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工贸中专,湘潭职校,湘潭中专,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湘潭工贸学校,湘潭市一职,学校简介,招生简章,入学指南

发布日期:2005-11-30

 

26. 辩论进行了不久以后,也许有些人感到了压力,于是认为我在论坛上搞一言堂,专横跋扈,对此我作了如下的回答:

  ××先生说:当一种谬论在网坛上肆虐的时候,它经常是打着许多最、最、最科学旗号来的。这个问题提得好。不过我想请教,在您的意识中,一种伪科学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呢?还是社会退步的表现?我认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使得人们有希望看清伪科学的本质。比如***的出现使更多的人懂得什么是邪教,今后再出现个科轮功人们就有了警惕性。反之,如果它没有出现,那么实际上就埋藏着一种类似恐怖主义的种子,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冒出来危害百姓,因为人们对它没有免疫能力。是让大家明白好还是一直糊涂下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为了防止有人捣乱,希望参加评审的人员应该至少使用自己的真实名字,而评语是否公正,你投票的命中率是高还是低都应该作为将来别人考核你的依据。换句话说,大家都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任。我认为没有这样较为透明的体制,中国的语言学将永远是一团浆糊。另外,我这里所谈到的职称主要指博士以下的学位。在网上评判教授职称是不合时宜的。

  先生说:一般网民对此忍气吞声,不等于谬论的胜利。我不知道指的是什么?据我所知各种论坛都是对外开放的,没有任何限制,任何人可以对于任何谬论进行抵制,而且对于谬论的批判实际上是一种提高和学习的过程。西方国家的近百年中出现过形形色色的伪科学,而最终真理总能够战胜谬误,小聪明只能够骗傻瓜。

  最后,我感觉先生对于当前的评审制度相当的满意,至少没有希望改革的愿望。您认为中国的语言学现状很理想吗?足以面对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吗?

  27. ××先生回答:

  伪科学本身毫无进步可言。批判伪科学可以长见识,未必就是进步。有些东西未必是伪科学,却是老百姓说的瞎说八道。迷在其中的人很多,听不进劝告的也不少。所以,同志,还是夹着尾巴做人吧。

  28. 我的回答:

    ××先生:情况可能不想您想得那么严重。比如当年亚里士多德将运动规律写成是:力=速度×质量,他没有对于自己的观点进行过实验,所以,这种不符合事实的看法存在了一千多年。后来牛顿经过各种实验将它改成:力=加速度×质量。仅仅是这样小的区别就与事实相符了。按照您的看法,亚里士多德应该是伪科学家。那么,反过来讲,没有亚里士多德的启发,牛顿会那么容易地想到,或者研究这个力学公式吗?后来的爱茵斯坦也是从认识牛顿公式在某些情况下与事实不符才出现了相对论力学。按照您的想法:牛顿至少是半个伪科学家。所以,我认为西方科学是从批判旧的知识上面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系统。不去建立这样的系统而希望将别人的最终成果一步拿来的做法是短视的行为,也是中国学术界不能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原因。人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最,最正确的理论,是武林盟主。其实是一害自己,二害学术界。害自己是因为太想争第一了,不敢出现一点纰漏,这实际上是将自己的思想局限在一个别人公认的圈子里,自己为自己下套。但是很多大发明的出现,按照西方人的说法是出来的。人类第一次控制肺结核是由于一次手术事故引起的。医生将病人诊断成了另外一种病而进行手术。但是打开后发现是肺结核,只好又缝合起来。几天后,病人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从此,人们知道,肺结核的病菌见到氧气就会死亡。巴士德发现天花疫苗也是一次事故。而青霉素的产生也是一次意外。所以,有很多时候,读十年书不如一次对于意外事故的从新考虑。如果您将所有的与原先预想的不一样的现象都看成是错误的,那么很可能是您自己的思维方法有问题。

  法论功在中国曾经蒙蔽了很多人,但是,他们跑到海外却没有市场,为什么?海外的大多数人都不肯夹着尾巴做人。不懂它的人绝不盲从,懂它的人坚决抵制。

29. ××先生说:

  但你认为:古代汉语的音类3200个之多,但是,自从元朝统治之后,由于他们不会说汉语中的某些声,所以,普通话中仅仅保存了四声。当然,思维速度不如以前了,从此我们也发现,中国文化逐渐的落后于世界。我觉得这话有点主观了,现代粤语和壮语的的声调都比普通话多,普通话和粤语我都会讲,难道我用粤语思维比用普通话思维快?我没有这种感觉。

