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任学礼:保卫汉字 复兴汉字文化

[日期:2011-05-17] 来源:语言文字网  作者:任学礼 [字体: ]

保卫汉字  复兴汉字文化

任学礼

图为任学礼教授发表论文

图为任学礼教授发表论文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是开启中华文化巍巍大厦的金钥匙。中华文化之根在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永不磨灭的金光灿灿的身份证。

我研究中医药与汉字文化二十多年,深深为汉字构形之神奇美妙、意蕴之博大精神,所吸引,所感动,所陶醉,所鼓舞,所振奋。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应当为创造并承载了五千年文明的汉字而自豪,而欣慰。没有汉字,也就没有中华民族,也就不会有浩如烟海的、记载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典籍。《参考消息》2004年10月18日登载了一篇俄罗斯经济学院弗拉基米尔·波波夫教授的文章说:“历史学家们认为,中国文明在三个方面是独一无二的。第一,是象形文字。令人惊叹的不是来自图形的象形文字,几乎所有古文字都来源于图形文字,令人惊叹的是中国将象形文字一直保持到今天。其他民族或早或晚都已经改用字母,而中国却没有发生这种变化。第二,中国保存了浩瀚的古代文献,大量古籍记录了五千年的历史。历史学家们认为,中国对历史事件记录之详尽,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罕见的。第三,世界上没有一种文明能够像中国那样崇敬祖先,它对精神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波波夫所言中国文明的三个“独一无二”,其根即是汉字,汉字之所以三千年不灭,乃在于她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象形文字。若仅以象物之形来造文字,则所造当极其有限。其他古文字何以不存?在于其仅止于象形而已!因为万事万物大多根本无法象形。很少的象形字无法记录飞速发展的国家大事与社会生活。中国汉字并非一般意义之图形字,而是以生命为根的象意文字,她是以生命法则所创造的中华民族生殖繁衍的生命符号文字,并以之譬喻万事万物生命的符号文字,天人合一、人物相喻而为字焉。中华民族以汉字为祖先之根,寻根认祖,慎终追远,必本乎汉字。正是汉字决定了中国人之崇敬祖先的所有文化精神活动,正是汉字记载了我们祖先所创造的五千年文明及其文化典籍。俄国汉学家叶尔马科夫说:“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在于继承性这根不断的红线,它将古老与现实连接起来,为子子孙孙保留着数千年历史的特征,建立起中国智慧的宝库,并通过历史折射未来。”

由汉字记载的五千年文化典籍之浩如烟海,在世界独一无二,比如明代之类书《永乐大典》共有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收存历代典籍七、八千种,约三亿七千万字,装为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当时抄了正、副两本,可惜皆毁,现仅存七百二十卷;清代乾隆时编的《四库全书》共收存三万六千零七十八册,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装为六千一百四十四函,当时抄了七套,而未收入者还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共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清代康熙时编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约一亿六千万字,被誉为中国古代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化分儒、道、佛三家,佛家典籍,任继愈主编之《中华大藏经》收四千二百余种,约二万三千余卷;道家典籍《正统道藏》收一千四百七十六种,共五千三百零五卷;儒家典籍,现正由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主持编纂,分大全本与精华本,精华本五百种,大全本约几万种,将以十七年完成。如此浩瀚的古代文化典籍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之所以能保存到今天,靠的是什么?汉字。汉字为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建立了丰功伟绩。中国地域广大,方言众多,号称八大方言,比如温州话、宁波话、广东话、客家话,北方人很难或根本听不懂,但只要一写汉字,大家都认识,方便了交流。所以汉字是世界文字史上具有超过时空的恒久魅力与魔力的不朽文字,即此可见矣。

汉字、汉语是博大精深、神奇美妙的诗性的语言文字,只有汉字,汉语,才能创造出世界文学艺术史上最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如文言文、诗、词、曲、赋、对联等等。而汉字的书法艺术、篆刻艺术,不似绘画胜似绘画,风靡天下,令世界为之倾倒。中国的诗词,尤其律诗、绝句,平仄交替而有铿锵之美,字词对仗而有形式之美,句尾押韵而有和谐之美。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晓畅明白,诗中有画,富含哲理,自唐至今一千二百年矣,在中国妇孺皆知。有此二十字,王之涣不朽于中国文学史矣。汉字、汉语之神奇优美,诗性之浓烈,读读文言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对联,即可知矣。

