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佳,Zhāng Wíjiā】男,1959,陕西,西安,博士,教授。[1]地域:BJ北京。[2]单位:北京语言大学。[3]电邮:zhangwj@blcu.edu.cn。[4] 电 话:010—82300063。[5]纸邮:100083,北京,海淀区学院路,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6]学习:宝鸡师范学院学士 1982,四川师范大学硕士1990,上海师范大学博士2004。[7]工作:陕西农村插队 1975~1978,西安华清中学1982~1987,陕西教育学院 1990~1996,北京语言大学1999-。[8]职务: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9]研究:历史语言学,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地理学。[10]著作:《陕西方言与普通话》(主编)1993;《康熙字典现代版》(副主编)1998;《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2002;《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论丛•语音和文字卷》2008。[11]论文:40多篇;代表作:唐宋之际口语词“却”的虚化过程及特点 1993 《古汉语研究》,符号·汉字与汉民族心理结构 1994 《人文杂志》/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关中方言鼻尾韵的演化模式 2001 《语言研究》,方言音韵结构的基本特征 2001 《学术研究》,关中方言古全浊声母次清化及其与赣客方言的关系 2002 《东方语言与文化》第一辑,关中方言片内音韵差异与历史行政区划 2002 《语言研究》,关中方言果摄读音的分化及历史层次 2002 《方言》,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 2002 《语言教学与研究》,方言研究与方言视图的数字化 2004 《中国语文研究》,秦晋之交南部方言宕摄白读音的层次 2004 《语言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汉语言文字学》,越南留学生汉语声母偏误分析(合作) 2004 《世界汉语教学》,山西晋语指示代词三分系统的来源 2005 《中国语文》,论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归属(合作) 2005 《方言》,建立方言地理底图和坐标编号的设想 2006 《语言科学》,汉语方言指示代词系统分类及其语言地理学研究(合作) 2007 《语言历史论丛》第一辑, 远指代词“兀”与突厥语(合作)2007 《民族语文》,朝鲜汉字音的层次和来历 2008 《民族语文》。等等。 [12]课题:中国方言地图集(教育部规划项目和北京语言大学项目,参与),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方言的现状与历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参与),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韩关系词研究(北京语言大学项目,主持),陕西方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主持),华南方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境外合作项目,主持)。[13]观点:现代关中方音跟唐五代西北方音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其中既有方音自身演化层次,也有因接触产生的叠加层次,有必要对关中乃至西北方音的历史层次进行研究;历史上西北方言曾经跟突厥语族有过接触,这集中表现在代词系统上;现代朝鲜汉字音是大体同一时代由北方高句丽和南方新罗传入的汉语音积压产生的,其中南音反映了汉语古江东方音的特点;当代语言地理学跟语言学、地理学、地图学、文化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密切相关,是有关语言的地理学。[14]获奖:北京大学第十届王力语言学二等奖。[15]学术交流:澳大利亚、日本、台湾、香港及内地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
【张维佳,Zhāng Wíjiā】男,1959,陕西,西安,博士,教授。北京, |
[1]地域:BJ北京。 |
[2]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
[3]电邮:zhangwj@blcu.edu.cn。 |
[4] 电 话:010—82300063。 |
[5]纸邮: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 |
[6]学习:宝鸡师范学院学士 1982-1,四川师范大学硕士1990,上海师范大学博士2004。 |
[7]工作:陕西农村插队 1975~1978,西安华清中学1982-1~1987,陕西教育学院 1990~1996,北京语言大学1999-。 |
[8]职务: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
[9] 研究:历史语言学,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地理学。 |
[10]著作:《陕西方言与普通话》(主编)1993;《康熙字典现代版》(副主编)1998;《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2002;《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论丛•语音和文字卷》2008。 |
[11]论文/其他:40多篇;代表作:唐宋之际口语词“却”的虚化过程及特点 1993 《古汉语研究》,符号·汉字与汉民族心理结构 1994 《人文杂志》/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关中方言鼻尾韵的演化模式 2001 《语言研究》,方言音韵结构的基本特征 2001 《学术研究》,关中方言古全浊声母次清化及其与赣客方言的关系 2002 《东方语言与文化》第一辑,关中方言片内音韵差异与历史行政区划 2002 《语言研究》,关中方言果摄读音的分化及历史层次 2002 《方言》,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 2002 《语言教学与研究》,方言研究与方言视图的数字化 2004 《中国语文研究》,秦晋之交南部方言宕摄白读音的层次 2004 《语言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汉语言文字学》,越南留学生汉语声母偏误分析(合作) 2004 《世界汉语教学》,山西晋语指示代词三分系统的来源 2005 《中国语文》,论中原官话汾河片的归属(合作) 2005 《方言》,建立方言地理底图和坐标编号的设想 2006 《语言科学》,汉语方言指示代词系统分类及其语言地理学研究(合作) 2007 《语言历史论丛》第一辑, 远指代词“兀”与突厥语(合作)2007 《民族语文》,朝鲜汉字音的层次和来历 2008 《民族语文》。等等。 |
[12]课题:中国方言地图集(教育部规划项目和北京语言大学项目,参与),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方言的现状与历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参与),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韩关系词研究(北京语言大学项目,主持),陕西方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主持),华南方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境外合作项目,主持)。 |
[13]观点:现代关中方音跟唐五代西北方音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其中既有方音自身的演化层次,也有因接触产生的叠加层次,有必要对关中乃至西北方音的历史层次进行研究;历史上西北方言曾经跟突厥语族有过接触,这集中表现在代词系统上;现代朝鲜汉字音是大体同一时代由北方高句丽和南方新罗传入的汉语音积压产生的,其中南音反映了汉语古江东方音的特点;当代语言地理学跟语言学、地理学、地图学、文化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密切相关,是有关语言的地理学。 |
[14]获奖:北京大学第十届王力语言学二等奖。 |
[15]学术交流:澳大利亚、日本、台湾、香港及内地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