30. 我的回答:

  ××先生:我的观点实际上仅仅是一种推理而已,没有严格的证明。因为既然声音的多寡能够左右思维速度那么当语言中的声音数量有所改变以后,就应该反应到一代人的思维速度和文化水平上。如果这种现象没有被反应出来,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推理有错误。可以说这是一种互相验证的方法。在几十年前Alan Baddeley研究工作记忆时就曾经假设过英国人的思维速度应该比阿拉伯人快。因为在单位时间内,英国人用声音表达的数字比阿拉伯人多。经过他将英,阿在历史上的成就对比以后发现这个推理的证据不足。但是,我们又不能够证明声音表达速度不同的人其思维速度一样,所以,这件事成了悬案。更可惜的是,没什么人愿意再讨论它。我是从一个更加广泛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根据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贡献来衡量他们的思维速度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而根据我找到的几次声音种类增加的情况,都伴随着文化上的繁荣。唯一一次声音种类的减少是在中国的元代。至于3200种声音,我也没有确凿的证据,仅仅是根据赵元任的估计。如果仔细推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凭我个人能力也无法完成。关于广东话的声音种类的问题,我过去一直以为比普通话多很多,但是后来看了几本解释广东话的书籍以后发现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原因是广东话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重复使用率没有普通话高。或者说,虽然他们能够发出很多声音,但是实际利用的却没有多少。他们的声音种类大约在15001600左右。后来经过几位懂得广东话的人指教才明白,有些广东话中的声音是利用了两次发音的组合来完成的。或者说占用了一个以上的声音时间来完成,即闭音节。这样平均起来,广东话的优势就大打折扣了。从另一方面讲,也许我是受母亲的影响,总感觉南方人的确在很多地方比北方人反应快。

  事实上,本人定理的基本方法早已有人用过,仅仅是他们没有将这种方法归纳成文字的东西而已。莱布尼兹不用二进位而采用十进位作为机械计算机的运算方法就是一列。对于尼安德特人的看法也是如此,由于发音种类少而被智人淘汰其实也是站在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我到目前还没有弄清楚,为什么拼音语言背景的学者一接触到简单的指数运算就改变了方向。比如信息论本来可以用指数来描写信息单位的,但是却用一些对数的方法进行处理。是不是西方学术界对于对数比指数更加熟悉,更喜欢使用?

  昨天,某电视节目中谈到很多时间与感觉的关系问题。我认为对于研究心理活动及时间的关系很有启发。比如,人们感觉年幼的时候,时间过得很慢,一年就像成年人过一个世纪似的。据主持人讲,爱茵斯坦曾经给过一个解释:一个六岁的人,一年对于他来说是生命的六分之一,而一个六十岁的人,一年对于他来讲是六十分之一。差别就由此产生。另外,一个处在尴尬境地的人往往感觉时间过得慢,而处于顺境的人往往感觉时间快。我想,这也许是为什么赵元任先生的汉语和英语虽然都很好,但是他依然不敢用自己的表达速度来比较英,汉表达的差别而专门找了中,英国具有同样学历的学生来测试的原因。说得浪漫一些,中国词汇中含有字的词都与高兴有关。比如快乐畅快就连难受的字与它连接也成了高兴的词如痛快。我在考虑创造力的时候,其实,也是从这方面进行分析的。由于人们最喜欢运用的知识是他们最熟悉的知识,另一方面,在工作记忆范围内的知识是记忆得最准确和牢靠的知识。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就会发现,工作记忆中包含的知识越多,那么可以进行组合的知识的数量就大,所以出现新创造的概率就高。

 

31. 有位先生在讨论会中希望用考试成绩来进行衡量,对此,我说:

  ××先生认为从小学开始学外语,是一种智能开发,没有任何坏处。我不清楚先生的英语水平如何?考托福考了多少分。但是有一点我敢肯定就是先生对于语言是如何携带意思的这个问题没有考虑清楚。

