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终于如愿以偿地入选世界新七大奇迹,不管其过程如何,反正今后有此一说了。至于评选的权威性,大家也不必怀疑。如果评选是中国某个组织发起的,自然不具备权威性,但这是外国人——洋人的组织发起的,那就应该有相当的权威了。
-->
当年,陈佩斯、朱时茂有个很著名的小品《王爷与邮差》,说的是前清一个邮差怎么斗智斗勇,跑步赢了洋人的事。本来一个不错的小品,结局却令不少人呕吐至今——费了半天劲长出来的那点“志气”,最终又让一个“洋人没生气”的尾巴给废了,到底是摆脱不了看洋人脸色。当然,那个小品有其特有的时代背景,赢了洋人,洋人没生气确实算给你脸了;洋人认可了你的“志气”,你似乎也就真的有了“志气”。
在现实中,我们也常常听到、看到、遇到一些说不太清楚怎么不舒服的小事。比如出租车司机经常爱捡个钱包什么的,如果是本土人丢的,除非数额巨大,一般没什么可说的,还给失主就得了。可这钱包要是外国人丢的,就大不同了,就是捡个空钱包也需要显摆一下——外国人说句好话,出租车行业的形象就提高了;比如吃了千年的饺子,好吃不好吃自个比谁都清楚,可有些人就是希望外国人吃了说句“OK”,仿佛这才能获得“认证”……
和过去相比,现在吃的喝的不怎么缺了,但自信缺失的问题依旧存在。
最明显的事当属全民学英语——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奇迹。
想当年,汉语要不要拼音化争论了很久,后来汉字输入法有了质的飞跃,争议没了,但汉语受到的冲击却没有减轻——英语在中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汉语被“边缘化”引起了不少人的忧虑,甚至有人很极端地指出英语成了主宰中国教育的“精神鸦片”,称:“英语今天在中国的轰然盛行,必然会导致汉语将来的迟钝,用英语来考核一切,那是一条别人无法做到的,自刎民族文化的不归路!”
或许问题根本没有这么严重,但也绝非杞人忧天。放眼望去,升学、评职称(年头可以熬,论文可以花钱发表,外语必须考),哪儿不要英语?就连不少人聊天、开会发言不带出几个英文单词都觉得倍儿没面子,尽管汉语说得磕磕绊绊。
真担心孔子的圣人地位将来会不会受到质疑,按照现在的标准,孔子连个大学讲师都评不上。
本报评论员 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