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从招牌上的"洋腔"谈起

[日期:2007-04-03] 来源:宁海新闻网  作者:王方 [字体: ]

  宁海新闻网讯  这几年宁海的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也不为过。尤其是城区,到处洋溢着一股富裕、时尚之风。新开的各种商店、超市令人目不暇接。但随之而来的一些细节问题,又使笔者有如块垒在胸,不吐不快。

  不知从哪里刮来的一股崇洋媚外风,不少新开的商店都相继取一些外国人和中国人都感到莫名其妙的招牌,什么什么“斯”,什么什么“曼”之类,字都是汉字,读起来却带着洋腔。也有的直接以洋字上匾,中国人看不懂,外国人却也不知所云。

  商店的招牌,似乎是各取所需的个体行为,却也体现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传统。我国由简单造型的市招,发展到用遒劲潇洒的书法写就有丰富含义的招牌,是我国文化对商业的独特贡献,像百年老店北京的“全聚德”、杭州的“胡庆余堂”之类的招牌,就是传统文化与广告效果良好的结合。这是从大处说。从小处说,招牌的作用就是要让人知晓,你胡诌一个谁也不懂的洋名,谁知道你是卖衣服呢,还是卖快餐?是理发呢,还是洗脚?用英文字母还好些,勉强还能读下去。近来宁海有的店名直接用日文、韩文,可真让人如坠五里雾中啦。

  其实,来自洋名故乡的洋人,为了占领中国市场,倒是早早做起了“让人知晓”的文章。早些年,美国人就有CHASE BANK取了一个雅俗共赏的中国招牌“大通银行”。笔者手中的索尼数码相机,说明书也是清一色的规范汉字印就。

  不禁想起了新中国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时,伍修权看到原国民党代表蒋廷黻用英语在会上发言,遂大声训斥道:“你连伟大祖国的语言都不讲,你配当中国人的代表吗?”这声音大义凛然,金石铿锵,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迄今仍回响在我的耳际。

  顺便说一句,伍修权并非不懂外语,我党在江西瑞金时,他就是共产国际顾问李德的翻译呢!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寻找社会的“眼睛”

下一篇:不是名姓 应是姓名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