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语言理论通讯第22期(语言学研究生招生专题)

汉语 拼音 推广 和 教育 50 年 问答

[日期:2008-11-04] 来源:语言文字网  作者:彭 泽润 [字体: ]

汉语 拼音 推广 和 教育 50 年 问答

——访问 伍 铁平 和 彭 泽润

刘 静

在去天津参加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和天津市社科联等联合召开的“纪念汉语拼音 50 周年,构建和谐语言社会学术研讨会”的路途中,2007126,笔者针对汉语拼音 50 年的推广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北京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先生,同时采访了在伍铁平教授家做客的湖南师范大学语言学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彭泽润先生。他们澄清了一些人对汉语拼音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认识,提出了一些好的设想,特别是建议国家在适当时候,整合现有研究成果,颁布“汉语拼音和拼写方案”。下面我把他们的回答我的问题的内容摘要报道如下。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本着百家争鸣的原则,我们保留这些不同。本文已经经过两位教授审阅和补充。

1. 刘静:《汉语 拼音 方案》 1958 年 颁布 到 现在 已经 50 年了。台湾 在 2000 年 颁布 了 一个 “通用 拼音 方案”,其实 只是 把 《汉语 拼音 方案》 在 个别细节 上 修改 了 一下。两 位 教授 认为 他们 的 修改 有 什么 企图?

伍铁平:那很明显是为陈水扁一伙搞台独服务的,是想通过这个所谓的“通用拼音方案”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

彭泽润:当然,这也说明台湾多年使用的“注音字母”没有“汉语拼音”那样国际化,所以台湾最终不得不采用已经在国际上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只是做了一点画蛇添足的改变。

2. 刘静:对于 汉语 拼音,有人 提出 应该 使 它 尽快 发展 成 一种 文字,采用 汉字 和 汉语 拼音 的 “双文制”。也 有人 害怕 它 成为 一种 文字。两位 教授 对 这个 问题 有 什么 看法?

伍铁平:我们应该严格地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关于你说的问题,已故张志公先生说得好:“汉字万岁,《汉语拼音方案》万岁”。当然,“万”是夸大。关于遥远的未来的事情,还是由后代自己去决定吧。能不能实行“双文制”,要考虑广大群众的认识程度和接受程度。汉字已经用了几千年,如果突然降低它的地位,就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反对。

彭泽润:我国语言法律规定国家通用文字是“规范汉字”。因此暂时不要把汉语拼音当做完全取代汉字的对象来宣传。但是,汉字将来怎么发展,一定会遵循文字发展的规律。汉字是不是会发展成为世界普遍使用的表音文字,我们可以开展学术研究。如果拼音好,逐渐被大家接受成为汉语的文字,害怕也没有用。当前,汉语拼音作为拼写汉语的工具,已经伴随“孔子学院”的出现,通过“孔子周游列国”进行宣传和使用。但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拼音难以成为汉语的法定文字,至少是无法很快取代现有法定文字“规范汉字”,因此急也没有用。从理论和事实都可以证明,语言和文字没有必然的关系。可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虽然汉语共同语一直基本保持跟汉字的稳定关系,但是汉字写过很多语言,汉语也用了所有主要类型的文字写,汉字和汉语没有必然的唯一结合关系。汉字曾经写过越南语、朝鲜语、日语、壮语、苗语等,但是这些语言的文字多数改革成表音文字了。汉语普通话一直用汉字记录,汉语方言有采用音素文字记录的,例如移民到中亚的东干人的东干文,其实是汉语方言文字。有采用音节文字的,例如湖南江永的女书。至于“双文制”的说法还只是一种学术提倡。如果把“拼写汉语”当做一定的文字功能,那么当前的汉语也可以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双文制”。即使在遥远的未来,汉字被拼音取代了,只是汉字不再在一般人的语言生活中流通,汉字做为古代文献和书法艺术等的载体,会永远存在,汉字也会伴随它们永远存在。正如甲骨文汉字已经不再流通,但是它仍然保留到现在,被不少学者在研究。文字总会发展的,但是旧的文字也永远不会消失。

3. 刘静:有人说:“被 叫做‘中国 第五 大 发明’的 汉字 至今 在 有些 人 心目 中 仍然 是 中国 落后 的 象征,他们 至今 还 在 做 拼音化 的 梦。”对这 句 话 两 位 教授 是 怎么 看 的 呢?

