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藏在陕师大的中国女人史

[日期:2007-03-11] 来源:三秦都市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内,竟然隐藏着目前中国惟一的一座“妇女文化博物馆”。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个博物馆是免费的,但我知道她是。因为她什么也不想要,只是想让更多的人听到被宏大的历史叙事所省略的女人的声音。她目前的1200件藏品形象地反映出我国历代妇女生活的多个侧面,对妇女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和艺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7年“三八节”前夕,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在内的国内数十家媒体的记者,应邀共同走进陕西师范大学,在该校新闻中心主任李卫东的陪同下,参观了一座展区面积1000平方米,只有5个展厅的小小博物馆。她,就是目前中国惟一的综合性妇女博物馆。而这五个展厅则被赋予“她的故事、江永女书、生育文化、女红和中华嫁衣”五个主题。

  “我们就是要讲述那些可能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却真正生活过存在过的普通女人的故事。”博物馆现任负责人、陕师大屈雅君教授如是说。也正是因为她的努力,如今,该馆藏品已增至1200余件。它们记录了一段已经无法复制的历史,以及在无法复制的历史中,一个个曾经鲜活存在着的个人。

  性别符号

  “三寸金莲”和“石姑娘队”

  人类走了多长的路,女人的路就有多长。关于女人的世界,其精彩之处可能会超出人们的想象。该馆第一展厅的主题是“她的故事”,她的故事也是她们的故事。布展者选取了中国现代史上几个大的历史横断面,如废缠足运动、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等,集中展示了20世纪中国妇女的心路历程,同时也讲述了一个个普通妇女平淡的一生。并通过她们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精彩人生”的鲜明对照,来展示普通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

  旧式中国女人的“三寸金莲”可谓世界闻名。人们熟知的小鞋子这里也有几双,但值得一提的是,山西运城一位富家女子的莲鞋。它分内、外两双,外鞋鞋面及鞋底均由上好的牛皮缝制,鞋底上的铜钉至今晶亮如新;内鞋为宝蓝色提花软锻鞋面、薄牛皮底。穿着时,两双同时使用,外鞋乌黑光亮,尊贵气派,同时隔潮防水,结实耐穿;而内鞋柔软的质地可以保护“莲足”免于被挺韧的外鞋磨伤,同时在炕上活动时可直接穿着。这双鞋材料考究,做工精湛,鞋内印有号码,大体可推断为20世纪初年由正规鞋厂制作。

  在第一展厅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面红旗,红旗上大大的“石姑娘队”四个字是由白布剪成,仔细的缝在红旗上。它来自“农业学大寨”时期,河南省辉县的一座村庄,在村里有一群姑娘成立了“石姑娘队”,亲手缝制了这面队旗。“石姑娘队”的成员们在水库工地上与男人们一起炸山、凿石、开渠,有人在这种极限的体力劳动中落下了终身残疾。这些物品共同记录了中国妇女一段无比豪迈的历史:“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不过,独立意识带来了心灵的解放,也带来了身体上的苦难。

  罕见的女性文字

  女书经典与“哭嫁歌”

  在我国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一带,长久以来流传着一种及其独特的文字———女书,它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惟一在女人中间使用的文字。第二展厅里收藏了大量的女书传人的珍贵手迹,它们被书写或刺绣在各种各样的扇书、帕书、纸书、贺三朝书上面,其中有诗歌、书信、歌谣、灯谜以及由汉字翻译而来的诗词和剧本。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展出的是女书最后一代传人的许多真迹———作者已全部作古。

  “贺三朝书”是女书最经典的形式。在江永妇女结婚的第三天,亲戚朋友、结拜姐妹都要前来庆贺,并随身带来的一种最珍贵的馈赠礼物。封面以蓝红或黑红搭配,布面,前面用女书写上祝福的话,后面的空白留给结婚的姐妹,让她用女书来书写心情,中间可用来夹藏女红用的彩线、花样和剪纸等。它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最心爱之物,在艰难的岁月中,它所能带来的精神慰藉是可以想见的。女主人死后,它们常常作为殉葬品被埋掉或烧掉,仅有极少数被死者女儿或结拜姐妹们作为纪念品珍藏。这也正是“贺三朝书”无比珍贵的原因。

