㈤、下面再谈几个问题
1、区别性问题――区别性的大小,对文字功能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区别性大,利于识阅和记忆,区别性小就不利。拼音意音字只有少数字母,尽管如何安置排列,也还是小数面孔,总不外几十个外形,和千姿百态的汉字相比,其区别程度大不一样,老汉字是优越的,整理后的新汉字,对老汉字的不同个体精华,全部收容无遗,且不重复,个性强,清楚,区别性大。
它们之间的比在数量上是三十几(拼音字母)和三百几(汉字字符)之比,相差十倍。在形体上拼音字一般是三元的(即声、韵、意符);字符既多,凑在一起,字就显得乱,更影响了区别性,整理的汉字是二元的(音、意)(在电脑操作上前者要多击一鍵)。不管如何排列前者难免有呆笨之感,后者则轻松灵活。
2、音和意的问题,例来谈文改者多重于音而忽于意,人们读书的目的,主要在于意而非取其音。汉字本来就是表意的,因而最早的字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字,使人见字知意。但由于语言先于文字出现,为了表达细腻感情、事件,离开语言也很难行得通。所以人们首先考虑的是音,而对意一般是注意较少,事实上只有意符才是人们直接接受的目的,音是间接的。未来在科学用字上要求的更是意,所以意我们更应当加重考虑。
3、学和用的问题――所谓学主要是指认和写,所谓用是指读和记,历来谈文改者,多重于学而忽于用,其实二者大有差别。尽管汉字难学,老汉字有五、六百个个体,加上不同安置上、下、左、右、偏、正、中、外……有三千多不同形体,人们要用六、七年时间才能学会,但一旦会了,对它还是留恋的,认为是值得的,原因是学和用的比,是短期(学)和长期(用)的问题。学虽用了六、七年,用却是一生的,所以用更觉重要。学拼音字母几十个,三两天就可以学会,是极省事的,学几百个单体字要两月三月甚至一年,是要费上点工夫的,但与运用相比,却是一(一年)与几十(几十年)之比,是牺牲一年时间去谋取几十年时间的便利呢?还是节约一年时间来换取一生不便?我看账是清楚的。据有些人研究,幼儿记识几百个汉字单字,不是太难的事,而对线形的拼音字母,却不那么容易记忆,何况还要学习拼写,所以经过整理的任意符汉字在学习上也不一定比拼音字难。
4、现在与未来的问题
不久前我也确实看到一份方案,这应当说是真正渐进的。他在老汉字中选出一些字,他说,选的都是象形、指事、会意的常用字,容易学习,原字不动。另外一些字则是用他改造的拼音字,我看这个方案应当说是个的的道道的渐进方案吧?但其中的原老汉字,它的音意必然是古代的了,在未识字者眼前仍然是难懂的吧。不要说矛、巴、缶、彦、兀,在今天已经基本上不用的字,学它无用,就如母、民、伞,这类象形、会意字叫人怎么理解?它们同样难懂。此外,还必须再学他的声、韵、意符,除了学习拼法,再记生字,不一定能易学易用吧?
是的,一部分是现行字,对现在已识字者来说,确是渐进,但对未来的人来说,哪个是渐进,那个是冒进,反正他们都要新学,都要死记硬背,不同的是其中还必须多学些更不易懂的字而已。又何必呢?
我们文改目的到底何在?是为了目前的已识字者,还是为了未来的未识字者?是为了目前就算从有字以来的几十亿使用者,还是为了未来的终生学习、学习型社会的几千亿几万亿使用者?治病要彻底,何必要留些病瘤给后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