伍铁平: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评李敏生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汉字文化>》(《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7 期)等文章中已经有详悉论述。汉字是“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观点,是已故安子介先生提出的。他是香港爱国者,企业家,不是学者。他提出这个说法主观动机是好的,但是不科学。第一,汉字不能叫做“发明”。第二,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长期积累,是逐渐创造的。第三,即使叫做“发明”,也不是“第五”,因为中国四大发明都比汉字产生晚。

彭泽润:不错!汉字是首先由中国人创造的。古代有好几种跟汉字性质一样的文字,包括埃及的圣书文字,西亚的钉头文字,美洲的马雅文字,都是这些文字的使用者的祖先创造的,虽然它们都已经被表音文字取代了。人类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但是,任何一种发明创造都不是停止在一个发展水平上的。用新的进步的成果取代旧的发明创造,为什么不是好事呢?中国古代发明了火药,现在有比火药更加进步的导弹技术,不是好事吗?中国古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现在被西方人新发明的电子印刷技术取代,不也是进步吗?其实汉语拼音已经不是梦想,已经有 50 年的历史。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电脑中书写汉语的时候能够离开汉语拼音呢?我们在用西方的拼音理论和电子技术来处理汉语及其汉字的时候,既引进了进步的内容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内容。任何事务都应该在进步和共性中坚持传统和特色,但是这不应该成为保守倒退的借口。

4. 刘静:汉语 拼音 在 最初 选择 字母 形式 的 时候 有 哪些 方面 的 考虑 呢?为什么 最终 选择 了 拉丁 字母?

伍铁平:根据我知道的,选择拉丁字母是考虑到它的流通性最强。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都用拉丁字母来写。这样便于世界人们接受。It's the most popular writing system.

彭泽润:现在全世界的主要语言即使没有采用拉丁字母做文字,也几乎都设计了跟法定文字配套使用的拉丁字母拼写方案。因此,采用拉丁字母是周有光等学者的远见,也是党和政府积极采纳学术成果的英明表现。

5. 刘静:有人 认为 汉语 拼音 比不上 有 中国 特色 的 注音 字母,主张 废除 《汉语 拼音 方案》,改用 注音 字母。两 位 教授 认为 呢?

彭泽润:《汉语拼音方案》本来是在注音字母之后对它进行改进的拼音方案,是一种进步。所谓中国特色是说注音字母的形状来自汉字的部件,虽然它的原理已经是拼音文字的。台湾都不能坚持使用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倒退到注音字母呢?那样不是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吗?应该坚持的是优秀特色。注音字母不方便国际流通,这个特色就可以放弃。另外,注音字母没有彻底音素化,就是没有没有把诗歌压韵的韵脚中的韵腹和韵尾分别用不同字母表示,浪费字母。为了反对汉语拼音,曾经担任《汉字文化》主编的已故的袁晓园先生还违背语言学常识,在她主编的《汉字文化》上发表文章,鼓吹用国际音标代替汉语拼音。

伍铁平:袁晓园先生的这种主张,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第5 期发表文章《必须维护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评 <汉字文化> 有关国家语文政策等方面的言论》,进行了批评。

6. 刘静:有人 反对 用 拼音 给 汉字 注音,主张 “直音”,也 就是 用 最 常用 的 400 个 字 表示 基本音节,再 用 符号 在 字 的 4 个 角 上 表示 4 个 声调。两位 教授 是 怎样 看待 这种 说法 的?

彭泽润:这样做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但是,这样做在注音的历史上更加倒退了。汉语在注音历史上经历过这样逐渐的演变阶段:古老时期的整体音节的“单拼”——反切时代的声母加韵母和声调的“双拼”——注音字母时代的声母加韵头加韵脚的“三拼”——汉语拼音时代的声母加韵头加韵腹加韵尾的“四拼”。对这种漫长的进步过程我们应该感到欣慰,珍惜最后的进步结果。“直音”就是“单拼”时代的特点,当然是直观的注音方法,但是也是汉语最原始的注音方法。虽然采用声调符号可以减少一些用来注音的汉字,但是 400 个字也是很多了,何况有些音节用的字本来就少,又不常用。400 个字跟 26 个拉丁字母比较,哪个简单呢?