中国汉字,气吞万象,胸怀阔大,在中国历史上,不但创造了各个时代不同的学术、文学、艺术的文化奇葩,而且吸收容纳了所有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如各少数民族文化、周边国家文化,尤其是尼泊尔、印度的佛教文化,将西域哲人的智慧,变成中国的智慧,在中国儒道文化中又加入了佛释文化,成为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儒、道、佛释互补的学术文化,这就是清朝末期以来,国人之所谓“国学”的根本。

不仅此也,中国汉字,从秦代开始,逐渐进入了中国周边各国,如日本、朝鲜(包括韩国)、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曾以汉字为其文字,记载了本国的历史与文化,这就是汉字文化圈。时至今日,日本的文字仍然是假名夹着汉字,朝、韩、越南诸国,虽然后来另造了文字,但学者仍然难以忘怀汉字。在韩国,学术、教育界要求部分恢复汉字的呼声时有所起。日本女书法家南鹤溪写了一本《汉字的魅力》的书,说“汉字具有天生丽质和内在智慧”,是“宝贵的生命”,“文字之外无文字”,她说“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古老文字,一定潜藏着诱人的魅力,不,是魔力。”日本汉字教育振兴协会会长、教育学博士石井勋先生,正在倡议并实践,欲把“汉字作为世界通用字”,即用各国的音来读汉字。他要带一批懂汉字的年轻人,到世界文化水平最低、文盲最多的国家去,用他们本国的语言教那里的孩子学汉字。他说,汉字造就了伟大的日语,而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都比日本人更容易学习汉字。他曾教大猩猩学汉字,说连大猩猩都能记住汉字,人就汉有道理记不住。记住汉字的民族,会更聪明,因为汉字是锻炼心灵的工具。认为“日本文部省限制汉字的举措,其实是葬送日本精神,因为没有了汉字,也就没有了日本精神。”

汉字源于生命,源于生殖崇拜,是中华民族生命繁衍的文化符号体系。汉字的起源,我以为有五个同源,即字画同源、字孕同源、字易同源、字俗同源、字医同源。汉字的创造,《说文》有“六书”说,陈独秀在其《小学识字教本》中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说,“中国文字训诂之难通,乃误于汉儒未见古文,不知形义,妄为六书之谬说;许慎又易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之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中国文字训诂益入歧途,而又依经为义,经文几经传写,往往乖讹,儒者乃从而穿凿附会之,又或故为艰深,以欺浅学,使学者如入五里雾中。说文之书籍愈多,而文字形义愈晦,原本小学而变为专家之业,宜其用力久而难通也。

余以为陈氏之言甚为有理。《说文解字》乃中国第一部字书之巨著,有功于文化者大矣。然其说字形,或望文生训,或言不中的,或穿凿附会,或犹若猜谜。如说“登,上车也”,说“了”之形从“子无臂”,“而”为“胡须”,“突”为“犬从穴中暂出也”, “辛”为“罪”,“肙”为“小虫”等等,皆非也。

《说文》之后,历代研究《说文》者1800多人,著作达2660多种,然大多拾《说文》之牙慧,不敢越雷池一步,于汉字之形,大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汉字研究之书甚多,然有价值者甚少,如说“然”是烧犬肉;“焦”是烧鸟肉;“厌”是吃饱了狗肉,或狗吃饱了肉;“器”是狗吠;“公”是男人的屁股,皆未知汉字之谬说也。

