楷体保守派”,他们保护汉字是假,保护既得利益是真,他们的自私心理,湮灭了“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那就不仅是怨天尤人,简直了栽赃陷害了!不知保护汉字有什么“既得利益”,怎么就湮灭了“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是影响了作者的什么“既得利益”“未得利益”了罢,所以才这样倒打一耙!
从理论到实践都充分证明,所谓“汉字罗马化”,为汉语汉字增添了学习手段,运用功能,不仅没有损害其一分半毫,反而与日中天,如虎添翼,更加有利于学习和应用。所以其“改革方案”不仅没有错,反而更有强化改进之必要,以加速实现中国语言文字与各种语言文字之间的互融互通,互相标译和转换,加速向国际文化教育领域进军!
中国新拼,横空出世,为加速实现中国语言文字拉丁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构建了新的桥梁。作者至今不知“汉字罗马化”、“汉字拉丁化”为何物,却如疑狼畏虎一般放言污损,不是说成“死胡同”,就是说成“走不通”。而真正钻进死胡同,走不通的,应当是作者鼓吹的“楷体升级”——多此一举的“意、音双表”,因为在中国汉语汉字和原拼新拼面前,全无被其偷梁换柱的必要与可能!
但无论作者将中国语言文字说成有多少“缺点”,都无伤大雅,因为先生不信,后生不疑,一定会千秋万代传承下去,一定会引来语言文字大同世界百花齐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