  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组符号,在公认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赋予它任何意义。学习一门外语实际上就是再背一组符号,再用其他的一群人的生活习惯去定义它们。对于两种语言的比较,从某些方面讲是一种智能开发。但是,把它当作一种类似搞运动来推广就不是一种智力开发,而是洗脑了。中国历来主张百花齐放,但是执行的一向不太好。文革中禁止学习英语,我记得有些街道老太太曾经到派出所告密说谁家偷学英语等等。现在,突然又号召所有的人学习英语。这种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摧残中国文化。它使得中国人不能够用中国人的想法思考问题,而必须用英国人的想法思考问题。就好象赛跑的时候脚上绑了沙袋。怎么可能比人家快?除非盼望别人变成跛子。我认为,一个决心终身以汉语为职业的人应该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古汉语上而不是外国语言上。而一个学习希腊语的人也应该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分太多的精力放到英语上。如果人人都肯将自己知道的东西用5000个基本汉字介绍给大家,那么汉语通行于世界的日子就不远了。我相信追赶时髦的人也许会一时,但是不会一世。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这种变迁了。三十年代是小说家发财,文革前是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文革中最容易知识越多越反动,文革后又是经济管理成了热门,后来的出国热带动了目前的英语统治一切的现象。回顾一下,可以看到,当时在浪尖上的人后来都不知去向了。为什么?因为一个浪尖可能要消耗一个人所有的精力,包括事后如何适应下一波的精力,如果你原来的功利不足,你可能就会一蹶不振。而那些曾经处在浪的中部或者底部的人实际上是在为下一波积蓄力量,如果他们的功力足够,而又方向正确,那么最终胜利的就是他们。所以,如果你看重的是一时的利益,那么你赶紧追时髦,不要考虑以后,趁现在大捞一把。如果你考虑的是更长远的事情,那么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学习什么似乎像是在赌博,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它像一种投资,一窝蜂的现象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32. 关于是否要让中国人使用英语的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

  如果英语能够使人类在有生之年得到最多的知识,那么我宁愿放弃汉语,说实话,很多出国定居的海外华人都是这么想的。他们之中有些人甚至在家里也不用汉语和子女交谈。袁晓圆当年也是这么做的。但是,经过各种计算和实验以后发现这种做法行不通。相反,只有学好汉语才有可能走遍各个领域都不怕。在这一点上,我自认为没有任何民族情绪的干扰。反过来却看到不少西方人在这个问题上受不了。我第一次在CONLANG上讨论这个题目的时候,虽然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却有人指责我在颠覆欧美文化。还有人大嚷:难道不学汉语的人就是傻瓜吗?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也会发现,那些在中国人面前炫耀西方文化的西方人,一旦听到我的理论,立刻将脸阴沉下来,一言不发。倒是一些没有民族倾向的同僚还能够保持常态。从这些现象中我认为,有民族倾向的人不是我。

 

33. 关于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知识还是为了变成外国人的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

  学习英语应该将口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区分开来。对于中国人来讲,口语以及语感的练习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学好。而且环境因素也是相当重要的。好象在战国时代就有人讨论过学习一种语言是否要在那个语言使用区里面才能够学好。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一个在中文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只有在上课的两个小时才是学习英语。一下课,他又不得不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思考。这实际上是对于刚才学过的英语表达方法的一种破坏。换句话说,记忆用了两个小时而忘却用了二十二小时,不但非常吃力,而且没有兴趣。兴趣是学会一切知识的根本动力,即使那些对于英语情有独钟的人也是从某个角度窥破英语之美而开始的。此外,我们还应该弄清楚一点,就是,为了纠正发音而花费的精力往往占用了总学习时间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如果要求一个研究方言或者古汉语的人,花费这么多时间在这上面是不上算的。我建议这种人材不要将时间花费在纠正发音上面以节省这百分之八十的时间。胡适之先生的发音就很不好,他照样在西方学校得到三十五个博士头衔。此外,分析英语单词的分布情况我们还发现,英语作品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单词是在一万个左右,而剩下的单词可能超过了一百万。这也是电脑翻译无法实现的一个原因。比较前百分之八十和后百分之二十我们还发现,前者的变化大,用法灵活,词组搭配复杂,而后百分之二十基本上是新词,变化范围小甚至没有什么变化。根据这种情况就可以利用本人在语言学和数学中提出的网上百科全书将后百分之二十的词汇在阅读时全部变成汉字表达。这样,一个学习古汉语或者中文功底扎实的人,在背会了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以后就可以阅读任何英语材料了。如果他们希望用英语表达,那么也可以利用这本百科全书上的例句来撰写英语。但是,一个外交人员,或者对外贸易,对外媒体的人材却应该校正发音,最好在英语国家居住一段时间。因为无论是国际音标还是录音机都存在微小的差异。

  ××先生说:互联网上85%以上都是英文信息,抛弃英语只能是自我封闭。这话可以被一般人接受。但是,我关心的问题是怎样使中国人从这85%以上的英文信息中获得的知识大于英国人。我的理由是中国的词汇是由五千汉字组成的,但是英语词汇是由一,二百万单词组成的。前者在有生之年可以记得住,后者不能。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用电脑翻译英语的偏词,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无论英语上传的信息有多少,中国人从这些信息中享受到知识都远远地大于英国人。

