㈡、一个值得借鉴的好经验
读日语文章有轻松明快之感,不似读汉文的紧张吃力,原因何在?日文是由汉字和“假名”(日文字母)相组而成。名词全用汉字。虚词全用假名。动、形词二者兼用,主体是汉字,字尾有变化,也由假名充任。这样词性清楚,作用也清楚。人们阅读,主要是寻找意义,意义的主体是名词、动词。在词性清楚的情况下,意义就突出了,因而注意力可以集中。同时汉字和假名,在形态上截然不同,字体大小,笔划多少有极大差别(平假名差别更大)这就增加了清晰度。使阅读感到清楚易识,易于抓住要点。虚词无意义,形象就简单,给读者以喘息机会,同时把实词区分在不同角落里,对全文有个整体图像。这经验是值得借鉴的。汉字如能把词性分清,虚实明显,当有助于阅读,且可加深字义,使字义更加明确,将能更好地发挥汉字作用。(请注意参看后面例证)
㈢、应采取的方向
综上所述,我认为:①、汉语是优秀语言,汉字应按汉语要求来制定。②、拼音字不是最高级文字,不符合汉语特点,不宜采用。③、老汉字的形声准则是汉字的必要形式,同时能促进汉语发展,不能放弃。④、符号式的音符是解决多方言问题的最佳方法,应继续应用。⑤、结构式的方块形式易于识别,仍应采用。⑥、音符不统一,意符不健全,是老汉字的唯一缺点,应予以整理完善。⑦、老汉字意符(偏旁、部首)固定,音符放纵,因而音符混乱,意符无发展。今后应采取音符固定,意符放纵方向,以利语文统一和文字发展。
㈣、我的整理方案的特点
除上述外,我的方案在原汉字的基础上增加了如下措施,使汉字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对形的改进
增加了词性。原汉字除音符外还有意符。这就比拼音字增加了表现力。我的方案在音、意外又增加了词性,使汉字又增加了一环,它的表现力更强了。确切性更高了。如“牛”字,原来是名词,老牛的牛。但汉语也常把它当副词用。如“这个人很牛”,或“牛气轰轰的”,是牛字比喻义,表示固执或自大。老汉字对这两个意义都用一个字,分不清。整理后可分前者为“
此外增加词性对阅读有利。因为分清词性,名、动、形区别明显,虚词不标符号,在阅读时易于抓住要点(因为主、谓语都在名、动词上),同时书写上也节约时间(一般文章虚词用的多)。眉目清楚。(请参看例证)。
2、独体字的运用
单音独体字的应用——所谓单音独体字,即在每个音中选出一个,使它代表某个原汉字,不用再标任何符号的单音字,它便利了汉字的学用。老汉字一字多义,在应用上锻练出了一些字,已成了习惯,并无矛盾之处。如“上”,本是形容词,如上等、上边;但可作动词用,如上去、上山;也可作名词用,如上下一致;还能作虚词用,早上、晚上。这是老汉字几千年锻练出来的结果。事实表明,这些字是可以这样用的,是老汉字给我们的便利,我们应当承受。因此我确定每个音都有一个单音字,当然要选常用的,出现频率高的字。因此学了字符后我们就可以会了一些字了,而且是常用多用的字。会了它对文章就理解相当一部分了。从而增强了学用上的方便。在电脑上一键即妥,也给以方便。
3、对音的改进
减音。普通话416音。但其中有些音基本不用或用的极少,一般是些虚词。如嗲、欻、噷、呣等。这类字不设音符,用其它音符拼出。还有些音虽然是实词但用处极少字数也少,这些字也不设符,由其它符拼出。
有些字音地方间多有不清,如z、c、s和zh、ch、sh间有关的音分不清。这些音除必要者外,本方案有的予以归并,就是一符兼二音了,但比老汉字的一符二音要近似的多,同时新汉字有确切的意义在,也不会发生困难;对于原来分不清的地方来说,就给以方便,免得硬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