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中文普通话读音标注方式改革刍议

[日期:2024-03-07] 来源:  作者:陈洲 [字体: ]

中文普通话读音标注方式改革刍议

 

一、前言

中国汉语汉字传承几千年,历经嬗变,在少数民族执政和近现代新文化运动后,依然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是代表中华文明、中华民族文化载体和精神寄托的语言文字,也是联合国公认的语言文字--中文。中文拼读方式自古以来就有过多种尝试,譬况法、读若法、纽四声法、直音法、反切法、叶韵法等拼读标识方法历史悠久。

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是中国历史传统外的又一种标识法,起源于明代末期西欧天子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而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末的卢戆章(著有《一目了然新阶》《中国切音新字》《中国新字》)开始的,其出发点是为了推广汉语汉字,吴敬恒、蔡锡勇、王照、章炳麟紧随其后。鸦片战争后到民国这段时期,在积贫积弱的现实面前,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救国乏术,将国家民族现状归咎于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特别是一些留学苏联、日本、欧洲的知识分子将汉字拼音改革推向了废除汉字的极端。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后,废除汉字的主张和口号越演越烈。瞿秋白呼吁“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必须罗马化,就是改用罗马字母,要根本废除汉字。”蔡元培也认为“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鲁迅甚至发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呐喊。钱玄同也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认为“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提出“废汉文之后”“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后来他受陈独秀影响,又极力推动国语罗马字运动。1923年8月,当时的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了“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1925年9月提出《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8年成为民国时期第一个法定的汉字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从政府层面将废除汉字运动转变成了为汉字注音。但一些学者推动去汉字化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止,说着汉语却反汉语、用着汉字却写下反汉字的文章。1929 年2月,留学苏联的瞿秋白制订了第一个中文拉丁化方案,1930年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1931年9月26日,苏联在海参崴召开中国文字拉丁化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随后国内《大众报》等又用拉丁字母拼音印刷出版一批中国人、外国人都看不懂的报纸刊物,其荒谬程度无以复加。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陈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了《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的文章,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推上一个高潮,冠之为“大众文化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文章指出“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是没有四声符号麻烦的新文字,是解脱一个地方言的独裁的新文字。这种新文字,现在是已经出现了。”与苏联的中国文字拉丁化代表大会遥相呼应。这种“新文字”就是苏联为中国人量身定制的“拉丁化新文字”。其废除汉字的理由是:汉字难学难写难认,是普及教育的障碍;汉字不是记音文字,不能跟语言完全结合,不便推广白话文;汉字不便记录来自欧美的现代科技名词;文字是有阶级性的,几千年来汉字只为封建贵族服务,而不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

这些学者将汉语和汉字混为一谈,分不清语言和文字的差别与联系,更看不见列强和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中国民族自信心跌落谷底而急于全盘西化的心理,从文化下手改变中国文字和思想的企图。这些学者的言论也无疑影响到了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规划。据美国记者何伟Peter Hessler《甲骨文》引用“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叙述: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时曾就中国文字改革征求斯大林的意见斯大林说:你们是个伟大的国家,你们应该有自己的、中国式的文字。你们不应该只是使用拉丁字母。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至此才划上了句号。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面对中文拉丁化的逆流,很多真正的汉语文字学者并没有附和参与,反对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一些有识之士为捍卫中华文化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时至今日还有人说,越南是汉字拉丁化的成功例子,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很多越南人已经无法凭墓碑上的文字找到自己的祖先,一百多年前的书籍也成了天书。

