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语 的 “入 世” 时 代
成 舸
据统计,目前海外已有超过3000万人学习汉语,预计到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亿。而一个朝阳行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它的名字叫“对外汉语教学”。
追溯起来,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早在汉代就开始了。《后汉书》里就有“匈奴亦遣子入学”的记载。到了唐代,长安城里的国子监已经有来自异国的学生就读。和中国的举子们一样,他们使用儒家的经典著作作为教材,然后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和中国考生不同的是,政府给了他们一个单独的名称“宾贡”。“宾”就是留学生的意思,每年从宾贡里面取士的名额是很有限的。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过去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教育往往跟汉学研究和宗教典籍翻译等融为一体。事实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始终没有成为一项专门事业和一种专门学问。
1950年,周恩来总理给罗马尼亚总理写了一封信,提出与这个兄弟社会主义国家互派5个年轻人学习对方语言。在周总理特别关怀下,当时承担接收任务的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大学东欧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单位。为保证教学完成,又专门成立了外籍学生管理委员会。
翻开当时的教师名册可以看到,专修班的班主任由当时的清华大学教务长
前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罗明是1950年来华学习汉语的5名罗马尼亚人之一,是一个十足的“中国通”。如果仅听他字正腔圆、富有感染力的普通话,很难听出他是个外国人。
熟悉政治是学习语言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目的,这几乎就是在为第一代外交官做岗前培训。因为当时这些留学生一句北京话都不会讲,所以只能用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世界语”——俄语进行翻译和教学,转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他们又得到
1965年夏,两千多越南留学生来华,全国20多所高校承担了对外汉语教学任务,而当年留学生总数已达到3312人。1972年,因我国援建坦赞铁路,要为这两国长期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数百名坦桑尼亚留学生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
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两年后,汉语被列为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5种工作语言之一。而许多国外大学东方系的学生出于研究的需要陆续来到中国学习汉语。
“文革”刚结束,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三年级学生约翰·伯姆弗里特开始寻找到中国去的办法。那时已经有一些中国大学开设有学生交流项目。伯姆弗里特通过一位在斯坦福物理所工作的
另一位欧洲人,荷兰莱顿大学的毕业生
1984年,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北京语言学院成立汉语水平考试设计小组,开始研制汉语水平考试(HSK),至1997年,HSK成为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中国在亚洲金融风暴中表现良好,第二年的HSK考试人数比前一年翻了将近一倍。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同年中国顺利加入WTO。接下来的两年里,HSK报考人数又翻了一倍,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寻找在中国的工作机会而学习汉语。
菲律宾人杰德是个汽车维修工程师,10年前来到中国工作。同事大多数是中国人,不会讲英语,杰德便下决心学起了汉语。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