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谁有资格当“社科院士”

[日期:2007-02-09] 来源:文学自由谈  作者:陈鲁民 [字体: ]

一些社科名人在积极提议设立社会科学院士制度,使得社科界人士颇为振奋,特别是那些社科界的名流贤达,以为终于有一个锦上添花、更上层楼,能与自然科学家们分庭抗礼的机会。然而,笔者却对此不敢苟同,想给那些热衷于搞社科院士制度的人泼点冷水,败败火,降降温。

首先,社会科学成果的判定标准不统一,难以公平衡量。自然科学界的标准非常统一,成果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产生的效益可以量化,可以计算。王选院士研制的华光和方正系统就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并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中国的印刷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造福众多使用汉字的华人。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推广几十年来,增产几千亿公斤。而社科的内容就大不一样了,许多东西都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要能自圆其说,能自成一家,就可算成果。就说一部《红楼梦》吧,问世数百年来,衍生出数以万计的红学家,不计其数的红学爱好者,还有五花八门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的研究成果,你说这院士的帽子该给谁戴?

再说,社会科学的内容反复无常,老在翻烧饼,难有定论。自然科学的东西,一经确定,就可反复实验来验证,成为大家公认的成果,一般不会再更易,即便出现新的研究成果,也是对老成果进一步补充完善。阿基米德的杠杆定律和浮力原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的三大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的已提出上百年了,有的更长达两千多年了,至今也没什么变化。可是,社会科学的成果,往往是今是明非,各领风骚三五年,甚至更短。远的且不说,就说这四十年的社科“研究成果”和热点问题,几乎是每隔几年就要大翻一次烧饼,如果把一个社科专家几十年来的言论和著作放在一起,恐怕会处处打架,矛盾重重。那么,到底以你哪个时期的理论成果来申报社科院士呢?无怪乎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搞自然科学的人越老越红,搞社会科学的人越老问题越多。

最大一个难题就是,哪些人可以当社科院士,更难定夺。院士,必定是每一时代理论研究的风云人物,每一时代科研成果的领军人物。也别太长了,就假如社科院士制度设立50年,那么,50年代中期,反胡风、反右派最积极,最投入,批判文章写得最长的理论家、评论家,自然是院士最佳人选。大跃进期间,提出“赶美超英”、鼓噪“一天等于20年”的宣传家、诗人、作家,也完全有资格当院士。60年代初期,反修防修的理论权威康生、陈伯达,也当然要当院士。十年动乱期间,张春桥、姚文元和梁效、石一歌的笔杆子,则是院士的不二人选。

平心而论,自然科学院士制度,虽然设置合理,作用积极,影响很大,但也渐露疲态,问题不少。倘若硬去再设立什么社科院士制度,由于其先天不足,只会东施效颦,弄巧成拙,制造矛盾,产生腐败,并引发一连串问题,故而,社会科学院士制度还是不设为好。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纯英文店招有待规范

下一篇:沈阳迎春灯会暨首届“彩灯·书法艺术灯会”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