 

34. 网上有人喜欢打听我的专业,对此,我是这样回答的:

  ××先生:我不希望批判任何人,但是我喜欢提出问题和任何人辩论。我尽量想办法不伤害任何人,可是在辩论时难免声调高了点。这也许应该算是一个练习阶段吧。另外,您对于我是学什么的很感兴趣,我记得我曾经说过我的经历。我学的专业是给水排水主要的内容是将河水或井水如何经过处理后送到用户,被用户使用过的废水或者污水如何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到自然水体。由于它牵扯的问题非常广泛,比如各种储水建筑,水坝,水泵,水泵房的建造,电机,电机自动化控制或者说是电脑控制,变压室,污水的化学处理,生物处理,各种测量水指标的方法等,所以学的课程特别杂。我对于语言学的爱好是因为文革时没有上过中学,在家没事,喜欢翻翻古汉语和英语,很多几何学的问题是在那个时候思考的。最使我感兴趣的是一本法国人阿达玛写的几何很多至今不为人知的问题都可以从那里找到。由于我过分注重一些难题的解决,所以高考成绩并不理想,不过从那时起我就发现了考试与实际能力的差别。也是从那以后我将培养实际能力作为自己学习的重点而不追求分数。我喜欢背古文观止和写毛笔字。文革时买不到这类书,所以就借了一本古文观止用小楷抄了下来。那个时候,一般的年轻人文化水平都很低,所以能够邹上几句小诗,也因此非常吃香。别人写诗偷唐诗三百首,我偷古文观止就和别人不一样。而经过文革的人都知道,能写一笔好毛笔字的人当时有多么受重视。恢复高考的时候我感觉到靠着文革中的那几手至少十年八年的没什么甜头,所以必须改学理工科。不过,根据国外的情况看来,如今的中国可能又要将文科的地位提高了。关键是搞文科的人有没有能力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突破。我这样认识是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文科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理工科是实体。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这个道理。第二,随着信息化的到来,语言这个人类最古老的科学必将在联系人脑和世界方面有所突破,否则,所谓的信息时代就是一句空话。因为到现在为止,电脑解决的问题和纸解决的问题没有太大区别,仅仅是速度不同而已。人类大脑的真正潜力还没有挖掘。

 

35. 对于百科全书的讨论有:

  诸位朋友似乎用看待目前的百科全书的眼光看待网上的百科全书。它与纸制的百科全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内容在不断地增加。它并不是由几个顶尖人物来完成,而是所有的愿意交流知识的人来完成。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我想,如果将全世界的头脑聚集在一起,是能够抵得上上帝的。永动机是由于没有依照能量守衡定理,但是知识永动机却有无数人的辛勤工作作为动力。有人讲:如果一个百科全书的网站像现在的BBS一样,谁都可以去做,哪怕大家都向上帝发过誓,也都会混乱一片。这其实是目前一直存在的问题。决策机构没有讨论的场所,而讨论的场所又没有决策机构管理。长此下去什么事情也进行不了。百科全书实际上是将所有人的智慧排列整齐,使所有的人更加容易查找。比如某某教授写了一本书,他可以在百科全书相应的词汇中增加一条参考书籍,相应的内容介绍。这样,当后来的人们看到时就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本书。而现在许多朋友却不得不到网上来问有没有这种书?如果论坛之中没人能够答得出来那么,这位朋友就白问了。百科全书的解释比词典详尽得多。有时一个词条就是一篇论文。比如semanteme义素,就应该从第一个使用该词的人说起,后来又有谁更改了它的用意,现状如何等等。但是作者应该负责,要署名而且应该得到报酬,评职称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并且应该留下Email以便与别人交流。如果第二个人认为他说的不对,或者按照另外的标准他说错了,那么第一个人的文字依然保留,第二个人的说法应该增加。我相信凡是愿意留下姓名的人都不愿意破坏自己的名字,这就是这本书能够自律根据。香港最近开放了赌场,并且秩序井然。所以一个健全的机制连赌徒都能够约束,难道不能够约束学人吗?

  ××先生说:如果说学无止境的话,必须沿着那种探寻的追求前进,并不是在脑袋里塞满知识。”“看了一部分苏先生的帖子,我突然有了那种想法。苏先生的知识系统能不能把自古以来有效的灵感也收进去?

