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

谭汝为:天津方言词语词源探索及语用分析

[日期:2011-02-19] 来源:语言文字网  作者: [字体: ]

谭汝为

天津方言词语词源探索及语用分析

谭汝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要:天津方言风格独具,韵味浓郁。本文结合天津地域文化特点,对“卫嘴子”、“白牌儿”、“人五人六”、“惹惹”、“shun鸟”、“膀大力”、“歪脖蜡”、“鸟食罐儿”、“大尾巴鹰”、“套白狼”等典型的天津方言词语,进行词源理据和语用特点的探索分析,以显示天津方言文化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天津方言; 词语; 词源探索; 语用分析

     作者简介:谭汝为(1945-)广东新会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兼任教育部“汉语能力测试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天津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阅读鉴赏研究会会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天津市修辞语用学会会长。主要从事汉语修辞学和民俗语言学研究。

 

     天津方言风格独具,韵味浓郁。2008年,天津电视台录制播放笔者系列谈话节目《这是天津话》240期,每期解说一个方言词语,分别从词源探幽、词义剖析、语用阐释、文化解诂等方面进行阐发。本文结合天津地域文化特点,选取天津方言10个典型词语——“卫嘴子”、“白牌儿”、“人五人六”、“惹惹”、“shun鸟”、“膀大力”、“歪脖蜡”、“鸟食罐儿”、“大尾巴鹰”、“套白狼”——进行词源理据探索和语用特点分析。旨在即小见大,一叶知秋,从中窥见天津方言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把脉“卫嘴子”

     有流传甚广的一条俗语:“京油子,卫嘴子”。说北京人“京油子”,北京人反感,认为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说“卫嘴子”,天津人却不认为是对自己的“遭改”。因为其中并不含绝对贬义,甚至带有某种程度的赞许。

     首先,“卫嘴子”之说,是钦佩天津人能说,爱说,表达能力强。妙语如珠,言语诙谐,长篇短论,滔滔不绝,而且是“煎饼果子带调料——一套一套的”。

     天津人说话活泼幽默,善于挖掘语言潜能,说出话来,内容丰富,词语新颖,洋溢着达观聪睿和燕赵豪情。天津亲朋街上邂逅,见面辄说:“走,上家里说话去!”;交谈末尾就说:“咱今个说的,是哪说哪了”;临别意犹未尽:“您先忙您的,改日咱再接着聊。”天津人见面,说话是排在第一位的。朋友见面,随意闲谈,无拘无束,无话不谈,无远不至——这才是知己!

     其次,天津人爱说话,是地理位置之使然。九河下梢,交通枢纽;漕运码头,河海相通;移民城市,五方杂处。天南地北的人聚到一块,无论经商贸易,还是装船卸货,第一要务,就是用语言沟通。——这是天津人能说会道的动因。

     第三,天津是商埠码头,九国租界,多元文化。当年,租界里住着末代皇帝、总统总理、部长督军、豪族贵戚、盐商巨贾、外国政要和高官寓公。南北文化交汇,东西文化相生,上层雅文化与下层俗文化在这里融合。于是,天津人经多识广,眼界开阔。——这为天津人提供了能说会道的广阔的素材。

     第四,受北方曲艺影响,天津人言辞犀利,一语中的;语言得体,擅长交游;幽默诙谐,富于创意。在调侃中表情达意,议论抒情。常能化干戈为玉帛,妙在以四两拨半斤!——这为天津人锻炼了非凡的口才和表达方式。

    您看,天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有丰富的生活素材提供,有高超的口语技巧垫底儿——经过几代人的积淀传承,自然潜移默化,水涨船高。要说咱们天津人的口才,那是“剃头师傅拍手——推(忒)好咧!”

