㈣、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1、老汉字一字多用问题
这也是老汉字的特点,它大体来源于俗语。有两种情况。
①由假借而来,如东西、大夫、先生……纯属借音,并无实意。这是老汉字成字原则(六书)之一,是用字方法,有一定好处,新汉字必要时也应应用。以解决用字之难。特别是方言口语中,如“待遇”、“罗嗦”……只能用假借办法。
②由引申、比喻、衍生……而来。应视其情况分别对待。如关,原意是关口、城关、名词。后衍化为相关、关于,与原意相差太远,这类字应予分离。即关,関。
也有些字,如“上”原意是上、下的上,是形容词,如“上等”但汉语把它引申到“上山”(动词),山是高的,走到上边去,故曰“上山”,往下走绝不说“上山”(是下山)。可见不离原意。但已具有走意,从而引申到“上街”。“上路”,“上梁”,把房梁安置到上边去(送到上边),但具有装置意,再引申到把鞋帮装置到鞋底上“上鞋”。这样一来,“上”已不一定往上,逐步衍化为动作了。因此“上工”、“上课”、“上项目”。“上卿”、“上将”是名词,虽据有形容词性质但不是上边的卿、将。“上上”,前一个“上”是副词。这类字(词),作用虽有不同,但却是由引申而来,大体不离原意,是汉语的运用,属语法范畴,不必改动,另外也有些老汉字已把它们用为假借字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发生混淆,我们也应把它作为假借处理,即只书其音不加意符,比较方便适用。但这类字不多。如上、下、出、来、去、到……等。
此外老汉字有长(chang)、长(zhang)、恶(e)、恶(wo)等字,这类字原非同音,也非同意,自当分离。因此新汉字要比老汉字多些,当然也有些字应合并,所以总的看,不会多太多。
2、词性问题
分标词性可能有人反对,汉字词性是不稳定的,
词性是语言固有的,是意义的一方面。外语多是分词性的,标词性它存在,不标词性也存在。老汉字不是没有表示的,如提手、走之、它是动词,人们是清楚的,只不过未特殊形象化而已,使它形象化,对阅读有利,对加深字义也有利。至于变幻改用是文法的问题,与文字无关,应由文法去解决,既有变化就能有规律,不形象化,表现不明显,形象化后能突出它的规律,不会产生坏影响,从这点说对语言的健康发展也许有好处。
3、同音字区分问题
老汉字是以意为主的,它起源于象形、指事、会意。从古以来把意符(部首、偏旁)固定下来,如亻、氵、艹等,这些偏旁、部首,已成为不可动摇的定符,因此在字的意义不清时,它是改动音符来做区别的,如芝、芰、芷。而薇、蔚、萎它们意义不同,词性也不同,但也宁用同一部首而用音符作区别。从而造成音符泛滥。为了更正这个缺点。我们把音定下来,音符绝对不动,在遇到不易区分的同音字时,用不同意符来加以解决。本方案尽量利用了原意符,也略有增加,再分词性,区分范围就扩大了,但一定有同音字,如李、梨、栗都是木本植物,不易区分,我们的办法用复意符,以避免音符混乱,无法读准确,意符却是可以理解的。如见、监、检、鉴;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