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据《乐府诗集》引《乐府广题》云:“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齐言,就是山东话,现在山东沂蒙山区的民歌里还保留着最后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最后一句写得的确好,我们仿佛看到了长风吹得茂草波浪起伏,在茂草低伏之处,又发现肥壮的牛羊在吃草。如果改为“长风呼啸,牧草繁茂,牛羊肥壮”,也能表达这样的意思,但却不会给我们鲜明活动的印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静止的、孤立的描写,不易构成生动的画面,而将风、草、牛羊联系起来写,能互相影响产生整体感,这样画面就写活了。可见,抓住事物的联系写,是描写的技巧之一。明确这一点,再读其它诗文,便容易欣赏和学习它们了。
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第一句写塞下夜色,也是起兴,因下一句要写敌人逃走。第三句写追逐。最后一句不写山上有雪,不写路上有雪,而把作战的武器与雪联系起来写,既表示天寒,又表明夜黑,看不见周围的景物,只看见手中的武器。弓刀落满了雪,根本没有用过。在这样的条件下,单于像雁一样逃走了,追也追不上,难于作战。“大雪满弓刀”,把这个场面中的各种情况联系在一起,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使我们能够想象出塞下夜战的艰难。
晚唐词人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阕词为什么要写白鹭飞呢?可不可以写“燕子飞”?写燕子也能表明时令,它的色彩虽不鲜艳,但也能与桃花流水相配。但如果用燕子代替白鹭,便带来一个缺点,就是燕子在这个画面中是孤立的,它与全词没有多大关系。而白鹭是水鸟,它是要吃鱼虾的。青山前,绿水边,白鹭飞来,不仅色彩衬托鲜明,而且与“鳜鱼肥”有联系。鳜鱼在水中,作者并未描写它如何肥。白鹭飞来,给我们提供了信息。而那位身穿蓑衣的渔翁,在斜风细雨中仍不回家,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他也在想着鳜鱼肥。这样,白鹭、鳜鱼、渔翁,就三位一体。着一白鹭,“而境界全出焉”!
未完<<<>>>下页
语言文字网[YYWZW.COM]2006年4月12日作者授权上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