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1]
关彦庆[2]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语言学概论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和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研究该课程建设对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论述了语言学概论的课程定位、课程教学和教材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语言学;课程定位;课程教学;教材
“语言学概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和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其他语言课程的学习。虽然多年来语言理论教师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如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但是问题仍然很多。在重视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大背景下,必须对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认真思考,以适应学科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课程定位
明确课程定位是做好语言学概论教学工作的前提,明确了课程定位就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减少教学行为的盲目性。
1.课程的基础性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专业目录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文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在专业系列课程中的排序如下:
“语言学概论”在中国语言文学类(0501)的汉语言文学专业(050101)、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汉语言专业(050102)主要课程中列第1位。在对外汉语专业(050103)主要课程中列第11位。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050104)、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主要课程中列第1位。在外国语言文学类(0502)的英语专业(050201)、俄语专业(050202)(师范类)、日语专业(050207)(师范类)主要课程中列第7位。
这是我国1998年第四次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全面修订的结果。“语言学概论”课程,无论在中国语言文学还是外国语言文学类型的专业课程体系中都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其专业地位不可动摇。因此,把“语言学概论”列为专业选修课程或者取消这门课程的做法不符合本科专业目录要求的。
2.课程的理论性
提高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明确课程的目标定位。关彦庆(2006) 认为“只有明确课程定位目标,管理者才能实施科学管理,教育者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学习者才能明确学习课程的目的。”设置“语言学概论”课程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它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些直接决定了它在相关专业知识体系中地位。
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考察,跟“文学概论”在文学类型课程中的理论地位一样,“语言学概论”是专业课程中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叶蜚声、徐通锵(1981) 指出:“它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学习各门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也为以后学习语言理论课程打下基础。”作为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程,讲授内容应该既体现普通语言学的特点和研究视野,又应该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可接受性。理论层次定位明确了,教学目标定位就不会出现分歧。
“语言学概论”很容易跟“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发生纠缠,导源于对这两门课程的理论定位存在模糊认识。彭泽润、陈长旭、吴葵(2007)指出:“‘现代汉语’突出的是现代汉语的个性和事实。‘语言学概论’是站在全世界所有语言的基础上,强调的是语言最基础、最普遍的规律。”
二、课程教学
1.教学内容
任何课程都要求内涵相对明确、外延相对清晰。它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随着对语言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存在分歧。段益民(2002)指出:“有的教材趋向封闭,有的教材趋向开放。趋向封闭的一般将该学科的内容分为两大知识板块,即语言理论和语言结构。……趋向开放的在上述两大内容之外加上语言学和别类学科融合后构成的边缘学科,或强化语言的功能添加语用等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就本科教学来说,打好理论基础非常重要。教学内容应该以基础理论为主,理论应用为辅。
2.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它主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我们通过中国知网统计了近50年语言学者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研究的文章,结果只见到11篇,这里还包含3篇关于远程教学的文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广大教学工作者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不够重视。为此,我们必须澄清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教学研究文章科研含量少,不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事实上要写出经典的教学研究论文,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懂得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教师才能写出针对性强、理论水平高的教学研究论文,这对教学和科研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根据我们占有的材料看,教学研究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类别:
(1)宏观分析
所谓宏观分析指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策略性的、宏观的分析。主要解决对教学内容的宏观认识问题。比如,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与现代汉语课程内容有过多重复的问题。纪秀生(1995)认为从“重视绪论教学,引发学习兴趣;调整教学内容,更新语言观念;对照外语特征,揭示汉语奥秘。”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策划。许云(1996)指出“基本概念多是这门课的一个特点。因此,掌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和某些相关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深刻理解有关理论知识的重要条件。……我们认为采取强记硬背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在透彻理解概念含义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牢固地掌握。”这类文章具有理论思辨的特点,没有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阐发。
(2)微观分析