  “哭嫁歌”也是江永妇女用女书创作以表达那种强烈的怨嫁情绪。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江永女子“不落夫家”,结婚后不几日就可以回到娘家,一直到生孩子之前,除了某些节日或婆家有红白喜事时要回婆家暂住外,都在娘家生活,有了孩子以后到婆家定居。在娘家的女儿生活自然是幸福欢乐、自由自在的,有着婚姻的承诺却不受婚姻的牵绊,有待字闺中的享受却没有女大当嫁的压力。但到婆家后往往要受公婆丈夫的管束,做媳妇的生活往往是沉重的、痛苦的、难以为外人道的。所以姑娘们多不愿意出嫁,结婚前三天就大唱哭嫁歌,祭奠不会再有的女儿生活。女书中用的最多的字眼是眼泪、可怜和悲伤。

  性教育

  压在陪嫁箱底的实物造型

  生育,是女性生活中特有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由于两性地位的不平等,人类社会中有关生育的话题长期以来不被主流文化所重视。在第三展厅里,展出了许多展示生育崇拜、生育禁忌、求子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河南淮阳县一带有个习俗,人们赶集时都要买一个“泥泥狗”,许多人自己也说不清泥泥狗到底意味着什么,买它有什么意义。“泥泥狗”,主体黑色,或蹲座,或站立,上有白、黄、绿、粉红等颜色涂成的鲜艳图案。后来有学者发现,所有这些“泥泥狗”身上,画的都是经过各种变形的女性生殖器官,并认为它或许是一种古老的生殖崇拜残迹。那些直立的“泥泥狗”,画面图案是女阴,而整体塑型又是阳具,似乎在诠释“阴阳合一”的理念。

  中国民间老百姓也有性教育的传统,这种教育不是写在书上,也不是以口相授,而是用实物造型来暗示。这件骨制品刻工精致,造型生动,合在一起是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打开后,里面刻着男女赤身裸体的性交场面。女儿出嫁时,父母将这件东西放在陪嫁箱子的最底层,用以教授男女之事。

  “女红”

  “剪花娘子”的精彩世界

  女红,是妇女文化中最精彩的世界,它包括编、织、钩、缝、绣、剪、捏、贴等等,多少年来,被历史锁定家中的女人,在这仅有的属于她们的方寸天地间淋漓尽致地证明自己。

  在博物馆场地现如今并不宽敞的情况下,记者却发现,有一个展厅的整面墙都让位于五颜六色的剪纸。当人们驻足它们面前之后,会发现其实吸引人们目光的不全是那些五彩缤纷有着装饰效果的剪纸,更有它们的主人库淑兰那个虽是小脚农妇,却有着“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称号的近乎传奇的生命历程。

  库淑兰原名叫桃儿,1920年出生在陕西旬邑县,9岁缠足,11岁被送到姑姑家读书,取名库淑兰,15岁因夫家逼婚辍学,跟母亲专习女红。17岁出嫁,婚后常遭丈夫打骂。共生育过13胎,仅成活了2子1女———她经历了旧中国亿万女人共同的命运。

  据库淑兰自己说,她原本也和千百万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村妇女一样,在家中没有任何地位,丈夫对她非打即骂。但是,她依然迷恋于剪纸并常以此为快:她把自己的作品无偿送人,与人分享她的创作引以为乐;街坊邻里每逢红白喜事也会向她讨要,她每求必应且以此为荣。

