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从欧盟译费激增说起
言 天
据近日报载:随着欧盟成员国
规模不断扩大,欧盟机构由此产生的翻译费用也在急剧攀升。每种新增语言都需要再分别增加80名口译人员和90名笔译人员。因此2005年,欧盟将翻译预算比2004年费用猛增60%,达到10.45亿欧元之巨,成为各成员国一笔不小的负担。不仅如此,繁复的翻译工作还会影响到议事的进程。
在1957年欧共体建立之初,首脑会议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就涉及语言问题。为了强调各成员国一律平等,采取不限制工作语言的数量以显示这个大家庭有别于其他国际组织。从此,成员国的官方语言就成为欧共体的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当时,法、德、意、荷、比、卢6个创始国用的是4种官方语言(比利时为法语,卢森堡不要求使用卢森堡语)。后来发展为欧盟
15
国,共采用 11
种官方语言,分别为法语、德语、英语、丹麦语、西班牙语、芬兰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荷兰语、葡萄牙语和瑞典语。
这是因为有几个国家,所使用的语言与其它国家相同。2004年5月东扩以后,新增了爱沙尼亚语、匈牙利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马耳他语、波兰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尼亚语和捷克语9种语言,使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增至20种。
由于一名译员,即使精通多种语言,在进行同声翻译时也只能进行二种语言的双向对译,根据初等数学的排列组合可知在11种语言时需要的译员数为N
= n *(n-1)/ 2 = 55(名)而增至n=20种语言时需要的译员数量猛增到N
=
190(名)。如果所有译员都懂某种中介语,通过中介语转译,那么译员数可大大下降,成为N
= n
。然而经过二次翻译操作,由于翻译过程加长,失去了实时性就不成其为同声翻译。更严重的是转译后翻译的准确性大大降低,因为一旦第一位译到中介语的译员出现失误或错误,其他根据中介语转译的译文都不可避免地跟着犯错,造成大范围的共同失误。因此实际上多数情况下采用中介语是行不通的。
能不能采用某种强势语言--如有些人鼓吹采用英语--作为国际共通语呢?对于欧洲人来说,英语确实是欧盟内部使用最多的语言(36%),(其次是法语
(26%)、德语
(19%)、意大利语
(13.6%)
以及西班牙语
(13%) ),而且多数外交官员和政要们也确实会讲英语。但由于语言的背后隐藏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心理、习俗等问题,同时也事关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人文关怀与保护文化多样性等敏感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使用任何一种民族语作为国际会议和国际交流中的通用语言,都是行不通的。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想起了具有117年历史的世界语(Esperanto)作为欧盟的官方语言。因为它是一种人工语因而它是中立的,它不损害任何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利益;
它是辅助性的,它不企图取代任何一种民族语。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显然不大,因为现在欧盟官员中掌握世界语的人可能不到5%,要想让政务繁忙的各国政要们学会用世界语在会议上发言很不现实,除非世界语是一种只须短时间(例如化费几周业余时间)就能掌握的语言。
我国有许多大学开设了世界语课程,还有许多人业余学过世界语,2004年在我国首都北京还召开过笫89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但是学过世界语的人中有多少比例掌握了世界语的读、听、说、写呢?据说中国学习世界语的人曾经多达40万,但目前掌握和使用的人数仅有一万多。参加此次大会的巴基斯坦世界语协会主席阿尔塔夫说:“我们的代表其实听不懂会场的世界语,只能进行简单会话,这让我感到十分惭愧。”。由这二件实事可见,掌握世界语并非易事。
当然,仅让欧盟的译员们学会世界语是可以做得到的,但由于政要和听众不懂世界语,世界语只能作为一种中介语,还须将世界语转译为各民族语。然而,上面已提及采用中介语并非切实可行。
由此看来,发展一种极易为人们接受的新一代人工国际共通语尚任重而道远,有待关心此项事业的人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