伍铁平:这种主张跟袁晓园主张用国际音标代替汉语拼音的目的一样,就是要取消汉语拼音,违背国家关于汉语拼音的法律精神。

7. 刘静:有些 反对 汉语 拼音 的 人 提出,汉字 能够 区分 同音字,汉语 拼音 却 不能 区分 同音字。对 这个,两 位 教授 是 怎么 看 的 呢?

伍铁平:这个不是理由,因为世界上任何文字中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同音词,都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区分这些同音词。

彭泽润:很多人把同音词叫做同音字。这是要注意的。其实讨论这个问题,还要区分同音字、同音词和同音语素等概念。一个字写的单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是词,但是更多的是不成词的语素。汉语存在大量的同音语素,但是这不影响交际。汉语的同音词跟其他语言一样并不多,因此不影响交际。只要用汉语口语能够把一般的词区分清楚,交际就没有困难。用拼音写这样的口语,同样不会额外产生什么同音词。因此,按照周有光先生说的,有这些担心的人是得了“同音词恐惧症”。这种恐惧症就是错误地把同音语素当做同音词,从而夸大了汉语同音词的现状,自己把自己吓唬了。

至于有的人把英语等语言的同音词叫做同音字,那是不准确的表达。英语采用音素文字,一个字(字母)基本上对应一个音素(音位)。因此英语的同音词或者同音语素往往是用多于一个字(字母)的字组写的,例如 write(写)=ringht(右边的)=ringht(正确的)=wite(宗教等的仪式),都读成 [rait]。这里有的同音词没有从文字区分,有的的同音词由于历史原因,实现了文字上的区分。即使文字书写一样,这些同音词也可以通过语境区分。这样的同音词各种语言都有,而且都不会有很多。

因此,从普通语言学角度来说,我们应该避免使用“同音字”这个术语,应该尽量从“同音词”的层面来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词”才是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中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

8. 刘静:《汉语 拼音 方案》 已经 实施 50 年 了,在 两 位 教授 看来 还 有 什么 地方 需要 完善 吗?在它 的 使用 方面 两 位 教授 有 什么 好 的 建议 吗?

伍铁平:在它的使用方面,就是要像彭泽润教授那样,很好地落实《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积极地采用词式书写,推进汉语拼音不断地发展。这样做,当然会在印刷方面带来很多麻烦,一般人可能也大习惯。但是,它对人们树立正确的词的观念,对不区分词有可能造成歧义的现象,例如“先进性观念”,特别是对外族人学习汉语,对人们在电脑上输入汉语,对汉语信息处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

彭泽润:要完善的地方还有。例如采用字母标记声调的处理,特殊字母的通用化处理,个别高频使用,特别是语境相似的同音词的处理。南开大学马庆株教授有比较成熟的改进方案,吸收国语罗马字用声母和韵母标记的字母变化表示不同声调,解决声调符号使用不方便的问题。另外,《汉语拼音方案》中有些规定已经过时或者没有实际意义,在今后修改方案的时候可以删除,例如用注音字母给拼音字母注音已经过时,应该采用国际音标;zhchsh 的缩写字母,超越拉丁字母范围,完全没有实际作用,应该删除。字母名称声音不符合普通话音节结构规律的也应该修改。正词法中一些缺乏规律性和违背规律的规定也应该修改。建议系统完善以后,在 2058 年汉语拼音 100 岁的时候,或者更加早的年份,国家把先后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合并起来,颁布一个修订以后的完整的《汉语拼音和拼写方案》。

9. 刘静:《汉语 拼音 正词法 基本 规则》颁布 以后,有人 提出 这样 一个 观点:汉语 拼音 +正词法 = 拼音 文字。两 位 教授 怎样 看待 这个 问题 呢?

伍铁平:《汉语拼音方案》以及相关的法律,没有说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有些人这么说是误会,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彭泽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语和给汉字注音的工具。虽然“拼写汉语”的工具具有一定的文字性质,可以用于汉字不方便和不能使用的领域,代替汉字书写汉语,但是它毕竟还不是中国的通用文字。这样说的人,有的是急于推动汉语拼音文字,有的是想激怒那些反对汉语拼音的人。但是,我们要让汉语拼音有效拼写汉语,必须把 1958 年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和 1988 年颁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配合起来使用。虽然颁布的时间相隔 30 年,但是它们是一个方案互相补充的两个部份。《汉语拼音方案》解决音节这个基本的拼写问题,并且为词的拼写做了音节隔离方式等方面的准备,只能达到“给汉字注音”的目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进一步解决了词和句子的拼写问题,完整地解决了“拼写汉语”的问题。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正词法就是按照词的单位书写语言的词式书写方法。

