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被“咬”出错儿——节目中“鸡枞菌”一词被判正确,书写该词的选手最终拿到冠军。但《咬文嚼字》编辑部随后指出,“鸡枞菌”错了,正确的写法应是“鸡■菌”。对此,节目裁判组回应称,如果对“枞”进行重新分析,“鸡枞菌”从字形到读音都是对的,不过该解释立即遭到反驳。6日,节目裁判组又出具说明,表示经过调查,发现“鸡枞”和“鸡■”已构成异写关系,哪个都对。
节目裁判组承认,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中,收入了“■”一字和“鸡■”一词,中国古代也有“鸡■”的写法,但一个词有多种写法从古至今都很常见。“鸡■”在古代有“鸡■”、“鸡葼”、“鸡棕”等异写,在现代,既有“鸡■”也有“鸡枞”,也是客观事实。裁判组说,“鸡枞菌”这一写法的流行,并不是因为电脑不能输入“■”,在电脑普及之前,它在报章杂志、学术期刊中就已被广泛应用。此外,节目组近期还专门请云南省红河学院人文学院做了调查,发现“鸡枞”应用的广泛程度远胜于“鸡■”。“也就是说,‘鸡枞’和‘鸡■’已经构成异写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裁判组表示,选手无论写“鸡枞菌”还是“鸡■菌”甚至“鸡■菌”,都可以判对。
在裁判组看来,如今大家都写更为常用的“鸡枞菌”,对于汉字发展没有坏处,因为这可以让更少汉字去表达更多意义,减少大家的记忆负担。一个词搞出这么大动静,在他们看来,也不算没事找事,这一方面使得汉语的字形、词形研究得到深化,另一方面也提醒主管部门尽早推出相关规范,以避免误解和争论。
作者:王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