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语言文字发展不存在所谓“无缝转换”

——评孙振坡《升级楷体系统》(三)

[日期:2014-08-11] 来源:评作  作者:曲振兴 [字体: ]

  原文:汉字的发展历史证明,任何形式的新字系统,如果不能与旧体字系统实现“无缝转换”。必然给社会带来不可承受的转换成本和新、旧汉字文盲,所以,绝对不能被中国广大民众接受,必然转换不成。有些人还想搞“形声字扩展方案”,即把楷体中的不是“形声字”的字,全部改成楷体“形声字”。这类方案,实际上也是行不通的。到今天为止,“形声字”占了汉字楷体总数的80%以上,我们的前人,为什么不把那20%也改成“形声字”呢?这里有3个主要原因:
  评论:汉字的发展历史证明,其“形、音、义”是不规则发展的,各有其从量到质的演变过程,并不存在一股脑的所谓“无缝转换”,因此也就不存在作者所说的因转换而加大的“社会成本”和出现的“新文盲”。无论你如何转换,智者还是智者,文盲还是文盲,因为转换与文盲无关。文盲是由于不学习(不去学或学不起)造成的,而不是有缝或“无缝转换”造成的。
  原文:(1)形声字”的用于表音的“主部”和提示字意的“偏旁”,都是独体字,最简化的独体字是有限的,而社会的发展是永不停止的,新生事物的出现是无限的,语言单词的音的分布又是很不均匀的,(例如:在15000个目前所用的汉字范围之内,“gei”,只占有一个单词“给”,“yi”占有200多个单词),这有限的独体字,用完了以后,怎么办?那就只好再创建一个新的字来当“偏旁”或“主部”了。而在“形声字”系统的范围内,最“简化”的独体字早已经达到极限了,要创建新的“偏旁”或“主部”,也只能是合体字了;合体字的最少的笔画的字已经达到20多画了,那么,所使用的“偏旁”或“主部”就得超过20多画。这样一来,随着新字的增加,汉字的笔画数就会随着增加,汉字还是不断趋向“繁化”的。读、写难的缺点还是逐渐增大的。正因为有这样问题,所以,我们的前人,就一直没有把汉字系统全部做成“形声字”;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时,最迟在东汉许慎写《说文解字》一书的前后,就把汉字系统全部做成“形声字”了,根本用不着今天的人们来做了。
  (2)“形声字”用以表音的“主部”,还是“间接表音”的。要想知道一个字的读音,不靠口传就得靠查字典。况且,语音是不断变化的,表示读音的“主部”的读音,就会随语言的变化而发生变异,就会随方言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形声字”不具备“固化”通用汉语的功能。所以,随着汉语的变化,表音的部件,就会逐渐失去读音体式的作用了。变成了“非形声字”。
  (3)“形声字”仍然是“以字构字”的,还是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仍然不能用很少的组字元件,在电脑上构建无限的汉字,仍然不能用它来建立“独立自主的汉字信息系统”。所以,今天,即使把楷体系统全部化成“形声字”,楷体系统的10大缺点还是不能得到完全彻底地解决。
  评论:汉字用有限的“形”,表示一定内在涵义,与语音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定象形文字。因此汉字的“形”是“象形”而非纯粹的物质形状。因此“以形表音”的功能是有限的,相对的。况且同样的形,或许有不一样的音,因此以形定音是定不住的。作者懂得这个道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形声字”行不通。而其实并非全部行不通,而是一部分行得通,一部分行不通。要想全部行得通,就得使汉字越来越繁琐。因此“形声字”是汉字系统的组成部分,值得予以肯定,而不宜全盘否定。
  原文:在此顺便说一下,实际上,“形声字”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确切的说法应当是“意、音(间接表音)结合字”。因为,“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单词只有“词音”、“词意”两个要素,何来“词形”?例如“柏”字,这是一个“意、音结合字”。偏旁“木”,对理解词意有提示作用,主部“白”表示词音。“木”是对于树木总体的一种“概念”,在现实世界里是无形的。所以把“柏”定为“形声字”是不确切的。
  评论:作者刚刚树立起来的概念,却又说“是不确切的”,于是又把“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搬弄出来,否定“形声字”的客观存在。其实“柏”字,明显是一个“形声字”,左主形,右主声,合主义,说其为“形、音双表汉字”还真差不多。作者却说“木”只是一种概念,而不是一种物质。照其所论,“人”也成虚无的了,如若分不清男人、女人或者具体什么人,“在现实世界里是无形的”,用“人”组成的一切“形声字”也就都成为不确切的了。真是岂有此理!
  原文:从汉语与汉字的关系和发展规律上看,“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 的汉语,最终必然导致最佳汉字体式系统出现。最佳的汉字体式系统,就是“意、音双表的汉字系统”。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意、音结合字,即‘形声字’”早在“甲骨文”系统中就有了,后来随着汉字的增多而迅速增多,今天占了楷体字总数的80%以上。这就证明了“意、音双表”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汉语拼音没有发明之前,“意、音双表的汉字”只能是这种直接表意、简接表音的“形声字”,而在汉语拼音原理发明后的今天,这种“意、音直接双表的新体汉字”就必然地出现了。
  评论:作者否定了“拼音字”和“形声字”,又来讨论他的“意、音双表汉字系统”了。在笔者看来,有没有“意、音双表汉字”呢?有。只是作者拉了一表,就是“形”在汉字中的作用。汉字离开形,是什么也表示不出来的,包括“音”和“意”。作者却来个本末倒置,开始主观造字了。而且还可以用他的说法证明,“意、音双表”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只不过他的“体系”发明于汉语拼音之后,尽管“‘形声字’”早在“甲骨文”系统中就有了,后来随着汉字的增多而迅速增多,今天占了楷体字总数的80%以上”。为了“无缝转换”,这种“意、音直接双表的新体汉字”就必然地出现了。你看这种推理是不很科学?
  原文:文字的性质会随其对应的语言的性质改变而改变;文字体式,在其对应的语言性质不变时,也会因社会的发展,对文字功能提出新的要求,而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为了提高和增加文字的功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需要。因为工具的功能决定工具的结构,所以,其文字体式必然随文字功能的增加或提高而改变。汉字为适应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其体式已经更新过8次了,“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取代“汉字楷体系统”,是今天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所导致的结果,也是汉字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必然结果。
  评:文字的性质不一定会“随其对应的语言的性质改变而改变”。这是因为,相对文字来说语言是先天的、先机的,文字是后天的、后机的。两者做不到说变就一起变,而且变得“完全匹配”,那是要经过多少个“约定俗成”才能实现的事情。“文字体式,在其对应的语言性质不变时,也会因社会的发展,对文字功能提出新的要求,而改变。”似乎有点道理,却又超前于语言的变化。可见文字对于语言的反作用,不仅涉及文字的体式,而且涉及文字的性质。
  论:作者又来本末倒置,用“工具的功能决定工具的结构”,来说明他的“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如何取代“汉字楷体系统”了。也就是说,他要用预先设计好的“功能”,来决定尚未完全设计好的结构,以便用主观意识来向客观实际生搬硬套,于是就套出来一个比任何语言文字都要复杂而繁琐的“新体汉字”。而且声明这“是今天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所导致的结果,也是汉字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必然结果”。读者连不接受的权利都没有!
  (未完待续)




阅读:
录入:ZGXP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东盟提出互联互通:

下一篇:《文码》键盘及学习诗: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