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秋,我们进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那时高先生为我们讲授中国文学史先秦部分。学习先秦文学,要阅读《诗经》,我曾写了一本笔记,记录对每一首诗的理解,送呈他批阅。他不嫌麻烦,写了不少批语加以纠正。可惜这本笔记未能保存下来。后来又由他指导,我写了一篇关于《诗经》的学年论文,受到他的鼓励。我们对于《诗经》的理解,都得益于先生的启发。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乔:高。思:兮。)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游女:游同遊,游玩的少女。)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汉水。泳:游泳,渡水。)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江:长江。永:长。方:划水,游水。)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翘翘错薪:枝叶交错状。言:乃,就要。楚:荆。)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之子:这位少女。于归:出嫁。秣:喂。)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蒌:蒿子。)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个解释比较简略,而当年讲课时,就具体生动得多了。
1954年,新中国成立不久,那时的教授都在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力求用新的观点来探讨古典文献。高先生显然摆脱了传统的笺注,而用阶级观点来解释这首诗。《诗经今注》出版于1980年,离讲课已经是二十五年以后,先生在注释分析中,没有采用课堂上这一观点。《诗经今注》是普及性的古典文学读物,或许以为还缺少其他文献的佐证,不便作探讨性的发挥。正如他在《诗经今注》的前言中所说:“我读古书,从不迷信古人,盲从旧说,而敢于追求真谛,创立新义,力求出言有据,避免游谈无根。”但我认为无论从历史背景上推论,还是从文字上发微,这一分析不仅可以成立,而且还相当精辟。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是颇有启发的。不仅从字句上理解诗的内容,而且领悟了一种分析综合思考的方法,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又如《东方未明》一诗,《诗经今注》解释道:“这是一首农奴们唱出的歌,叙述他们给奴隶主服徭役的情况”。其中“狂夫瞿瞿”的解释是“狂夫,疯汉。指奴隶主派来监工的人。瞿瞿,瞪眼怒视貌”。
先生在讲课时,爱写板书,在黑板上把“瞿”字画了两只大眼睛(目目),排成“V”字形,则怒视貌形象毕肖,课堂上哄然大笑。
先生非常重视对于古文字的研究,曾有《文字形义学概论》、《古字通假会典》二书出版。以古文字的训诂为基础,来阐释古代文献,尤重先秦典籍,遍及文史哲学,每获创见。1943年出版的《老子正诂》为学术界所重视,1957年新版,1988年再版。其他著作有:《周易古经今注》(1947年版,1957年版,1984年版,1991年版),《周易杂论》(1962年版,1979年版),《周易大传今注》(1979年版,1998年版),《诗经选注》(1956年版),《墨经校诠》(1958年版),《诸子新笺》(1961年版),《商君书注释》(1974年版),《老子注译》(1980年版)等。
先生不仅讲诗,像王国维一样,还喜欢作诗填词。有一首《读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曾广为流传,词曰: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唤起巨龙飞舞,扫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
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
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
天章云锦织出,革命自豪情。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对古文字的精通,对古文献的通览和精研,对于新的知识理论的探索,能够与时俱进,创立新说,就是这位当代国学大师的特色。
(原载《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