二、现行中文普通话拼音方案的渊源和弊端

语言必然先于文字而出现,有文字必有读音,读音是文字存在和发展的依托。对文字读音进行标注标识,文字的读音才能赓续。中文字是意音文字,既代表语素语义,又代表音节,相比拼音文字笔划少、易辨认,音义兼备,有望文生义优势。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揭示了中文字的起源和结构。其中形声字占比非常大,有人统计形声字约占全部繁体汉字的90%。由于在汉字简化过程中,一些字的声旁发生改变,很多字的古音与现在读音也大不相同,有人曾对《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个汉字作过统计,声旁的表音率仍然达到60%以上。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有记录的汉字读音标注可以追溯到汉代。其实在春秋时期孔子收集整理《诗经》开始就有了押韵,只是时间太过久远我们不知道当时标注读音的方式。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也揭示了中文字构造和读音的内在规律,指出“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他将汉字进行分类并用反切逐一标注读音。由此可见,用两个汉字分别标注声母和韵母的反切在东汉之前就形成。也有一些学者推测,汉字用反切标注读音源于梵文的翻译,但此事已无文献考证。至于明代末期西欧天子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著有《西字奇迹》也叫《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金尼阁(著有《西儒耳目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等)尝试用拉丁字母来为汉字注音,只是为了外国人学习汉字方便在中国传教的权宜之计,但这应该就是现代中文普通话读音拉丁字母标注的根源。目前世界上使用中文的国家、地区或机构的中文注音方式以拉丁字母为主:中国大陆、台湾和新加坡使用汉语拼音,香港、澳门地区使用威妥玛式拼音法、耶鲁粤语拼音等,联合国使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各种拉丁字母文字转写中国人名和地名的国际标准,美国国会图书馆也使用汉语拼音为中文目录检索。

现行拼音方案使用拉丁字母标注中文字普通话读音,给不是拼音文字的中文字强加上拉丁字母注音,并掺杂了声调等非拉丁语字符。不仅中国人不易掌握,非拉丁语系的外国人更难以拼读,即使是拉丁语系的外国人也不易拼读。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有自信的民族,其文化载体--文字和语言的发展演变自有其规律轨迹,不应该为迎合外国人而改变,更不应该成为国家民族羸弱落后的替罪羊,因此从一开始新文化运动推行的汉字拉丁化,其出发点就错了。至于现行拼音方案虽然目的是推广普通话、提高国民识字能力和水平,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依然深刻。现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了六十多年,不可否定其在推广普通话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其对普通话的音节特别是介音的标注更为精确,但国民识字率的提高、普通话的普及更多的是国家整体教育政策的功效,而且其弊端也非常明显:繁琐难记,不易掌握。一个中国人要学汉字汉语,反而要先学会拉丁语字母和读音,这类似于英国人想学英文要先学汉字汉语,再用汉字汉语拼读英文一样不合逻辑。掌握一门语言的难度取决于这门语言的拼读、书写和语法,现行的中文普通话拼读方法仍是限制中文和普通话推广应用的难点,改革势在必行。  

三、中文拼读及标注方式的改革思路

作为一种国际认同的文字,汉字就是中文,中文就是汉字,是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普通话就是现代汉语的代表、中文的读音。几千年来,汉字的读音一直在变化,不同区域的读音也不尽相同。推广普通话、统一汉字读音,虽然会造成一些方言消失,但对于一个地域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非常必要的。中文普通话一个字只有一个音节,在传统的反切和现代拉丁字母拼音中,一般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前音(声母)轻短后音(韵母)重,两音相碰拼出第三音,发音简短;在特定的语景下每个字只有一个声调,普通话的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从传统的“平、上、去、入”四声分化及归并而成的。据《新华字典》拼音检索统计,中文的读音有411类之多,再加上4个主要声调(汉字轻音字较少),总共有1000多个读音。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8105个,分为三级:一级字表为常用字集,收字3500个,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三级字表收字1605个。又据《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统计,中文常用字有2500字,次常用字有1000字,这3500字中每一字基本上都有同音字、同声母字或同韵母字。

中文拼读并不复杂,一些刚学识字的人经常会将记不住读音的字熟练地用同音字标注,或用近音字、两个字合拼来标注,再加上声调。其做法与古人用直音法、反切法、读若法、纽四声法标注读音并无二致。传统的中文读音标注延用一千多年自有其存在的必然。但从当代人看来,其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或循环标注、或偏僻字标注、或无声调标注。古代字典、韵书典籍大多繁杂难学,从东汉的《说文解字到唐朝的《唐韵》,再到宋朝的《广韵》,时代不同造成的读音差别,对现代人学习普通话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宋朝的《切韵指掌图》虽把汉字分成36个声母代表字(也称字母、韵头)和153个韵母,每个声母的清浊,按发音位置分组,分为唇重、唇轻、舌头、舌上、齿头、正齿等,拼读起来依然十分繁琐。

