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佩服,一个人一生中曾40多次登临泰山;一个年逾八旬的耄耋老者,仍然数次登临泰山。他,就是北京大学教授杨辛。
杨辛早年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师从徐悲鸿和董希文学习西画,这为他日后把书法与绘画结合起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独字体”书法奠定了绘画的实践基础。上世纪50年代,杨辛开始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60年代,他担任北大哲学系新成立的美学教研室主任,同时担任王朝闻的助手,任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编写组的副组长。他和甘霖先生合著的《美学原理》1983年出版后,在全国影响极大,曾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这也是当时唯一获得此奖项的美学教材。
杨辛一生对泰山情有独钟,数十次的攀登、体味,使他把泰山的精神化入自己的生命精神之中。泰山之雄伟、阔大、厚重,培养和滋润了他博大宽广的心胸;泰山深厚的历史和人文精神,增加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性;而他本人的数十次登临,以及他为泰山写下的大量诗作、出版的泰山诗集《师岱堂集墨》和镌刻在泰山上的诸多诗作,又进一步增添和丰富了泰山的人文内涵。
泰山不但给了杨辛精神上的陶冶与慰藉,更成为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他离休后专事书法艺术创作活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书法——一字书,即每一幅作品由一个汉字书写而成,加上不同的印章、题款,每一幅字就如同一幅水墨山水画,每一幅画根据其内涵又各具审美特色。他把水墨山水的画法融入到书法之中,既有绘画的表意性,亦有书法的抒情性,卓然成家。他的作品入选《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选》、《二十世纪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手迹》、《北京大学名人手迹》等。他的作品先后在美国旧金山、休斯顿,法国巴黎等地展出,受到好评。自1995年起,杨辛先后赴美国夏威尼大学、斯坦福大学、日本东京亚洲会议、日本岩手大学以及我国的香港艺术学院等地作中国建筑或书法艺术讲演。
创作之余,杨辛还喜欢收藏荷花艺术品,且品类多样,包括石雕、玉雕、木雕、青铜雕、根雕、牙雕、瓷器、紫砂、刺绣、剪纸、摄影、书法、绘画等10多个艺术门类。题材主要是一些生活器具,如,碗、盘、碟、壶、烟灰缸、小型舍利塔以及各种工艺品,造型别致有趣。然而,杨辛收集这些荷艺作品,并非仅仅作为消遣与赏玩,而是想通过对荷花的收藏与展出,弘扬荷花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唤醒人们热爱、尊重和亲近自然的情感,在全社会倡导一种洁身自好、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同时发掘荷花艺术的民间意味和意义。他打算把这些藏品捐献给国家,并希望建立荷花艺术博物馆,以传承、宣传中国传统的“荷文化”精神。
近日,杨辛“泰山书画展”和“荷花艺术收藏展”在北京举行。展览虽已落幕,但却给每一位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泰山之刚健雄浑、巍峨挺立正是他艺术的风骨,而荷花之清纯不染则是其艺术的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