     另外,天津河海两鲜,应时到节,饮食文化,雅俗共存;百年风云,九国租界,中西餐馆林立。在这个大背景下,天津人好吃,讲究吃,也会吃。法、俄、德、西(班牙)式大餐,日式海鲜、韩式烤肉等欧亚佳肴,在天津皆食客如云;满汉全席、鲁川粤沪、苏闽湘鄂等菜系,在天津各呈异彩;牛肉泡馍、过桥米线、大盘鸡、烤全羊、农家菜、客家菜、各色火锅焖锅地锅等特色肴馔,在天津蜂起走红。天津人是美食家,其饮食理念和评价眼光,体现出开放性、包容性、多样化和创造力的四大特点。故“卫嘴子”之名,实至名归也!

      民国时《天津竹枝词》云:“口若悬河意气扬,跟头随处要提防。一班交际真如戏,够板还须讲过场。” 这里,“够板”指天津人言语实在、中肯;“讲过场”指天津人待客真诚,礼节周到。天津人在言语中喜欢夹杂俗语、谚语、俏皮话,尤其是现挂抓彩,妙语如珠,意趣横生,如沽水云潋滟,海河滚滚来。总之,天津人能说会道,能吃会喝——这就是“卫嘴子”!

      当然,说“卫嘴子”,也并不都是赞扬,其中也包含某些批评。例如:口若悬河,纸上谈兵——如李伯祥、杜国芝相声塑造的“李大白话蛋”形象。再如:天桥把式,光说不练——如马三立、王凤山相声《明天十点钟开始》塑造的不断立志,不断泄气的“你看我行吗?”的那个人物形象。天津人对自身,并不盲目矜持自夸, 而敢于无情地解剖自身的缺陷和弊病,并给予辛辣嘲讽。——这种清醒的不护短的求实精神,难能可贵!

     (二)趣话“白牌儿”

     老天津人说的“白牌儿”,是指人的政治面目。过去经常填表,如果一个人不是党团员,也不是民主党派成员,那么在政治面目那栏就填“群众”,而口语表述就是“白牌儿”。例如,有人问:“老刘,您是党员吗?”回答:“不是。我是‘绕城转——白牌’。”所谓“绕城转——白牌”,就指老天津的“白牌电车”。

     天津公交创建于1906年,其标志是有轨电车的通车,早于上海(1908)、大连(1909)、广州(1920)、沈阳(1920)、北京(1921)和南京(1931),成为全国公交的首创城市。1905年,由比利时财团投资的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在西南角(今南开五马路一带)建起电车公司车库。《天津地理买卖杂字》云:“西南角,广仁堂,电车公司叫卖行。”南开区服装街西段南侧原来有个“电前胡同”,所谓“电前”就是“电车公司前”,此巷临近收、发并维修电车的场地,故名。1906年6月,第一条公交线路——环城有轨电车正式开通运行。《天津地理买卖杂字》云:“四马路,安电线,白牌电车围城转。”其线路从北大关起,分别驶向东、西两面,沿围城马路环行,因车头顶部有白色横额做标志,俗称“白牌”。

    旧时,天津拉胶皮(洋车)的,最怕东马路马棚胡同站岗执勤的一个警察。这个警察见到拉胶皮的违规,就采用特殊的一种惩罚办法。既不扣车,也不扣人,而是二话不说,走上前去,拿起洋车的车垫就往白牌电车车顶上一扔。拉胶皮的车夫,只得眼巴巴等白牌电车围着老城绕一圈后,才能取回车垫。这就等于耽误了车夫一个钟头的买卖。

      后来,天津电车公司陆续开辟了红、黄、蓝三牌电车,均由北大关为起点。“红牌”经北马路、东北角、沿河马路,过金汤桥(东浮桥),经建国道至天津火车站。“黄牌”经北马路、东马路、东南角、四面钟、劝业场,至海关(今赤峰道与大沽路交口)。“蓝牌”前半段与“黄牌”驶同一线路,至劝业场后拐向滨江道,过万国桥(今解放桥)至天津火车站。过了5年,至1911年,比利时财团在天津电车业全部投资就已全部收回。1918年增设“绿牌”,从当时法租界老西开(今国际商场一带)沿滨江道,过万国桥至天津火车站。1927年增设“花牌”,由东北角至海关。六条线路全长21.63公里,电车55辆,运行区域覆盖了华界(俗称“中国地”)和奥、意、 日、法四国租界以及部分俄租界和老龙头车站。1947年,增设由金钢桥通往北站的紫牌电车。这样就形成天津有轨电车——红、黄、蓝、绿、白、花、紫 ——的七彩线路。