我以为汉字之创造,本乎六种方法,即一曰形象勾勒法,二曰符号抽象法,三曰取象比类法,四曰阴阳相生法,五曰字根孳乳法,六曰符号会意法。汉字,《说文》收有9353字,至《康熙字典》为47035字,今之《汉语大字典》收有56000多字,这么多的字,其创造方法,不出此六法。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而欲有创新,一在于新的资料的获得,二在于新的研究方法的掌握,三在于思维方法的新颖,四在于旧的理论的突破或新的理论的引入。我研究汉字的基本理论就是全人类各民族共有的生命、生殖崇拜现象及其文化理论,其方法有五:一曰质疑假设法,二曰妙悟自得法,三曰一以贯之法,四曰多维考证法,五曰形音义传统训诂法。

总之,研究、了解汉字,离不开生命,离不开生殖。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字本乎表示生命符号之字根。人是符号的动物,汉字是中华民族独创的生命繁衍的文化符号。字根孳乳法,是汉字大量产生的根本方法。

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讲,汉字不惟是生命的符号,亦是“符号”的生命;不惟是语言的符号,亦是“符号”的语言;不惟是思维的符号,亦是“符号”的思维;不惟是哲理的符号,亦是“符号”的哲理;不惟是信息的符号,亦是“符号”的信息;不惟是科学的符号,亦是“符号”的科学。一句话,汉字是世界上演绎人类、万物生命之最伟大、最神奇、最美妙、最光辉、最卓绝,独立于世界文字之林而无与伦比的文字。

汉字是科学的系统的文字符号体系, 既有字根孳乳的字族体系,又有形旁分类的普遍性的类属体系。汉字并不难认、难学、难写、难记,要在掌握开启汉字密码的金钥匙。

汉字有繁有简、繁简各有其象。繁体字之简化,虽然少写了几笔,但是破坏了汉字生命的系统而科学的体系,扰乱了汉字字根孳乳的遗传信息密码,将本有构形意义的活的符号,变为毫无意义可言的死符号。简化字不利于心灵的锤炼,不利于智慧的开启,不利于思维的联想,不利于快速而系统的识字,不利于文化传统的承继。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同时也统一了文字,这是第一次“书同文”,书同文的伟大结果,就是先秦文化的积淀得以传承下来,成为中国文化之源。现在香港、澳门虽然回归祖国,制度的不同使港澳与内地无论在文化上、社会交往上存在着交流不便;台湾至今还未统一於祖国,台湾与港澳及海外华人世界,仍然使用着繁体字,祖国完全统一之日,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书同文”,至于如何“同文”,我们应该相信,历史会在有利于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近百年来,我们的民族母字—汉字,曾遭受着多次蒙难与伤害。“五四”运动前后,一部分文化精英、社会先进分子,为了救国,误以为汉字是中国落后之根,说汉字是落后的,难学、难写、难记的文字,甚至诅咒母字是“僵死的、野蛮的、牛鬼蛇神的文字”,说什么“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陈独秀、钱玄同、傅斯年、瞿秋白、吴稚晖、鲁迅等社会名流,皆主张废弃汉字,以拼音化代之。1949以来,毛泽东主张中国文字应走世界拼音文字的共同道路,国家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制定了《汉字拼音方案》,同时,又对汉字进行了简化。一些著名学者,大力主张以拼音文字代替汉字,实践证明此路不通。“文革”浩劫之后,改革开放,1985年12月16日,中央将“文改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1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汉语拼音方案》不是拼音文字,汉字是唯一的国家通用文字。不可思议的是,仍然有一些人,利用其著名学者的社会地位,“主张实行双轨制的文字系统”,即“汉字为第一法定文字,拼音字为第二法定文字”的所谓“一语双文” 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拼音文字率先进入西方人设计的电子机器,而八十年代初,我国语言学界,有人即声称“方块汉字在电子计算机遇到的困难,好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衰老病人”,说什么“历史将证明:电子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也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助产士”。此等目光短浅的奇谈怪论,岂不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自尊心?假若真的以拼音文字代替汉字,我敢说,不但所有的学者、专家、教授,都将成为文盲或半文盲,而且对全民族正确掌握汉语将成为一场空前灾难,因为汉语同音字词太多,学习者将无法辨别。更为灾难性的后果,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积累的文化典籍,将成为一堆废纸,百年之后,恐怕能够读懂《四库全书》,儒、道、佛释三“藏”典籍的人将寥寥无几,中华文明、文化之传承将因此而断送,其始作俑者,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试想一个没有自己特有文字的中华民族,岂不不打自倒矣!