所谓微观分析指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理论内容进行教学方法、思路的探讨。主要解决具体教学内容如何教学的问题。出色的教学研究文章对读者不仅有教学思路的启发作用,而且对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也有提高作用。贾晞儒(1980)对如何做好词义教学进行了经典分析。从“词必须具有一定的语音特征、不同语言的词义是不完全相等的、不同民族语言的词义概括范围不一定相同、不同语言的词的搭配习惯不完全相同”等四个方面结合蒙汉对比,运用丰富翔实的例证把词义教学表述得酣畅淋漓,令读者读后余兴未尽。”柳春燕、罗耀华、郝琴(2003)认为: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分解,以达到让学生尽快掌握精要内容的目的。例如:讲授义素分析法,作者归纳出了运用义素分析法遵循的基本模式。罗耀华、柳春燕(2006)结合具体案例阐发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启发式教学、点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方法。例如,作者认为“研讨式教学强调将问题的思考和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课内出发向课外延伸,知识和能力并重,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具体以讲授“什么是句子?”为例展开授课思路的论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自己的科研,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讲授。
3.教学原则
语言学概论课程与现代汉语课程都是语言类的基础课,内容上具有互补性,因此,深入研究教学原则的差异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梁驰华(2008)认为“概论教学与现代汉语教学相比,应当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复习温习原则;扩展深化原则;比较对比原则。”
4.教师队伍
一个学科或者一个专业从业队伍量的大小、水平的高低决定该学科或专业发展的命运。目前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据初步调查,一般院校讲授语言学概论的教师只有1位,还有的院校是兼职讲授该课程的,很多名牌高校讲授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师没有形成梯队。这与其基础理论课程的地位不相符,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教材
教材建设是《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言理论研究成果的折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材与现代汉语课程教材不同,几乎没有一本教材长期一统江山的局面。
1.内容上封闭性的教材
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内容上大都具有封闭性特点。内容主要反映语言的语言学研究成果。代表教材有:
胡以鲁的《国语学草创》(1923)是在西方语言学的影响下,结合汉语的实际编写的。高名凯、石安石的《语言学概论》(1963),它既具学术性又符合教学实际。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1981)使用面最广、影响也最大。
2.内容上开放性的教材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内容上大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既有语言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又有言语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自主创新意识。这个时期的教材使用覆盖面都不大。代表教材有:
余志鸿、黄国营的《语言学概论》(1994),语言的结构只占一章,增设了“语言的共性和类型”、“语言和现代科学”等内容。彭泽润、李葆嘉的《语言文字原理》(1995)增加了语言规划理论。王德春的《语言学概论》(1997)介绍了边缘学科。李宇明的《理论语言学教程》(1997)介绍了语言运用和语言学习理论。徐通锵的《基础语言学教程》(2001)重视字本位研究视角,体现汉语研究成果。岑运强的《语言学概论》(2004)重视言语的语言学研究。申小龙的《语言学纲要》(2005)重视语言的文化属性,体现语言的文化功能。胡晓研的《语言学概论》(2006)重视交叉学科的渗透,体现语言学辐射的广度。王红旗的《语言学概论》(2008,修订版)重视语言本体论的再认识,体现语言的语言学的系统性。彭泽润、李葆嘉主编的《语言理论》(2009,第5版)重视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意识,体现普通语言学主旨。
3.教材评价
教材写到什么程度是好教材,不同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些不同的答案实现互补则更好。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择其要介绍如下:高明凯、石安石(1963)指出:“讲述各种问题,力求简明扼要,不作详细解释,以便教师有就课程内容加以阐发的余地。”胡明扬(1988)强调:教材应注重内容的选择与取舍,表述应简明扼要。方圆(1990)认为:写教科书要更多一些从学习者接受的角度来考虑。袁晓波(1993)认为:教材不但要有结构上的改进、观点上的更新,也要有内容上的推陈出新。彭泽润(1995)认为:编者在介绍新的研究成果时应该体现辩证的思想。刘丹青(1995)指出:编写教材应该突出了语言学概论的“概”字。王德春(1997)指出:教材应该重视思考题与练习题。王均(2007)认为:应该在教材中加入“语言学评论”内容,“使人们知道学术理论是在正确与谬误的斗争中前进的。”我们认为,语言学概论教材应该体现其课程基础性的特点,同时又应具有内容拓展的思想,这样便于学生进一步阅读。
参考文献:
[1]段益民.高校《语言学概论》教学刍议[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3).
[2]方圆.一部值得推荐的教科书[J].语文建设,1990,(3).
[3]甘智林.《现代汉语》与《语言学概论》教学的对接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08,(3).
[4]关彦庆.关于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5]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胡明扬.《语言学教程》是本好教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5).
[7]纪秀生.融会新机增强活力——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5),1.
[8]贾晞儒.试论词义的民族性[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0,(2).
[9]梁驰华.高等师范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谫议[J].高教论坛,2008,(2).
[10]刘丹青.改革、飞跃、创新与缺憾——读余志鸿、黄国营主编《语言学概论》[J].汉语学习,1995,(6).
[11]柳春燕、罗耀华、郝琴.《语言学概论》教学重、难点及其分解[J].高等函授学报,(2003),3.
[12]罗耀华、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J].高等函授学报,2006,(2).
[13]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发展[J],云梦学刊,2007,(4).
[14]彭泽润.语言辩证思想的新拓进——介绍余志鸿等主编的《语言学概论》[J].语文研究,1995,(2).
[15]申小龙.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6]王德春.语言学概论课要反映语言学最新信息[J].汉语学习,1997,(3).
[17]王均.序言[A].彭泽润、李葆嘉.语言理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18]伍铁平.论语言和语言学的重要性(上)[J].外语研究,1991,(3).
[19]许云.《语言学概论》教与学管说[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
[20]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22]袁晓波.“语言学概论”教材更新的一个尝试[J].语文建设,1993,(1).
[1]本文是吉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8)研究成果。
[2]关彦庆,(1965-)黑龙江阿城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邮箱:guanyq@yaho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