  我认为知道的东西多才能够联想得多,那样出现新的发明创造的机会才大。所谓灵感也是有条件限制的。圣经中有一个约柜,后来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外星人的扩音器。但是在古代,向他们解释扩音器的道理是不可能的,只好解释成约柜,这样,至少有一种可以使用的词汇。所以,古代人的灵感有局限性,但是他们一生思考的时间可能并不比我们少,同一个问题,我们思考十遍,他们可能思考过一百遍。这样,在某些问题上他们就比我们深刻。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也仅仅是从他们遗留下来的文字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东西。把我们的生活完全复古大概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将已有的知识,至少安照字面上的意思排列得更加整齐一些,使得后人查找时候更加方便一些。我个人就曾经深受其苦,有的时候为了查找一个情节用去一两个月的时间。最终找到那本书也不敢肯定是否还有别的答案。而且找到的时候的想法与当初有这种冲动时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了。

  ××先生说:诸葛亮可以不要,伯拉图怎么办?所有人里的每一个人既不是诸葛亮,也不是伯拉图,所以有人可以不理睬任何其他人,把不是智慧的智慧加入那个排列整齐,并且自认为那才是最最最正确。他自鸣得意,因为真理就是他。

  人贵自知之明。可以拒绝自我修正的,只有上帝这话很有道理。我想中国问题太大了,它就像分清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一样困难。不过,要是没有困难咱们也就无需在这里讨论了。我个人认为在一本网上百科全书中可以想办法划清它与论坛的界限。一个词条在提出后一个月中无人反驳则可以列入,但是如果一个月中有人反驳,则提出者要进行答辩,否则,这个词条将被列入论坛的话题。当然,这仅仅是一种设想。

  ××先生说:一个人的智慧,不是语词或概念的堆积。任何一个概念,都要放到知识系统中去把握。它们绝不是一张清单或者几个集合里简单的元素。知识系统本身往往是由许多小系统组成,它们都是多层面多层次多相位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并非千遍一律,而是极其多样化的。关键的关键,任何概念和概念系统都是要跟现实世界相关,是要跟着现实世界的发展变化而相应适应的。于是人们对概念的认识变得极其多样化。那种多样化是知识理论需要百花齐放的重要理由。

  我想先生要强调的是各种知识如何地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我并不反对,而且很多学者们希望知识的载体尽量简短并可以紧凑地聚集在工作记忆中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但是,还有一点我要强调的是一个概念或者一种知识,如果你从来没有接触过,那么你绝对不会联想到它。正好应了中国人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增加头脑中各种概念或者词语是发现新东西不可缺少的一步。

  先生在给吕观雄先生的回帖中说:您很清楚,语言文字搞革命谈何易!那就是个现实性的问题。那是劳民伤财,注定要失败,而且会给社会带来极大混乱的革命。在这里讨论讨论,说没有现实性是文绉绉知识推理。严格说,真要去实行,对于社会而言,那是颠覆性的。

  我想,先生的意思是原封不动地保留各种文字。那么语言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况且,语言也是随时代不断变化的,你不想让它变化,老百姓也不答应。西方国家曾经利用各种变化发展了西方文化。中国过去希望千方百计地保守自己的文化,最后没能够成功。现在,中国的口号是和世界接轨,其实主要是和西方接轨。不过这种接轨的代价也许相当沉重。它要求几代人在一种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生存。如果一种观念是由中国人自己创造的,那么别人就要向你学习,你可以用剩余的时间研究新的课题。但是自从我们从西方引进科学技术,管理理念,民主制度等等以后中国人几乎每一天都在学习西方国家的文化疲于奔命。澳大利亚一位学者说过:十几年前,我从学DOS FORTRAN开始,后来有了WINDOW3 WINDOWS95等,没完没了的学,永远是追赶别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算一站呢?追赶别人其实也是从心态上使用别人想法的过程。一般来讲是很枯燥的。但是,自己发明创造却是有意思的过程。所以很明显地看出西方国家培养的人才一般喜欢创造,他们不太习惯接受别人的东西,而中国培养的人才,习惯接受别人的东西,不习惯,甚至根本不知道创造者是什么心情。有人认为这也是一种剥削,是创造者要求接受者没完没了地遵从自己的剥削。先生如果愿意这样无休止地学习别人,大多数中国人可能并不这么想。中国人还是希望对于人类有所贡献的。而很多创造就产生于平凡得不能够再平凡的事物之中。从中国的八卦到现代电脑,每一步都是当时人从最平凡的事物中看出了新内容。至于劳民伤财可能会出现,也可能正相反,名利双收。美、苏、日三国在电脑翻译和第五代电脑上面曾经投资好几百亿,但是没有任何收获,他们都因此变成贫穷国家了吗?最后,先生说:给社会带来极大混乱的革命这话可能说得有些过火,吕先生的改革没有让谁在一天之内完成,本人讨论的百科全书更是将已经存在的东西改良而已。