     当时乘坐白牌电车的车票,如从北门上车,在南门下车,坐半圈儿用铜元六个大子儿,全程为铜元十二枚。从西北角坐黄牌电车到劝业场,票价也是六个大子儿。即方便又实惠。

      在上世纪30年代,“坐电车逛劝业场”已成为天津流行的都市生活时尚,并由此产生了几条歇后语。例如:“白牌电车进租界——岔道”,因当时黄牌、绿牌、蓝牌等线路都经过租界,惟独白牌在城厢环行,不进租界,故有此歇后语。“老太太上电车——先别吹”。有轨电车售票员在开车时吹一声小铜喇叭作为开车信号。缠足老太太赶电车,动作慢,怕车开动,往往大声嘱咐卖票的:“您了先别吹,先别吹!”这个歇后语用在某人吹牛伊始之际,颇具幽默色彩。

      (三)“人五人六”说“人物”

    “人物”这个词,可指有代表性的人,如“英雄人物”;也可指具有突出特点的人,如“风流人物”等;也特指在某一范围内的重要人物,例如:“别看他才二十几岁,在村里也是个人物。”说某人“在天津卫,那可是个人物”,这是正常的说法,这个“人物”属于褒义,起码也是中性。但说某人“人五人六的,不知道自己行几啦!”这个“人五人六”,就带有明显的贬义了。

     天津人爱说“人五人六”,这个词语在北方也很流行。“人五人六”指趾高气扬,忘乎所以,装模作样,自视“高人一等”的人。例如:“当官儿之后,一阔脸就变,人五人六的,不知自己吃几碗干饭了。”“别看那小子人五人六的摆谱儿,其实是一肚子男盗女娼。”

     天津人说话幽默,喜欢创新,所以遣词造句与众不同。其中有两个特点:一是常用词语谐音,二是乐于凑成四字格。“人五人六”这个词语的生成,就是个典型。“人五人六”中的数词“五”和“六”,跟数量并无关涉。其实,“人五”就是“人物”的谐音。另外,单说“人五”两字,显得单薄,得再凑上个“人六”,才顺理成章。实质上,“人六”是聋子耳朵——配搭来的,只是为了凑足音节,并无实际含义。

     这种语言现象在天津话里不乏其例。例如:“整天哼哼唧唧,难(南)受北受的”——把“难受”谐音为“南受”,然后加上“北受”,作为“难受”的配搭,凑成四字格。再如:“我这个人没心没肺,足吃足睡”——“没肺”是“没心”的配搭,凑成四字语。“人六”“北受”“没肺”等都属于修辞的仿拟。仿拟“人物(五)”,造出个“人六”;仿拟“难(南)受”,造出个“北受”;仿拟“没心”造出个“没肺”等。

     “人五人六”一般用于批评他人,例如:“腆着脸还人五人六的,不知道寒碜!”“人都丢到这个这个份上,还人五人六地在人面前晃荡,一点儿也不觉臊得慌。”但“人五人六”也可以用于自身,带有自我解嘲的意味。例如:“我们几个人都是各基层连队的冠军,个个都人五人六的,但是到了军区集训队一强化训练,就都傻眼了……”

     在某体育报上看过一篇题为《人五人六》的文章,其中写道:“442队形,4个后卫加一个守门员,是人五;4个中场加2个前锋是人六。‘人五人六’就是我们的常阵。攻守平衡,中规中矩。”这里的“人五人六”,只是对词语字面义的诙谐使用,很有意思。在天津还听到一则谜语:“十一个哥们站两排——谜底:人五人六。”

