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今天,无论走在上海、北京,或者台北、高雄的大街上,青年女子多着牛仔裤,而且低腰,露一截子白肉——跟纽约、东京街头齐步。那种腰际扣扣子、裁剪也体贴女性的中式长裤只有在唐装工作室里才能见到,但很昂贵。
麦当劳、可乐、动漫、游戏机,全球青少年变得相似,文化差异性越来越小;成功、奋斗、财务自由,这些关键词占据了许多人的头脑,价值观愈发趋同。美国大学生讲不出南北战争那段历史,中国青年对“文革”一段恍若隔世,关注的只有当下和实用。比尔·盖茨不仅缔造了一个IT帝国,也在全球促生了一代或几代知识结构单一、心灵单一的IT人。
龚鹏程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基本上是格格不入、甚至全面对立的。比如《老子》的精义是“守柔”、“无用”,儒家追求“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义不计其利”,而后工业化时代的诉求是“做大做强”、“实用论”以及“工具理性”。当现代人无法面对与物质丰裕同时到来的心灵失衡时,“眼前无路想回头”,于是重拾传统,开始读经。
事实上,近20多年来,台湾遭遇与大陆同样的问题:现代化。台湾同样人际关系疏离、家庭关系紧张、离婚率居高不下……台湾新儒家近年来做了不少努力,如曾昭旭针对现代社会被扭曲的夫妻之伦,开设了爱情辅导课程,四处演讲。龚鹏程说,毕竟“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令人心生温暖的可接受的价值观。
“与传统断奶”
李登辉、陈水扁时代,去中国化的粗暴言论在岛内四起,在龚鹏程看来,这反映了台湾社会整体绝望的心态。因为大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搞改革开放,由此走向世界,从此代表中国,而台湾不再代表中国,它在复杂历史背景下构建的中国梦破碎了,因此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提出“寻找台湾文化属性与内涵”、“与传统断奶”,试图与传统文化拉开距离,撇清关系,甚至不惜打压……凡此种种,皆有其历史成因。
历史上,中原文化也曾凭借其强势,以沙文主义姿态压迫原住民文化(如高山族的山地文化、雅美族的海洋文化)和闽南人的区域文化,而族群、地域的归属感本是人之常情。台湾中研院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彭小妍在著作中提到,沈从文从1929年起创作了一系列苗族故事,把苗族社会描写成理想世界,批判汉人文明对自然和人性的扭曲。夏志清在60年代曾说它们“脱离现实,不值一评”。然而,1980年代沈从文公开了他的苗族身世,这些文本便展示了全新的意义。
龚鹏程说,80年代后,本已淡化的民族主义情绪被激化,去中国化成为政治操作的手段;而民主化成为现代化的标帜。“可是拨开表层的符号与形式,我们就会看到分类械斗、地域宗亲组织与观念、地方豪族与绅权、宗教动员、黑社会帮派运作等传统社会的那些东西。而那些传统的组织及运作模式,在大陆大抵久已不存了。也就是说,中华文化在台湾,还不只是一种灵魂气候的存在,它还有社会实体组织性存在的基础。这些社会性存在,也会有些变貌,以符合新时代之需。但就像台式日本料理一样,看起来是日式的,吃在嘴里,却不折不扣是中国东西。”
在今天的台湾,知识分子的分流比较清晰:一部分对传统文化有割不断、理还乱的眷恋,其中一些选择到大陆发展;很大一部分在苦苦寻找“台湾自己的文化”,在夹杂了汉语、客家话、闽南话、片假名、英语的近代文史资料里打转;另一部分,是“非断奶不可”的强硬派。 (南方人物周刊 李宗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