一些文字训诂学者,对于别人说汉字科学优越、神奇美妙、易学易懂,就浑身不舒服,甚至斥之为“伪科学”,进行文字讨伐,真令人不可思议。难道赞美汉字优越就是罪人,就是伪科学吗?

近十几年来,全社会都在盲目迷恋英语,竟有三亿人在学英语,而却冷落、忽视、削弱母字、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整个中小学、大学、研究生教育,以学好英语为时尚,为学英语而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远远超过汉字、汉语,许多研究生“英语六级,汉语初级”,写博士论文,概念不清,逻辑混乱,语句不通,错别字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连五个基本的标点符号“、”“,”“;”“。”“?”都用不准,大学各学科无不设英语,而除了文科,大多不设汉语,文科亦多弱化了古汉语的学习。考研、考公务员、人才招聘、自学考试、评职称,皆须考英语,而中文水平如何则不过问。尤其考研,不问所学专业是否绝对必要,不论专业成绩如何优秀,只要英语不过关,就概不录取,致使有的学生竟用三四年时间,年年考研而不得入其门,如此崇迷英语的社会风气与教育体制,无异于扼杀人才,浪费生命!学英语的人如此之多,而优秀的翻译人才却极其匮乏。从事翻译者,有的竟将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译为“要富有,不要性感”。我们的报纸,几乎天天有学英语的广告,而极少如何学汉字、汉语的指教!从小学到大学,清晨校园里,听不到汉语的朗朗读书声,而只听到A、B、C、D在舌头上打转转,恍若置身于外国!盲目迷恋英语,极大地伤害了母语的学习与运用。除了极少数的从事翻译、从事科学研究及出国留学者外,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学英语是一种生命、精力、财力、时间的极大浪费,试问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在中学学英语、俄语,甚至大学毕业于外语学院的,除极少数外语教师、外事人才、个别专家而外,有几个人还会英语、俄语?

如今网络风行天下,是大好事,然网络语言中出现了许多英汉夹杂、汉拼共用,以英语字母代替汉语词语,语言粗劣、低级、无聊、庸俗,词语晦涩,语法失范,错别字之奇令人瞠目!网络语言又一次严重地损害了母语的纯洁。我们的出版物到了无错不成书的地步,电视、媒体亦存在着大量用语不规范的现象。电脑的拼音输入法,及繁、简两套系统的字体转换,更是错误百出,有人统计,电脑繁、简的转换,造成的错误多达百种以上,此类差错,盖出于一个简化字往往代替两个不同的繁体字,如简化字“云”,既代表繁体字“雲,又代替不简化表示“说”的“云”;简化字“发展”的“发”,既代替繁体字“”,又代替“頭髮”的“髮”,等等。

凡此等等,使全民及在校各级学生的汉语水平大幅度下滑,比如2005年高考,一句模仿造句,广东竟有10万考生得了零分;作文得50分以上者不足7%;古文翻译1万份考卷为零分。2005上半年,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汉语比赛,夺魁的竟是外国留学生队,作为炎黄子孙,在国内学汉字、汉语,竟比不上外国留学生,岂不尴尬?母字、母语学习教育如此下滑,连英国广播公司亦惊呼“文字差错,在中国大陆比比皆是”,“中国人的中文错误百出,中国人的英文更是错误百出。”(见《参考消息》2006年2月15日

盲目迷恋英语和所有严重伤害母字、母语的现象,引起了一切有识之士的隐忧与惊呼。著名作家、原中央文化部部长王蒙,呼吁保卫汉字;著名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北京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文化大师任继愈呼吁复兴汉字文化,他说:“汉字问题,不只是文字学的课题,而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全局性的问题。”认为“汉字在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凝聚方面,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统一方面,功莫大焉。”他呼吁“全民族都应推动汉字、汉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这一切使我们痛切的感受到汉字、汉语的危机!