    (四)九河下稍说“惹惹”

    “惹惹”,是典型的天津方言词,就是不办正事,乱起哄,瞎胡闹的意思。例如:“整天没正文儿,凑到一起,瞎惹惹。”高英培《钓鱼》中,二子他爸爸想和相声演员“掺乎掺乎”“惹惹,惹惹”——说的就是地道的天津话。普通话“惹”读去声(四声),而天津话读阳平(二声)。

    天津作家写本地界的小说,喜欢用“惹惹”这个词儿。如冯骥才《阴阳八卦》:“找他干嘛,瞎惹惹,乱掺和,再来个不干正事的,是添忙还是添乱?”再如林希《五先生》:“侯家老七侯宝成,有点机灵劲,街面上跟着瞎惹惹,走到哪里吃到那里,倒也饿不着。”

    有时,“惹惹”这个词儿用于自身,属于谦词性质。例如,一位天津哥儿们儿想跟朋友一起办公司,开买卖,干一番事业。但当别人问起来,就轻描淡写地说:“嗨,什么大买卖?跑跑龙套,跟朋友一起惹惹呗。”您看,“惹惹”这个词儿,说着多轻巧,但用得很聪明:不把弓拉满,有回旋余地。如果事儿办成了,公司一炮打响满堂红——显得举重若轻,大家风范。一旦事儿没办成,黄了——别人也甭笑话。既然是“惹惹”嘛,自然属于“有一搭没一搭”之列,“就坡下驴——赶着走”呗!

     天津俏皮话“一个字仨音——惹惹惹”;“惹惹惹,敲破锣”。追根溯源,“惹惹”这个词儿,产生于九河下稍的漕运文化、码头文化。是对没有固定职业和稳定工作的城市游民阶层生活状况的形象描述。在老天津卫,凡入围“惹惹”圈子者,必备仨儿条件:一是无职无业,二是无所事事,三是性情好事。具体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捆着发麻,吊着发木;无事可干,“吃饱撑的”;剩余精力,无处排遣;——于是,就呼朋引类“瞎惹惹”。

    “惹惹”的结果,往往不妙。请看天津话顺口溜——没有事儿,一惹惹就生事儿;出了事儿,一惹惹就坏事儿;少一事儿,反成了多一事儿;结果是:待业青年去劳务市场——没事儿找事儿。

    汉语“惹”是动词,就是招引、引起的意思,但多用于不好的事情,如“惹气”“惹事”“惹祸”“惹乱子”“惹火烧身”“惹是生非”“惹花拈草”等等。三个“惹”字叠用——“惹惹惹”,结果就是:“惹气”“惹事”“惹麻烦”。

    (五)shun鸟外国鸡

     汉语书面语,用“鸟”比喻人,多为褒义,如“雄鹰”“大鹏”“海鸥”“白鸽”等等。天津话也乐于以“鸟”喻人,但多为贬义。例如天津俗语“树林子大了,嘛鸟都有”——这是比喻大千世界、各色人等,良莠不齐,优劣参差,出现任何奇人,发生什么怪事,都是正常的。再如天津人说:“这小子也不是什么好鸟!”——这是从品德层面上对此人的全盘否定,带有一股谐趣。

    天津话有“外国鸡”这个词,也是用来比喻人的一个贬义词。所谓“外国鸡”,学名吐绶鸟,俗名火鸡。这种鸟体型高大,重达十几公斤,头部皮瘤和喉部肉垂可由红变蓝变绿变白,变出多种颜色。火鸡是欧美食用禽类,烤火鸡是圣诞大餐的一道佳肴。

    火鸡是由外国人带到天津租界的。物以稀为贵,天津人好热闹,初次见到奇异而丑陋的火鸡,大为惊奇,互相传告;“到某地看西洋景,看外国鸡去!”后来,天津人从外国鸡头部颈部颜色的无常变化,联想到人的脾气秉性。就把脾气古怪,没准稿子,一时一变的人,称为“外国鸡”。例如:“你小子是属外国鸡的,说变就变!”对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另类”人物,也称之为“外国鸡”。例如:“三九天穿裙子,也不怕落下毛病,真是硌楞鏰子外国鸡!”