中文普通话拼读改革目的就是去繁就简,重点是改拼读标注方式。如果从拉丁字母拼音方案进行修改,并不能实现中文普通话拼读的便易性,也不符合中国人发音习惯,更与中文字构造的内在规律相去甚远。对传统的直音、纽四声、反切拼读方式进行改良才是推广中文和普通话的方便之门。改革的方法就是将《汉语拼音方案》用拉丁字母标注的声母和韵母用汉字替代,类似于直音、纽四声、反切标注法。其中反切字拼读直接用反切上下字进行合拼,即:“甲”字的声母用“乙”字代表,韵母用“丙”字代表,“乙”“丙”两字合拼即是“甲”字读音;同时限定反切标注字上字、下字和直音字、纽四声数量,避免循环标注、随意标注

(一)借鉴现行拼音方案拉丁字母的声母、韵母,设定直拼上字23个为声母字,设定直拼下字35个为韵母字。声母字和韵母字尽可能避免使用现代普通话中的多音字,但可以是多声调字;尽可能使用笔画简单的常用字。为方便拼音标注改革的平滑过渡,声母字和韵母字与《汉语拼音方案》拉丁字母拼音进行对应设置。

声母字(拉丁语拼音对照)表: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西

s

y

w

 

韵母字(拉丁语拼音对照)表

a

ai

an

ang

ao

e

ei

en

eng

er

o

ou

ong

i

ia

ian

iang

iao

ie

in

ing

iong

iu

u

ua

 

uai

uan

 

uang

 

ui

un

uo

ü

üan

üe

ün

 

注:“”字使用藏传佛教读音ong

(二)设定23个声母字、33个韵母字为直音标注字(其中“一”“乌”既可作声母字又可作韵母字,故在直音标注字表中剔除2个)。

直音标注字表波坡摸佛德特讷勒哥科禾几七西只吃失日子次丝一乌啊丫哇噢我厄也月哀歪诶危敖幺欧尤安烟弯冤恩因温晕昂央汪鞥英翁容永于儿

(三)设定0、1、2、3、4代表声调轻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设定直音字标注优先、纽四声标注优先,凡是在直音字表里读音、声调相同的字均用直音标注;直音表里读音相同、声调不相同的字用直音字标注,并加上声调;直音表里没有相同读音的字用两个字直拼标注,并加上声调。

(五)示例:

1.歌【

2.五【乌3】

3.消【西幺1

4.呗【波诶0;波4

四、中文普通话新标注方式的优点

(一)遵循了中文字构造的内在规律,更符合中国人发音习惯,也便于回溯古代不同时期汉字的读音。

(二)改造了传统直音、纽四声、反切标识法,限定标识字,易读易记,只要记住56个汉字的发音,就能精确读出所有汉字的发音,便于普通话的推广使用。

(三)吸收了拉丁字母拼音音准定位的优点,也有利于从拉丁字母拼音向中文普通话新标识法平滑过渡。

五、后记

改革后的中文普通话读音标注方式必将解决中文难学、汉字难记、汉语(普通话)难读问题,将中文和普通话变成易学易懂的文字语言。本文探讨的中文拼读标识法只是沿用中国传统拼读标注法(直音法、纽四声法、反切法),借用现有拉丁语字母定位读音的方式,加以改进,将中文字标注固定化,初学者只要掌握56个直音字的发音、拼读,就可以查阅修订后的工具书轻松读出字音。本文参考、引用的文献较多,主要来自网络,难以一一标明出处,仅有少部分与原文影印版进行校对,纰漏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部分参考资料:

1. 《甲骨文》汉译本,何伟Peter Hessler);

2. 《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2月),百度网;

3. 《二十世纪文字改革争鸣综述》詹鄞鑫语言文字网;

4. 《说文解字·叙》东汉许慎;

5. 《在线新华字典》网络版。




阅读:
录入:胡不归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麦收时节说“麥”字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