  库淑兰的剪纸与传统的单色镂空剪纸工艺不同,她采用的是套色剪纸分层粘贴的手法,且是边剪纸边即兴歌唱,常常是纸剪好了歌谣也编出来了。

  改革开放后,她渐渐出了名,她的剪纸也成了商品,她家的新窑就是用她的剪纸换来的,她名利双收了,尝到了甜头的丈夫也不再打她了———女人的经济力量就是这样直接地左右她在家中的地位。前来高价索求剪纸的人络绎不绝,令她应接不暇,剪纸竟成了她的精神负担。她常会对向她索求的人说:“娃呀,你不知道,剪纸苦得很,苦得很……”如今,“剪花娘子”已经辞世了,我们只有从她留下的作品中寄托对她的怀念。

  镇馆之宝

  中华嫁衣大全与“情思字花被”

  在传统文化中,“出嫁”是女人一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缝制嫁衣也是女子婚前“女红”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嫁衣中凝聚了长期以来被男性社会轻视的女性文化;嫁衣也是一个民族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最集中的体现。与此同时,嫁衣中往往保留着一个民族最古老的图腾和象征符号。难能可贵的是,这个馆里展出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嫁衣,堪称叹为观止。

  土族的嫁衣用五色彩布制成,它们象征阳光、大地、庄稼等许多美好的事物。这套嫁衣的主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困难时期出嫁的,当时棉布凭票供应,她做不起嫁衣。改革开放后,已结婚十多年的夫妻终于做了新婚衣裳,俩人穿着新衣照了张相,然后就捐给了博物馆。

  瑶族妇女精通刺绣。据民间相传,开天圣母见盘古将天开得凹凸不平,便解下自己的围裙往天上一展,把不平的天空铺得平平展展,裙上绣的彩图化作七彩云霞,在长空光芒四射。

  在所有征集的嫁衣中,朝鲜族嫁衣是最难征集的,因为朝鲜族的嫁衣也是“老衣”。博物馆展示的这套嫁衣,是吉林延吉卫生防疫站支部书记兼副站长车信福同志主动捐出的,她捐出她的嫁衣以支持博物馆的工作,这便意味着她将来不能按照自己民族的习俗穿着这件“老衣”入土了。

  与所有嫁衣相映成辉却又显然不同的,是那条“情思字花被”。它被称为所有藏品中最具有反讽意味的一件,同时又被称为“镇馆之宝”:它的女主人认得一些字,她把自己对包办婚姻的怨恨和不满,甚至与另外一个男人的婚外恋情都织进了这条被子(被面上“恨恨月老无情错注阑谱”,“幸书和有意”等字样仍依稀可辨),这被面是女主人自吟自唱,还是写给婚外情人的情书?不得而知。如果是自诉,那么与她同床共寝多年的文盲丈夫,从不知道这上面的内容,也从未窥见自己妻子流血的心;如果是情书,谁是它的读者,谁夜夜为它垂泪!尽管这条被子已经非常陈旧了,但主人对它仍是恋恋不舍,最后还是志愿者花了30块钱买了一条缎子被面,才将它换了回来。

  美丽与哀愁

  她们的动人故事正在讲述

  中国妇女在遥遥几千年的华夏历史上一直是沉默的音符。真的是沉默吗?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她们的情感、经验、思想一直通过口耳相传继承下来。从博物馆那几本厚厚的留言簿里,你可以发现,人们对于女性以及女性历史、女性文化的关注,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个人的想象。的确,博物馆犹如一粒种子,它希望把人们关注女性、关注社会性别的意识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同时,它也是一根火柴,它愿意为两性平等,为照亮中国妇女更加广阔的明天燃烧自己。

  馆长屈雅君人到中年,学者的严谨并没有掩盖她对博物馆的“痴情”:“这是我的事业,这是我的命!”对妇女博物馆的未来,她的建设者们有一个梦想———建造一座博物馆大楼,让它成为集宣传、展示、教育、科研于一体的妇女文化平台。然而财力却始终是个问题。陕师大校长房喻也在多个场合为博物馆做着宣传。期望得到社会更多有识之士的参与和支持,并愿意看到更多的普通女性具有纪念意义的文物为博物馆增光添彩。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方与自然

下一篇:委员刘大钧、高宗泽:纠正外语教育,提倡汉语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