  ××先生说: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从基础知识到发展中的知识理论,需要有一个飞跃的过程,也就是说会特别依赖融会贯通。那里已经有学科融汇的许多因素。百科全书可能是一种帮助。全靠百科全书也许还不够,于是现代学生不得不进入学科交流的现实世界。

  这是事实,对于一个学生来讲,基础知识非常重要,而有一位老师辅导会比没有老师辅导快得多。无论什么样的书也代替不了老师的作用,即使有一本很好的百科全书,那么怎样利用它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好的老师可以将自己多年利用它的经验也传授给弟子。而老师每天利用这本书的心得,本身就是一种提高。

  先生说:没完没了的学是不分东方西方,不分中国美国的。它是国际交流的,而且中国人现在越学越好的。20多年来中国国力不断增长,甚至引起了某些势力的惊慌。一定要把它解释成在舔人家屁股,是完全不正确的。只有认为中国什么都不好的人,才会认为中国人不宜或不配这样无休止地学习

  英美国家喜欢包装一件他们认为有经济价值的东西。这种做法往往给人一种假象,以为他们就是神仙。比如,过去,当化学工业起步的时候,他们发明了滴滴涕,并宣称这是消灭一切细菌的万灵药。于是化工厂说服政府为了公共卫生大量购买,另外他们还找到了销路,就是在大街上向过路的人群免费喷洒。因为现代化国家不能容忍细菌的存在。只有落后国家才使用不起滴滴涕。这种宣传当然是欺骗大多数不明真相的人。如果人们能够很方便地找到滴滴涕的真正性能而非广告,那么,这种宣传就无法存在。再比如,很多中国博士生发现自己由于学得太专,无法改行,而每当经济转型以后,必定有不少人失业,他们只好放弃专业,去作与本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我认为原因在于这些人学习的时候,查找资料太辛苦使得他们根本没有信心再攻下另一个专业来。如果他们发现查询资料并不困难,那么改行是大有前途的。相反,目前所谓的没完没了的学并不是有什么新思想诞生,而是某些人先整理好了一种按照自己方式整理的资料,然后用它来教导别人。为什么不让所有的人都能够自己从第一手材料中总结经验呢。是不是因为有些人想保饭碗,而又不肯进取?

  的确,一本详尽的百科全书代替不了思维,它仅仅是电脑或者INTERNET向人脑的一种延伸。解决一些电脑和INTERNET解决不了的问题。

 

36. 对于词汇的产生我是这样认为:

  ××先生认为没有文采,就没有现代文明。但是文采过度,会被文明拒绝。这话没错。我过去也想说类似的话:科学家在创造词汇的时候应该像一个诗人,具有想象力和给后人以启发的能力。我认为有些人喜欢字也许是因为没有看到人类信息的发展已经到了尽个人一生无法窥见的地步。他们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很小的天地里当然找不到可以使用语言的思想,于是出现了文字游戏。我认为人的知识范围应该尽量包罗万象才能从中联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东西,为人类而不是某个民族做贡献。很多重大发现都是从最简单、最土、最没人重视的地方得到的。反过来讲,许多人已经花费了毕生经历去研究,了解别人的东西,除非你的生命长度是他们的生命长度之和,否则不可能有重大新突破。所以这种方法其实是捷径。不过由于术语是公认的东西,最好还是有一个政府机构来统一规范。汉语的规范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将人类一切可能的术语用四到五千个汉字表达。使世界上至少有一种语言能够在个人的有生之年内认识它的全部载义符号。此外,还要看到,一旦中国科技达到领先地位,新术语由中国提出,英语是无法翻译的,比如现在的气功、风水、曲艺、和服、海啸等在汉语中无需解释。可是英语中就要在词典上列出一条,用一句话来代表它们的意思。

 

书名:《语言的本质》 作者:苏诚忠 语言文字网(www.yywzw.com)发布

语言的本质-目录

井田汉字,独一无二的汉字结体构形理论,科学地解决数码时代汉字所面临的问题。

湘ICP备05008125  语言文字网  2003-2013©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