    另外,天津人把面貌丑陋或衣着奇特的人,称为“shun”。这个“shun”,是天津话独有的形容词,它有音无字,选不出适当的字来书写,所以只用于口语。所谓“shun”的词义,就是难看、羞愧的意思。例如:“瞧他那shun样、shun德性!”“穿这么暴露的衣服来上班,你不嫌shun啊!”“你考试三门不及格,我都嫌shun!”

     后来,天津人把形容词“shun”的后边加上个“鸟”字,升级为名词“shun鸟”。例如“那个小shun鸟,又出来丢人现眼啦!”最后把“外国鸡”也拉来凑数,就成了“shun鸟外国鸡”。如:“瞧瞧她这身打扮,空前绝后,就是shun鸟外国鸡!”

    (六)中西混血“膀大力”

     天津方言有个词儿:“膀大力”,就是说实在的,说真格的,实打实的,靠得住的意思。例如:“跟您说傍大力的吧,最低价800元,再少不行了!”“这小子花拳绣腿,来膀大力的立马就现了原形!”

    据著名民俗文化学家李世瑜先生考证:天津方言“膀大力的”,是英文“boundary”的音译,意为边缘;引申为到头、到底、到家的意思。(见《天津的方言俚语》第56页)

    幽默大师马三立的相声《对对子》,在夸耀本人的书法好时,说:“咱说膀大力的啊……。”捧哏的王凤山立刻打断他说:“哎呀呀,你瞧有学问的人,有这么说话的,还说膀大力的!”“什么大学毕业?大学毕业有说膀大力的吗?”马三立还有一段相声,也说:“咱跟你说膀大力的……。”捧哏的赵佩茹立刻说:“瞧这一嘴炉灰渣滓!”由此可见:在天津人普遍的意识中,“膀大力”这个词,并非上层社会的文明语言,似乎属于下层社会江湖行话的性质。

     为此,我专门请教了88岁高龄的李世瑜老先生。李老说:“膀大力的”这个口语词,确实源于英语“boundary”。最初在天津洋行和码头的中高级雇员中流行,后逐渐成为码头中的习用语,最后流传到社会。其性质就是产生于天津码头的外来词。

    旧时人们把在从事装卸运输工作的人称为“脚夫”,就是“车船店脚牙”中的那个“脚”,是被世人轻蔑的行业,属于下九流,难登大雅。天津话称之为“脚行”,当年的码头工人被称为“扛大个儿的”,属于没文化,没技术,靠肩膀扛包,卖力气吃饭的“苦大力”。天津卫的脚行由封建恶霸把头把持,为了抢码头,争地盘,争行夺市,常常发生群体械斗。在世人看来,这是惹不起,瞧不起,唯恐避之不及的行业。

    “膀大力”这个词儿,后逐渐流传到天津社会生活中。天津人对其外来语的洋身份和原始词源,茫然无知,就只能依照词的字面义去理解解释。在天津人的心目中,所谓“膀大力”,就指膀大腰圆,卖苦力干粗活的人,就是凭肩膀吃饭的“苦大力”。很显然,这种解释与英文“boundary”已毫无关系。用语言学术语来说,这属于“流俗词源”。

    在码头上扛包装卸是实打实的硬活,来不得半点儿偷懒耍滑。于是,天津话“膀大力”,就被引申为说实在的、说真格的、不掺假的意思。

     如对“膀大力”进行亲子鉴定,它是租界文化与码头文化的混血儿。它本为英语音译词,但鲜为人知;作为方言词语,它又源于码头,因而天津人认为它难登大雅。从“膀大力”这个洋气十足的外来音译词逐步演变为俚俗方言词语的复杂过程,我们可以窥见近现代社会汉语词语的演变轨迹,也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在天津的碰撞与融合。

    (七)何谓“歪脖蜡”?

