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金小璇:多音字整理浅析

[日期:2011-05-17] 来源:语言文字网  作者:金小璇 [字体: ]

多音字整理浅析

金小璇

图为金小璇老师在发表论文

图为金小璇老师在发表论文

定音是我们今天整理和简化汉字需要达到的四个目标之一,而在整个定音工作中,多音字读音的审定无疑是最複杂、最有难度的。1957年——1963年我国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曾先後三次开展对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工作,并于1963年辑录成《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1982年又开始对《总表初稿》进行修订,後于198512月正式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表中一共规範了849个多音字的读音。

到今天,二十餘年过去了,多音字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一部分多音字出现某一读音弱化的现象,有的甚至呈现出单音化倾向。毕竟,虽然相对于语言的其他要素:词彙、语法和文字来说,语音的发展比较缓慢,但也是在日积月累地变化着,所以应该“每隔一段时间(比方说每隔十年),即进行一次清理[1]”。因此,笔者拟分析多音字读音弱化、单音化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以符合语音发展规律、方便人们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为原则,探讨更进一步整理和简化多音字的问题。

一、多音字读音弱化、单音化倾向的调查

为了能够比较凖确地瞭解现今一些常用多音字读音弱化、单音化的现象,笔者于20104月、5月间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内容:《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次常用字表》中的多音字,去除因通假、异体字、异形词而产生的多音字:奥、罢、拌、暴、采、厂、嘲、臭、蛾、底、份、岗、革、共、广、害、何、红、见、脚、景、勾、女、旁、票、魄、岂、趋、趣、沈、适、孙、倘、屯、乌、洗、戏、研、羊、粥、著、蹬、佃、冯、拂、夯、嘿、贾、溅、剿、潦、溺、契、奄、卒等;去除助词多音字:啊、吧、啦、吗、哪、呢、呀、呵、哼、哟等,一共433个。

(二)调查对象:因为高三学生在高考前会集中进行关于常用多音字的训练,使用多音字的规範性相对来说较高,所以这次调查以随机抽选的某高中200名三年级学生为对象。

(三)调查方式:第一次问卷以知不知道这个字是多音字、如果知道试写出多音字的读音的方式进行;第二次问卷以给多音字组成的词语注音的方式进行。

(四)调查结果:以《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定音规範和《新华字典》(2004年第10版双色本)的注音为依據,整理、总结两次问卷的内容,可以看出:常用多音字裡的确存在读音弱化、单音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有些字在人们的认知上还是多音字,但在实际使用中已经把一部分词语中应该读作甲读音的习惯的读作了乙读音,或者全部倾向于把读作甲读音的读作乙读音,如:堡、臂、估、劲、模、几、抹、帖、血等。而有些字不管是认知上还是使用上某一读音都倾向于消失,如纪、虹、扛、丽、蜡、缩、台、券、裳、楷等。

二、多音字读音弱化、单音化倾向的原因

部分常用多音字显现读音弱化、单音化的倾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探讨其原因:

首先,从多音字自身来讲,多音字的出现解决了汉字字形数量少,汉字音节少的问题,但是汉字作为形音义相结合的视觉符号系统,和英语、俄语等相比,音、形、义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比较複杂,掌握起来有些困难。而多音字一字多音,每个读音之间大部分没有什麽必然联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又加深了这种困难。如“角”在“口角”一词中,意为“嘴角”时读作“jiǎo”,意为“吵架”时读作“jué”;“累累”在“罪行累累”裡读作“lěi”,在“硕果累累”、“乱石累累”裡读作“léi”,何时读“jiǎo”何时读“jué”,何时读“lěi”,何时读“léi”,分辨同一汉字在不同语境、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读音,对于语言使用者利用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来说无疑带来诸多不便。“汉字的学习和使用,由于多音字的存在还要外加十分之一的负担”。[2]这样,在讲求快速发展的今天,为减少这种种不便,人们自然会基于简单、快捷、方便的心理,在不妨碍交流的前提下合并多音字的不同读音,从而使得部分多音字出现读音弱化、单音化的现象。“嚮着掌握容易、使用方便的方向改进已有的文字的;已有的文字也就沿着这条道路演进”[3]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

其次,从多音字的客观使用情况来看,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按照使用频率的高低可以分为常读音、次常读音和罕读音。一般来说,看到一个多音字,不通过具体语境就能读出来的音是常读音;通过分辨具体语境纔能读出的音是次常读音;祗在固定的语言环境或特殊用法中出现的读音是罕读音。以“价”为例,“jià”为常读音,“jie”为次常读音,“jiè”为罕读音。常读音是活跃度高,是动态的,次常读音和罕读音则活跃度低或较低,是半静态的或静态的。因此非常读音容易被人们误读和淡忘,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弱化、消失,而最终被合并于常用读音。如“叶”在“叶公好龙”中意为“姓”,原读音“Shè”,因在较长时间内人们误读为常用音“yè”而将两个读音合并,统读为“yè”。如“凿”在“言之凿凿”、“确凿”中意为“明确、真实”,亦因在较长时间内人们误读为常用音“záo”而将两个读音合并,统读为“záo”。

最後,从识字的途径来说,从启蒙教育始,人们认字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是以书本的形式,这样一来,人们在最初将一个多音字的形体和读音结合起来掌握的时候,獲得的读音大都是书面语境中的读音。再加上广播、电视推广和普及,书面语音的辐射面逐渐扩大。于是,日久天长,潜移默化之下,人们顺理成章地把多音字的书面读音作为了唯一规範读音,将其与口语音、方言音割裂开来。问卷结束後,一些同学表示平时说话时会说“抹(mā)桌子”而不是“抹(mǒ)桌子”,但考试中、学习中还是觉得应该标注“规範音”。作为语言的构成要素之一,语音的本质属性自然也是它的社会性,也就是说,一个字读什麽音是由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当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潜意识裡把部分多音字的口语音、方言音归于“不规範音”的範畴时,这些读音的弱化或消失也是必然的了。