在当今的电子信息时代,地球之大有若一村,中国正迅速融入世界,世界各国都在对汉字、汉语刮目相看,现在全世界兴起了汉字、汉语热,已有约3500万人在学汉字、汉语,约有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所大学设置了中文课,有的国家中小学生亦开始学汉字、汉语,各国对中国需求100万汉语教师。不远的将来,上述数字也许将翻一倍或更多,汉语已开始成为世界的强势语言之一,外国有专家预计,五十年内,汉语可能超越英语而在世界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东方文化正在世界兴起!国际的汉字、汉语热,与国内的汉字、汉语冷,反差如此之大,岂不令我们国人深长思之?

我们为了同世界各国进行科学技术、经济贸易及文化交流,必须有相当多的人学习外国语言文字,而不是全民族都迷恋于外语,甚至放弃对于汉字、汉语的执著与追求。事实证明,五十多年来,尤其近十多年来,中华民族运用汉字、汉语的水平不是提高了,面是降低了。五十年不可谓不长,然而除了老一辈大多作古的文化大师、学术大师、文化型的大科学家而外,中国没有出现一个文化大师及文化大师型的大科学家,而今日之传统破坏、人文丢失、道德滑坡、信仰失落、诚信沦丧,虽然有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文化的、社会的诸多原因,然而忽略、消弱,不重视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学习、训练,不能说不是原因之一。

二十世纪末,我国科学界、文化界的英才,终于发明了汉字输入法电脑打字机,其输入速度远超于拼音文字,同时创造了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以及电子出版系统,使印刷业高迅度发展,这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印刷史上的大事。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汉字相结合,引起了国人对汉字的重新审视,同时也为复兴汉字文化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汉字究竟是科学的、智慧的文字,还是落后的、僵死的文字,将不言而喻矣。

保卫汉字,复兴汉字文化,振兴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关乎中华民族腾飞发展,自强自立,为世界人民做出贡献的大事。汉字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弘扬汉字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世界文化的血液之中,这是中华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的大事。21世纪,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将会大展风采,为世界人民所欢迎。

汉字是世界文字惟一仅存的最古老而又辉光常新的文字,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仓颉创造了文字,仓颉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文化当之无愧的伟人,我们不应该数典忘祖。白水仓颉庙理应成为世界古文化遗址,中国汉字应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汉字是世界惟一古文化符号的遗存。在国内,各大城市可建立各具特色的中国汉字文化博览馆。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在世界各国开始建立一百个孔子学院的同时,应该改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汉字、汉语教育。加强汉字教育刻不容缓。让中小学学生背诵一些“四书”“五经”等古典文献的精粹及精美的古体诗词,陶冶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

对于繁、简汉字,应该使所有学生及国人做到识繁写简。繁体字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创性文字,是正体字,是中华民族生命繁衍的文化符号,而绝非洪水猛兽,何以不许在社会上流传?何以见繁体字牌匾必欲消灭而后快?何以不许各级各类的学生认识繁体字?何以联合国2008年废弃繁体字文本,而竟举国“欣然”?何以视考古发掘一砖一瓦为珍贵文物,而对繁体字却视之为敝屣?何以鼓励全民学英语,而却反对大家学习与运用繁体字,岂非咄咄怪事!大家都不识繁体字,浩如烟海的古代优秀文化典籍岂不成了无用的摆设,中国文化何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有创新。丢掉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将是野蛮的没有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民族!

文字研究者、语文教学者,应该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神,以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新的思维,对汉字作多元化的研究,阐释汉字原创性之奥秘,为复兴汉字文化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应该大力发展汉字文化产业。全社会都应重视、关注、推动汉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阐释汉字原创性之奥秘,为复兴汉字文化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应该大力发展汉字文化产业。全社会都应重视、关注、推动汉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任学礼:陕西党校教授,陕西汉

字文化促进会(筹备)秘书长

E-mail:wangmeng@techcomp.cn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戚桐欣:第二次书同文UniChineseCharacter©

下一篇:李禄兴:由简化造成的形似字统计分析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