    人的亲属关系分为三大类,即父族、母族和妻族。父族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所谓直系亲属,指和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如父、母、夫、妻、子、女等——这也叫“六亲”。俗话所说的“六亲不认”,就是连亲爹亲娘老婆孩子都不认了。

    所谓旁系亲属,指直系亲属之外,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人及其配偶,如兄弟、姐妹、伯父、叔父、伯母、婶母等。以上属于父族亲属。母族亲属,指母亲的父母、兄弟、姐妹等。妻族亲属,指妻子的父母、兄弟、姐妹等。除此之外,其他的亲属就算远亲了。

    比远门亲戚更疏远的,就是俗语说的“八竿子打不着”的了。旧时大家庭,近亲带远亲,简直数不清。《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对于贾府大管家王熙凤来说,就是用八竿子都够不着边儿的“亲戚”。天津人把这种沾不上边儿的亲戚,称做“歪脖蜡”。其实这个“歪”,就是“外”的意思。

    北京土语把血缘关系疏远的人,称作“外四路”。例如《红楼梦》28回,赵姨娘对亲生女儿探春说:“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里,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倒把外四路儿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上。”这里的“外四路”,用天津话说,就是“歪脖蜡”。这是赵姨娘批评探春,不搭理生身母亲,却把旁不相干的“歪脖蜡”放在心坎上。

    汉语俗语有“歪不横楞”这个词语。例如,一件东西没有摆放好,东颠西倒,七扭八歪的,天津人就说:“什么乱七八糟,歪不横楞的。”“歪不横楞”在天津话里被简化为“歪不楞”。后来,“歪不楞”这个词儿的所指范围扩大,由形容事物,发展到指称人物。于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某人不属于某家族亲属,或不属于某帮派系统的成员,就被说成是“歪不楞”。例如:“你们这是家庭宴会,全是家达子,就我一个歪不楞,得啦,我告辞啦!”

    天津话发音响亮,用词儿讲求嘎蹦脆,比如“大疤瘌”这个词语,用天津话说,就成了“大疤痢”。同样道理,天津人觉得“歪不楞”,说着拗口,就说成“歪脖蜡”了。另外,“歪脖蜡”富有形象感,还带着一种嘎劲儿。

  仅从字面意义上分析,“歪脖蜡”,就是蜡烛的次品,不合格,不规范,歪歪扭扭的,外观差劲,难登大雅。在喜寿祭祀的正式场合,你点上两只歪打横郎的“歪脖蜡”,那多shu啊!结果“歪脖蜡”就被搭罐儿,靠边站了。

    “歪脖蜡”常用于戏称、谑称。例如天津老太太为了疼闺女,照看外孙子,拿小白眼儿当宝贝疙瘩。小孩子淘气,给姥姥累得够呛。老太太有时发牢骚:“唉呀,你这个小歪脖蜡呀,可磨死人了。”

    有时,当“歪脖蜡”倒不一定是坏事。例如,文革初期1966“红八月”,只有根红苗正、出身“红五类”的学生,才可以加入“红卫兵”组织。“扫四旧”“横扫牛鬼蛇神”“打砸抢”“大革文化命”,越玩命投入,其罪恶越深重……。而出身不好的所谓“黑五类”学生,则属“歪脖蜡”,被打入另册。这群“歪脖蜡”,当时“属黄花鱼的——溜边走”,“二姨夫——甩货”,远离旋涡,当逍遥派,却因祸得福,躲过一劫……

    (八)端鸟食罐儿

     天津人说话幽默,喜用夸张手段。例如相声:“我大爷倒有个买卖,就是买卖不大。”“嘛买卖?”“卖耳挖勺儿的。”天津俏皮话:“耳挖勺儿炒芝麻——小鼓捣油。”跟“耳挖勺儿”这种小物件属于同类的,就是“鸟食罐儿”了。

    倒退30年,是计划经济时代。那时,职工工资普遍偏低。学徒工月薪17元,三年后出师,也不过30多元,熬到二级工,月薪40元左右。当时男青年谈恋爱,条件都超不多,介绍人号称“二级一母”,就是二级工,家里有个老娘。天津人把这种微薄的固定收入,蔑称为“鸟食罐儿”。

    其实,这个“鸟食罐儿”跟“饭碗”的意思差不多。但天津话为了突出饭碗之“小”和工资之“少”,就说“鸟食罐儿”。你说这小小的罐儿,能盛多少鸟食?再说,指着“鸟食罐儿”养家糊口,不就成了“笼中鸟”吗?

