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没有录音设备,要探究古代的官方语言的发音,似乎少了必要的基础。但是,还是有一些语言的遗迹是可以供今天研究的。
在语言学中有一种叫做“语言孤岛”现象。例如杭州话。熟悉江浙一带方言的人都会知道,杭州话在江浙地区比较特别,它和邻近地区的方言有较大的区别,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儿化音”特别多。“儿化音”其实是北方语言的重要特征,杭州话里的“儿化音”其实是南宋时期,杭州(临安)作为首都,来了大批以皇族为代表的北方贵族,北方语言成为南宋临安的官方语言,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百姓语言,才使得杭州城里的语言,同邻近地区的语言产生较大的差异。由于在语言上向官方语言倾斜的趋势,还使得杭州话里的“儿化音”甚至比北方话还要突出、强调,比方说“棍儿”、“袋儿”等杭州话,其“儿”字的发音非常突出,有点故意强调的意思。此外,南京话也有这种倾向。因为,我相信朱元璋即使登上了宝座,也还是说着他的苏北话,连他的很多亲信大臣都是苏北人,明初朝廷里的官话应该是苏北话。知道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北京话才成为朝廷的官话。而作为陪都的南京,政府机构一应俱全,大量的北方官吏看守养老,北方话自然也就大大影响了南京本地话。
还有一种是南方地区较多的客家人和客家话。所谓客家人就是外来人口,他们是很多年以前由于北方战乱等原因集体迁入南方的,至今,客家话与当地话依然有很大的区别。有理由相信,客家话中保存了大量当年北方话的发音。也许,在研究客家人的迁徙规律及当即的语言存遗时,有可能可以找到不少古代语言的痕迹。即使不是那些客家话,仅仅是现在的南方方言中,古代语言的发音也大量地保留着。比方说现代的普通话很少还有用“衣裳”这个词,但是,这个词在唐宋时期却经常使用,至今,在江浙地区的方言中,几乎没有用“衣服”这个词的,大多依然是“衣裳”,而方言中“衣裳”的发音与普通话也不一样,是不是可以说,方言中的“衣裳”的发音更接近古代发音呢?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参照研究的就是周边国家的语言,尤其是日本。日本语言从文字到发音都与中国语言文字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日语的形成大致是中国的唐朝时期,因此,日语的发音很可能保留了一些唐朝的语言。甚至有人研究说,日语的发音更接近唐朝时期江浙一带的语言。
总而言之,对于中国古代的官方语言,长期以来很少有人研究。虽然这不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但是,它对于中国的诗歌、民间戏剧的研究是很有益处的。本人的博客上有一个还没有完成的连载,《一个有思想的嘴巴》,上半部分说的是“吃”,下半部分说的就是“说”,当然,由于时间有限,这个闲情逸致的话题还没有写完。
10月2日补充:
文章毛病不少。有一个问题还是掉一下书袋。
有人说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所以苏北话一说明显有问题。
朱元璋虽为明朝开国皇帝,出生却在元朝。元朝行政体制并无安徽省。当时的凤阳隶属河南江北行省。这一行省的范围大致包括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地区,而当时的黄河从郑州附近改道,夺淮河入海。这个行省的东北角到达今天连云港市以北的赣榆(已跨过当时的黄河)。今天苏北的主要城市盐城,当时是沿海城市(产盐,所以叫盐城)而今天的射阳、滨海等地还被海水淹没,幸亏黄河由淮河入海,这些地区后来才成为陆地。河南江北行省的最西端到达今天湖北与陕西交接的平利。元朝行政区域划分,行省以下为路或府。朱元璋的出生地凤阳隶属安丰路。
明朝成立后,行政区域也没有安徽省。凤阳府直属南京,类似今天的直辖市。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江苏和安徽、上海的全部,以及江西部分地区。
因此,说朱元璋是安徽人,只是后人的说法。
在我的印象中,凤阳地区的方言与苏北地区很接近,便随手写下了苏北话,也许用“江北话”比较合适,或者直接就叫“南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