词式书写是跟字式书写(例如现在通用的用不间隔的汉字书写的汉语)、音节式书写(例如用音素文字书写的苗语)相对的进步的书写方式。这是世界文字普遍采用的方法。英语、德语、俄语等语言一个词一个词书写,词之间加空格,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也是进步的结果。伍铁平教授曾经给我看过他保存的俄语文献上的古代俄语手稿,就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连续书写,也没有空格来间隔词。现代俄语就不是这样书写了,词和词之间都有空格了。

遗憾的是,我国小学《语文》课本到现在还很少采用《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虽然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普遍采用了。高兴的是我们终于可以在 2007 年看到了最新出版的由已故的王均教授主编的《语文》教材的拼音部份开始采用正词法了。

当然,我们应该高兴的是,中国不少地方进行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语文教学实验,都非常成功。汉字难掌握,通过单纯的汉字掌握汉语书面语,严重影响学生书面语紧跟口语发展的速度,延误学生智力开发。在实验中可以看到,拼音临时代替汉字,拼音进一步帮助汉字,普遍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提前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了普通话水平,提前开发了儿童的智力。可惜这种实验没有得到局外人的理解和重视,因此没有得到全面推广。

10. 词式书写 问题 彭 教授 近年来 做 了 系统 研究。但是 关于 汉语 还 存在 着 “字 本位” 和 “词 本位” 两种 截然 不同 的 观点。如果 汉语 连 有没有 词 都是 一个 问题,又 怎么 推广 词式 书写 和 正词法 呢?

伍铁平:“字本位”不承认汉语的基本单位是词,这是不符合事实的。这个观点主要体现在已故的徐通锵先生的论著中。最近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个别学者,例如吕必松先生也在附和这种观点。他在非学术人员创办的《汉字文化》 2007 年第5 期第21 页说“徐通锵先生的方向就代表着中国语言学的方向”。有些研究古代汉语的专家跟我说,我们费那么大的力气,好不容易把我国传统语言学中字和词不区分的错误纠正过来,可是“字本位”的说法又把我们的努力消磨了。提倡这种理论的人说“字”的概念是汉语使用者的直觉。直觉怎么能够跟科学等同起来呢?何况有文化的人,懂外语的人跟普通人的直觉相差很大呢!徐通锵教授为了倡导他的“字本位”,费尽了心机。但是,好比划船,方向不对,越费力气,离开正确的目标越远。确定研究课题不能从主观意愿出发,到处生拉硬拽地拼凑所谓证据,而应该从客观事实出发。

彭泽润:“字本位”做为一种研究角度是可以的,但是用它来否认汉语的基本单位是词,甚至用这种理论做为普通语言学理论,就不科学了。直觉有很多是违背科学的,例如我们的视觉直觉告诉我们:太阳围绕地球转动。中国汉族人因为古代书面语基本上用一个字写一个音节表达的一个词,所以容易用“字”统称词、语素、音节等概念。例如成语“字正腔圆”体现的戏剧领域的说法,“吐字归音”体现的播音学领域的说法,都用视觉上的“字”来代替听觉上的“音节”。汉语长期采用字式书写,也淡化了人们的词意识。我在《当代语言学》 2006 年第2 期发表的长篇论文《论“词调模式化”》,用汉语及其方言的大量事实,从一个侧面证明,即使书写中没有把词区分开来,汉语的词在口语中还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这个问题,我在由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年即将出版的我的《词和词式书写研究》这本书中有系统的阐述,特别是提出了区分词的原则系统:根本原则是语法原则,辅助原则是频率原则、长度原则等。

伍铁平教授在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学苑出版社 2005 年出版的《励耘学刊》第2 辑上发表长篇论文,有理有据地批评了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观点。希望你们好好研读。

 



上一页 [1] [2] [3]    
【内容导航】
第1页:目录
第2页:语言学 研究生 招生
第3页:汉语 拼音 推广 和 教育 50 年 问答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语言理论通讯第21期(附1-20期索引)

下一篇:语言理论通讯第23期
相关文章       语言理论通讯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