三、多音字的进一步整理

那麽基于部分多音字读音弱化、单音化的现状,如何在符合语音发展规律的原则下,进一步整理多音字呢?首先需要明确瞭解的是:哪些多音字是目前虽有倾向但还不适宜简化的。

分析、归纳问卷一、二,那些的类型,大致可以将有弱化或单音化趋势的多音字分为五类:1、文白异读的多音字,有剥、臂、薄、虹、色等。2、普通话与方言并存的多音字,有划(huai)、侧、熏、赚等。3、古音与今音并存的多音字,有柴、缴、蜡、裳、妻等。4、因词义引申而产生的多音字,有处、模、瓦、沙等。 5、姓氏人名、地名、物名、行业术语中的多音字,人名中的有仇、顿、盖、谷等;地名中的有堡、并、洞、番等;物名中的有菌、缩、椅等;行业用语中的栅等。

其中,因词义引申产生的多音字目前不宜整理,因为这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有重要作用,或区别词性(“瓦”读“wǎ”、“沙”读“shā”为名词,读“wà”和“shà”为动词),或辨析词义(“处”读“chǔ”意为:a居住;b存在,置身;c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d决定,决断;e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f止,隐退。读“chù”时意为:a地方;b点,部分;c机关,或机关、團体、单位裡的部门)。同样,姓氏人名、物名、行业术语中的多音字也不宜整理:姓氏人名裡的多音字,除了象“冒顿(dú)”、“吐谷(yù)浑”这种祗存在于古书中的音译外来词外,还是遵从“名从主人”的原则比较好,因为这些多音字记录的是姓氏、人名,姓氏与祖属、地区有密切联系,拿“召”姓来讲,汉族人读作“shào”,傣族人则读作“zhào”,不同的读音就代表了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活区域;而人名又往往含有某种寓意,比如元代史学家胡三省之“省”读作“xǐng”而非“shěng”以取每日三省吾身之意。所以对这类多音字,应该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另外,诸如“栅”在行业术语中的读音,虽然知晓率低、误读率高,但在今天、在其相关行业裡却使用较多,故而可以不予整理。至于这两类多音字的误读问题,则可以通过提高语言使用者文字修养水平的方法解决。

对于需要整理和规範的多音字,我们可以使用改读的方法。改读就是改变一些词语的读音,被改掉的读音基本上是罕读音和次常读音,如“行”在“德行”、“品行”、“操行”中传统音读作“xìng”,後改为“xíng”。适合改读的多音字有:1、文白异读的多音字,文读即文言音、读书音,常用在合成词或成语中;白读即说话音、口语音,常单用,它们在语义上没有什麽明显区别。可以将这类多音字的口语音改读为文言音,譬如将“剥”之“bāo”音、“薄”之“báo”分别改读为“bō”和“bó”。2、普通话与方言并存的多音字,可将方音改读为普通话音,例如改读“佰划(huai)”为“佰划(huá)”、“侧(zhāi)棱”为“侧(cè)棱”。3、古音与今音并存的多音字,这些多音字的古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少或不会用到,祗是保存在歴史文献典籍裡,而我们读古文也都是古音今读,所以可以把古音改读为今音,如“柴”之“zhài”改为“chái”、“妻”之“qì”改为“qī”。

比较複杂的是地名和物名中的这类多音字,需要区别对待,不能一而化之。地名中,“洪洞”之“洞”的音不能改读,因为那裡是大半个中国百姓寻根祭祖之所在。而其他日常生活中较常见且不具特殊意义的如“天台山”、“虎跑泉”、“马家堡”等,其中的多音字则可改读为常用音。物名中,“芥”之“gài”音仅限用于词语“芥菜”和“芥蓝”,“芥菜”之“芥”可以改读为“芥”,“芥菜”之“芥”如果也改读的话,会与“芥(jiè)菜”相混,因此,可以考虑将“芥”改写为“盖”,毕竟,“芥菜”原本就可以写做“盖菜”。至于剩餘的地名、物名中的多音字,应该再做扩大範围的、更深入的调查,以确定这个弱化的读音在除地名、物名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用处、以及有多大的用途,确定它是在一部分人群中弱化还是在大部分的国人中间弱化,然後再做整理和规範。

 

作为开放的汉字系统的一部分,作为“歴时和共时互动的动态系统[4]”,多音字自产生之後不断的变化、发展,有单音字读音增加变成多音字,也有多音字读音减少变成单音字。从多音字在现代发展的具体情况看,读音的减少比读音的增加多。遵循这一规律,对现存多音字因势利导的进一步整理是必要的,祗有这样纔能使汉字更加的好学易懂,使汉语更加健康的发展,为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笔者基于此,针对今天多音字出现的新情况提出了几点整理意见,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 徐世荣:《四十年来的普通话语音规範》,《语文建设》,1995年第6期。

[2] 李如龙:《关于多音字的精简问题》,《文字改革》1984年第2期。

[3] 王凤阳:《汉字频率与汉字简化》,《语文现代化》丛刊第3辑,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

[4] 季素彩:《汉语多音字的成因》,《汉字文化》,2000年第3期。

 


金小璇:保定市河北大学     

E-mail:  bluesea123@126.com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李禄兴:由简化造成的形似字统计分析

下一篇:高国鹫:汉字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