    过去天津工人师傅幽默地说:“干私活儿,干外活儿,咱可不敢,谁叫咱的鸟食罐儿捏在别人手里呢。”再如“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他把我鸟食罐儿一摘,全家老小就擎等着喝西北风吧。”

    以前,天津工人,在哪个厂子上班,属于车钳铣铇什么工种,每天干什么活儿,那基本是从一而终的事儿。什么辞职、跳槽、流动之类,从来没听说过。用老工人的话说,就是“鸟食罐儿一端就是几十年”

    过去,在天津郊县农村,也有“鸟食罐儿”的说法。农村人说的“鸟食罐儿”,指社员每月定量的口粮。在那个年月,对付不服管的社员,大队干部绝对有绝招儿。最灵验的一招儿,就是停发口粮——这也叫“摘鸟食罐儿”。

    随着改革的深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天津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鸟食罐儿”这类词语早已过气,今天很少听到了。现在听到的是“房奴”“车奴”之类。尽管现在的年轻人自称为“房奴”“车奴”“卡奴”,但毕竟敢于购房买车持卡,尽管苦,但比起父兄前半生战战兢兢“端着鸟食罐儿”,辛苦恣睢地度日,毕竟幸福多了。

     (九)愣充“大尾巴鷹”

     天津俗语——“装大尾巴鹰”或“愣充大尾巴鹰”。 顾名思义,“大尾巴鷹”的字面义,就是尾巴特别长的鷹。其实,“鷹”这种猛禽,其生理特征是鹰鼻鹞眼,钩嘴利爪,双翅发达强劲,故能高飞云端,俯瞰大地。鷹要是长上孔雀式的大尾巴,那就成累赘,不仅飞不起来,恐怕得活活饿死。举凡大尾巴鸟类,如孔雀、山鸡等,羽毛漂亮,但都飞不高,性情温和,主要供人观赏。至于翱翔长空,搏击狐兔,那是长着小尾巴的鹰隼之专利。

    “装大尾巴鹰”是天津话一个生动的比喻,比喻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知天高地厚,好大喜功,谎话连篇,扮酷装大,性喜招摇的人。比喻自以为是,七个不含糊,八个不在乎,事事能耐梗,处处充好汉的人。天津俏皮话说:“麻雀落在墩布上——愣充大尾巴鹰”“屁股后边夹扫帚——愣充大尾巴鹰。”

  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也是愣充大尾巴鹰的一种表现形式。曹禺《日出》中生性狡猾的洋行职员李石清,家庭生活本来很拮据,但为了削尖脑袋往上爬,为了在上层社会里混,让本分的夫人撂下家里几个孩子,打扮得体体面面地到高级宾馆去,陪着大款阔太太打麻将——就是愣充大尾巴鹰。老舍《茶馆》中,那个给人算命的刘麻子,为了混事,便于贩卖人口,他假门假式地穿上了洋缎大衫,手拿洋鼻烟,怀揣洋怀表,扮酷摆谱——也是愣充大尾巴鹰。但无论李石清,还是刘麻子,两个大尾巴鹰,最终都是悲剧结局。

    更为典型的大尾巴鷹,就是刘宝瑞相声《开药铺》中那个不懂装懂的“假行家”。在药铺开张那天,在“假行家”料理下,有顾客买药材白芨,就白送大白鸡一只;顾客买药材银术,就白送一颗银珠;顾客买药材附子,就把东家“满不懂”满大爷父子二人卖给人家了……在这个热热闹闹的荒诞讽刺喜剧中,愣充大尾巴鷹的“假行家”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十)“空手套白狼”评析

