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许嘉璐:开掘汉字义理 探究现代表现

[日期:2013-03-01] 来源:网络  作者:许嘉璐 [字体: ]

  许嘉璐(首都师范大学汉字认知与表现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目前在国际上出现了小小的汉字热,为什么我加一个附加语“小小的”?六十五亿人口,现在学习汉语的才几千万,而单一个中国,学习英语的就有两亿人,可见,汉语还不够热。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关于汉语和汉字难学的神话,弥漫在全世界。

  汉语真的难学吗?对我们汉族人来说,不以为然;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双语教学的时候,孩子们也没有反映难。为什么外国人学起来就觉得难呢?原因也很复杂,例如,汉语和许多语言不是一个语系的;同时,“蛇”形文字写惯了,要看方块字——二维的字,总觉得是看图画。我想,有没有我们教学不得法的问题?我们在汉语环境中教中国人教惯了,换一个语言环境,一个外国小孩子,每星期只有两个小时学汉语,一下课就是他本民族语言的环境,原有的教法不适用了,有没有关系呢?设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学印度语、斯瓦西里语、日语,难不难呢?当只给你两个小时的语言环境,其他都是汉语环境的时候,学外语难不难呢?关于汉语难,也是如此。可见,关于汉语难、汉字难的神话背后有假象。应该用我们的教材、教法以及教师的水平,把这假象剥掉,让它的难度降到学习任何一种外语的那个水平,而不应该在所有的难中突出汉语、汉字,使它变成世界上最难学的。

  有“形”有“意”,使汉字成为世界上一千多种文字中极少数的可以成为一种艺术的文字之一;过去我们注意汉字的“表现”,就是书法。今天,在科技发达的时代,汉字的表现能不能用其他的方式?这完全可以从汉字本身去研究:

  第一,汉字的表现,不应只停留于“形”所表示的意象或具象,还要深入开掘汉字里面的义理。汉字的系统和中华文化一样,包含着或者说受控于中华民族的哲学理念。例如,现在人们常说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汉字的构形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八个字贯穿于所有的汉字,包括简化字当中。取诸身,取诸物,本身表达的就是天人合一。肢体的“肢”,最初就是一只手拿个树杈子——树枝,表现的是“树”上的那个“枝”;当看到自己也像树一样长着“枝”的时候,于是就用来称自己的肢体、四肢。为了区别,左边加“木”,就是树“枝”;加个肉“月”,就是“肢”体。这就是“远取诸物”。“物”和“我”是同一的。树有“梢”,古称为“杪”,在汉字上体现为“末”;树有根,我们称为“本”,口语里说“树根”,至于在人身上的根是什么呢,“脚跟”。一个“木”,一个“足”,部首不同。这种情况俯拾即是,若能对汉字这样做出宏观观察,则天人合一,同胞物与,都体现了。

  第二,希望能够和现代的手段相结合。既要挖掘、体现汉字最古老的义理,还要跟最现代的手段结合,不能拒绝现代声、光、电等技术。

  第三,和我们的基础教育结合。小学六年,识得2500个汉字是大纲的要求,能不能三年完成呢?怎么样能够缩短识字的阶段?事实上,有些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能认1000多字了。虽然现在也有很多儿童达到了这一步,但那是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所造成的,还不是普遍的。如果从“认知”科学上取得成就,体现在义务教育的教学里,是可以做到的。这样的话,孩子们写作文、看书,就会普遍地超过现在的水平。

  第四,希望能和“汉语走向世界”结合,转化为我们每年派出的7000多名志愿者和教师从事教学汉字的基本技能。今年我们计划要派出8000多人,大概到后年,每年到世界各地教书的老师和志愿者要超过一万人。同时,我们每年还要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培训一万名各国本土教师。人数虽少,不过两万来人,但是他们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头兵,直接作用于各国社会的底层社区。这种景象是60年来我们未曾遇到的,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好时机。

  (摘自2011年6月许嘉璐先生在首都师范大学“汉字认知与表现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正书概念的演变及其当代识别

下一篇:笔墨的与新时代的汉字
相关文章       识字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