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专家评审意见 《汉字编码设计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潘德孚、詹振权合著的《汉字编码设计学》,是计算机中文信息输入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专著。在信息高速公路正向我们延伸的信息时代,这项研究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国是汉字的发源地。世界上有36%的人使用汉字,联合国规定中文是通用语文之一。研究解决汉字高效输入计算机并尽快与国际信息网络接轨,是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自80年代至今,我国汉字编码已有千种方案,但输入“瓶颈”尚未彻底解决。本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有些编码仅仅是为了键盘打字,而忽略了它是汉字应用史上的一次变革;有的方案加入设计者的主观因素,而忽略了汉字编码的客观规律。作者详细比较分析了多种汉字编码的得与失;阐述了汉字产生及演变历史、造字原理及结构规律,找出并论证了汉字的部件系统,并以此为理据提出了汉字拼形字母系统,制订出了“部件清单”。这对我国汉字键盘输入的形码设计理论有创造性的发展。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是我国实现信息高速公路国际联网的基础。《汉字编码设计学》根据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从形出发,讲究理据,着眼现代,参考历史,依可循之法,成一家之言,把汉字部件拆分规范化,使其成为信息交换用的有序的符号系统。这不仅有利于中文电脑化,有利于实现“书同文、文同形、形同序”;更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促进汉字文化圈实现信息化社会。本书赠阅翔实,论证细致,实践性强,通用性好,对信息界、语文界、教育界均有参考价值。这是作者多年精心研究的结晶,确实作了“功在当代,泽及后世”的好事。 《中文信息》杂志总编辑 李硕 1996年12月31日
对《汉字编码设计学》的评语 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提供性能良好、高效的汉字编码方案。而好的汉字编码方案(含编码性能评测准则)需要有汉字编码的系统理论,以便走出目前汉字编码的“万码奔腾”的误区。 所谓系统,就是从汉字构形的演变,“拼形文字”概念、部件定义等提出系统理论。潘德孚先生等的《汉字编码设计学》是潘先生多年深入、系统研究汉字编码理论的总结,在目前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妃子书。对汉字结构历史性变革,必定偶起到促进作用。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院长 王仲文教授 1997年1月12日
《拼形,是汉字的根本特征》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文字中历史最悠久、文化载量最重、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如果从大汶口文化晚期与良渚文化初期的图形刻符算起,汉字已经历了五千多个春秋。世界上一些与它差不多同时诞生的古老文字,早已纷纷谢世,唯汉字还活跃至今。汉字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为中华文化是在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作为这种文化的载体——汉字,就不容易被淘汰。其次,汉字能随社会文化的进步,不断改革自身的功能,甲骨文、金文、篆、隶、楷、草,以及解放后的简体字,都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块块里程牌。现在,地球已滚到了电脑时代,汉字又面临着与时代接轨的问题,以便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继续前进。潘德孚、詹振权先生经过十多年潜心研究,通过反复实践,抓住汉字的部件系统这个牛鼻子,建立汉字拼形字母系统,富有创造精神,能成一家之言。 汉字的根本性特征就是拼形。五千年来,万变不离其宗。近代有不少学者想走拼音化道路,这等于抛弃汉字,另起炉灶。实践证明,此路不通。把汉字拆分为现代的拼形符号,既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又可大大提高汉字的应用功能。我衷心希望,此书的出版将对我国实现汉字部件标准化,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文字改革,作出创造性贡献;为汉字发展史树立一块新碑而贡献泥石。 董楚平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教授 1997年1月30日
关于《汉字编码设计学》的评审意见 汉字编码设计问题,如同近代科学之于中国一样,乃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一种机遇,或者说,更是一种挑战。客观世界总是走着自己的路。计算机行将走遍世界各个角落,而不问种族、肤色、地域。这是当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改造。既要抓住机遇,又要科学地迎接挑战,这才是我们应当采取的唯一正确之法。因此,潘德孚先生才提出,要把汉字编码设计“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的主张,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必定深远。 汉字编码,说到底,乃是汉字使用在人机对话过程中的继续。鉴于计算机时代来临的速度、规模、以及普及程度,皆远比历史任何一种技术之于社会的影响力为甚,因此,中国人民在实现“四化”过程中建立汉字编码系统,实乃当务之急。 潘先生10多年来,苦心孤诣,坚持从事汉字编码理论研究,遂达到由该书为代表的较高学术水平。可以相信,该书的出版,一定会对我国计算机的普及乃至整个信息现代化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蒋国华 1997年1月15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