    天津话“套白狼”的本义,指强盗抢劫的一种手段。旧时,强盗事先隐藏暗处,等行人路过时,突然从其身后窜出,用绳子将被害人脖子勒住,背到僻静处,抢劫财物。

     至于“空手套白狼”,就和抢劫毫无关系了。“空手套白狼”原指赤手空拳活捉一只大白狼。表明:艺高胆大,有勇有谋!后用此语比喻一种商业行为,就是以极小的付出而获取巨大回报。但在老天津人眼里,这属于奸商的欺诈行为。例如天津人说:“挣钱养家,天经地义,但得诚实劳动,像什么平地抠饼,唾沫粘家雀儿,空手 套白狼之类,都是邪门歪道!”老天津人把“空手套白狼”和“天上掉馅饼”“做梦娶媳妇”等俗语,统统归入异想天开一类。

    的确,“天上掉馅饼”是永远的空想,“做梦娶媳妇”是一时的梦想;但是“空手套白狼”在商界却屡见不鲜。当代赫赫有名的房地产业大开发商,在经营全程中,都毫无二致地在建筑商和购房者之间,利用“空手套白狼”的经营理念而牟取巨大利润的。这些开发商在开始创业时,其自有资金十分有限,甚至寥寥无几。但他们通过让建筑企业垫资,用期房预售回笼资金,向银行贷款等方式,用别人的钱,做大自己的买卖,发展到豪商巨贾的今日。说白了,房屋开发商就是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堂堂正正地获取大额资金和赢得巨额利润。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纯然以“零投入”来换取回报,确实是不可能的。就算你的彩票中了大奖,但买奖卷付出的几块钱也是投入。性工作者在从业前,也得置办几身行头,买点儿高级化妆品,这也是投入。所以,“空手套白狼”的“空手”两字,是统而言之,大致而言,其实说得并不准确;而“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才是“空手套白狼”的理性表述。

     当然,开发商前瞻的睿智、超前的理念、创业的勇气、果敢的精神、高超的公关、过人的应变、严密的管理和得体的手段等等——的确令人佩服!“大白狼”就在眼前,为什么在大家还迷迷糊糊时,人家他能空手擒获呢?时过境迁,咱们心安理得,谁也别嫉妒。这就是总设计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体现。但双刃剑的另一刃,也不能忽视,那就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严酷现状。前年,温总理提出“决定整个舰队航速的,是落在最后边的那条船”的看法,确为清醒之箴言。

     前些年,房价骤然成了神五神六,直上重霄九,去问讯吴刚了,结果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百姓可望不可即。直到如今,房价居高不下。开放商们当年从“空手套白狼”起家,现已富甲天下。其盈利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于今就鼻孔朝天,为富不仁了!现在,让他们降价,让他们少挣一点儿,以让利于民,犹如剜心割肉,恰似与虎谋皮。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并非开发商一方的事儿。在此不做深究,且一笔带过。

     “空手套白狼”这个商业俗语,其感情色彩,从令人鄙夷的贬义,逐渐变成尚能接受的中性,——这表明: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韩根东. 天津方言[M].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2]李世瑜. 天津的方言词语[M].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林  希. 画说天津话[M].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谭汝为. 这是天津话[M].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谭汝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

     通讯地址:天津市华苑碧华里9-1-101;邮编:300384;

     宅电:022-2371-54**;手机:130****8221

     电子邮箱:tjsdtrw@sina.com;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tjtrw



上一页 [1] [2] [3] [4]    
【内容导航】
第1页:主持人的话
第2页:赵贤德:“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途径
第3页:宿爱云:网络流行语中套用形容词产生的ABB格式名词
第4页:谭汝为:天津方言词语词源探索及语用分析


阅读:
录入:泽润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

下一篇: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