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内文排版等)是书籍存在和视觉传递的重要形式。优秀的装帧设计都是充分发挥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由表及里的完美。然而,每当人们谈起书籍装帧设计时,往往自然而然地用封面设计取而代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所做的差不多也只是这样,很少结合图书内容去全面认识装帧设计工作。这种思维定式对今天的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无疑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创新与发展是现代设计的灵魂
面对今天数万种繁花似锦的图书,传统形式与现代形式的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为创新、发展获得强有力地表现力和感染力。但对装帧艺术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在寻找装帧设计艺术的存在价值时.既不可犯脱离实际单纯追求审美趣味的“唯美主义”错误,也不可只强调书籍的应用因素而犯“实用主义”的错误,而是要在保证适合读者阅读的前提下“将美物化、将物美化 ”,探其精髓,捕捉那些典型的 ,能够突出图书本质内容的东西,创造一个完整的美。使图书如同音乐、书法、建筑塑造的形象一样.既有它的精神内涵,又有它的形式美感。凸现出人类精神世界和心灵的独创.如贝多芬交响乐的雄浑,是音乐家性格的凝聚;张旭的狂草激越.是书法狂放性格的象征;哥特式建筑的超然飞升,体现出一种人类向往天国的宗教精神形象。因此,在探讨书籍装帧整体艺术性的同时,综合诸因素的相互关系,达到一种完美的表现,创造出人人笔下俱无、人人心中皆有的作品。即将生活中的哲理、思想、情感组构成足以令人心荡神摇的艺术世界。只有这样,整体设计的创作才能有灵魂和生命,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这里应当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图书市场的繁荣,书籍成为读者自由选择的对象,有人以为书籍的外观装帧显眼夺目,对读者能激发起强烈的购买欲,因而在设计上夸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味追求封而的商品化。近年,中国装帧界展开了一场关于书卷气与广告味的讨论,不就充分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吗 ?由于这种关系的新变化,所产生的误导,使书籍的装帧设计夹杂着虚夸的色彩 , 如同一则虚假广告.谈不上封面设计装帧设计艺术,更谈不上设计艺术的创新,而是对事业的一种亵渎,是目前图书设计中的不良倾向。
书籍装帧艺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 ,我们的祖先不但发明了印刷术 ,而且对书籍的生产极为重视。历代文人对书籍装帧十分讲究,把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阶段。唐代以后人们对书籍数量的要求逐步加大,对于书籍内容的丰富与形式上完美的要求也逐步增强.出现了简洁的装帧设计和制作精良的木版插图,装帧的整体艺术从此有了落地生根的沃土。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 )王蚧印造的《金刚经》,明版的《三国志演义》,以及陈洪绶绘制的《水浒叶子》、《西厢记》等,其在版式与内容上的和谐,使古代书籍装帧的整体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得以大大地充实和丰富。然而那几个世纪的精美装帧艺术,因为受到当时物质因素 、生产条件和审美观念所制约 ,许多特点不能为近代读者所接受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崛起 .书籍装帧艺术设计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30年代陶元庆为鲁迅著作设计封面,用他超群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才华,为我国近代书籍艺术建立一座划时代的丰碑。站在书籍艺术革新运动最前列的鲁迅,以他不遗余力的倡导,为现代书籍艺术的中国风格奠定了基础.由于鲁迅等的开拓中国书籍艺术从古代进到了现代。从艺术史的发展来看 ,每一次大胆的革新,都伴随着与传统观念的搏击。传统形式的变革是不可阻挡的,而这变革和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把书籍装帧的整体艺术推往到一种最高的境界,并以更准确、更充分、更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书籍的容量。
封面在塑造总体形象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不管封面本身用什么手法表现,它必须服从这本书的精神内涵,服从装帧的整体效果,而不能唱独角戏。我们知道,一本书的整体并不是由一个包封,一个封面,一个环衬所能囊括的。而在它们的下面,存在着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这就是具体反映书籍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版面设计、插图、字体字号的设计,要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设计工作者所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环节,任何优秀图书的设计都不能逾越这环节 。所以 ,应当使它们互相配合,统筹考虑,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同时各部分又占有各自的位置,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装帧艺术是版面设计艺术、插图艺术、字体艺术和封面设计艺术的综合工程,而封面设计又首先在塑造整体形象上起着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