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是语音理据的根本成因
盛 谏 盛 开
修辞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修辞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修辞,认为修辞活动(隐喻、拟人、拟声、通感、借代、委婉、仿拟、夸张、转类、对偶等)主要依赖于人类的联想能力(见李国南,辞格与词汇,p.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实际上,联想是人类基本思维能力,因此不仅是语言中的修辞,就是语言的产生也离不开人的联想思维。
心理学是这样说明人的联想思维能力的:
1.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有关的”另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
2.联想可分三种: 1)邻接联想(association by
contiguity),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或关系上邻近的另一事物。2)相似联想(association
by
similarity),由一事物想到在形状、声音、性质等各方面有相似性的另一事物。3)对比联想(association
by contrast),由一事物想到与之对立的另一事物。
3.由于一件事物总是和许多事物联系着,因而
符合以上三种条件的联想内容是很多的。究竟引起什么联想,一方面取决于联系的强度,譬如较易联想到记忆中那些近期的、印象深刻的事;另一方面取决于联想者的需要与兴趣,环境等定向因素,
亦即思考的角度或称联想角度。
我似可以举些例子来说明联想思维的第3特点:下图左方的图形像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就必然要运用联想思维。不同年令,不同的职业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回答“像雨滴”的最多,因为大家都多次看到过雨滴的形状,印象深刻。其次可能回答“像宝塔”,上小下大,一般都见过。如果再问:还像什么?回答“像不倒翁”的多半是小孩,因为小孩对玩具感兴趣。回答“像圆锥体”的多半是中学数学老师或学过几何学的学生。如果把这个图形倒过来看,又可是另外的一些联想。小孩会说像蛋筒冰琪淋,大人会说像一束鲜花,考古学家会说像石器时代的石斧,等等。(由此可见,不同时代的人,联想的内容肯定不同,因此以现代成人或儿童为试验者来验证原始人类产生语言的心理实验是无意义的,利用计算机建模仿真可能有较好的结果。)
从心理学对联想的上述三点说明,我们可得出以下推论:
1.联想可以级联进行,从而形成联想路径。因为按心理学对联想的说明“…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就可能级联地想开去。我们将开始联想的那件事物称为联想起点,联想到的事物称联想内容或联想项,用箭头表示某一联想方向,如上图右上方所示。例如看到“红色”,会想起“火焰”,再继而联想到“火热”,最后想到喜庆,当然也可反过来由“喜庆”逐级联想到“红色”。这就是“红色”象征“喜庆”的来由。此外,还可有其他许多联想路径,例如:从“红色”联想到“鲜血”,再联想到“流血牺牲”,最后联想到“革命”,或者反过来由“革命”逐级想到“红色”,于是“红色”象征“革命”。不同的联想路线得出不同的联想项,其中还可能出现相悖的联想项。
2.联想可双向进行,由甲可以联想到乙,由乙也可联想到甲。人一旦有了感知实际上就已在大脑中留下记忆,它与大脑中的其他记忆没有本质的区别,例如“红”是一种感知,由它可以联想到“火”,反过来,“火”也可以联想到“红”。相似、邻接、对比三种联想都属于两桩记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无特定的方向。
3.心理学用实验证明,联想能帮助记忆,这对词的产生及传播扩散有重要作用。例如改革开放之初,
一种称为工具车的中型汽车进口不少, 进来后多半用来载客,
工具车这个名称显然不合适。于是有人由车的形状联想到面包,
产生了面包车这个名称。这一名称十分形象、 易记, 符合国人偏向形象思维的习惯,
于是很快就传开了,由少数人所使用的名称转变成大家共同使用的名称。
(由此可见,名称的“约定俗成”无论在命名之初还是在俗成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联想,既然遵循联想规律,就不是一个任意的过程。)
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联想方向不同,联想内容也可能不同,但由于同样符合联想规律,因此会互相影响和传播。例如汉民族原本“红色”只用来象征“喜庆”,到了晚清,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外来的“红色”象征“革命”,很快为国人所接受。
下面以联想思维规律对原始词(源词)的音义关系展开讨论。
什么是说话发音时的“感知”呢?发音时人有两方面的感知:一方面感知自己的发音动作特点,例如开口的大小(大;小;闭)、开口的形状(圆唇;展唇)、发音部位(舌尖对上齿龈;舌前对上齿龈与硬腭;舌后对软腭等,见发音器官及发音机理)、分解动作(如舌尖上举;舌尖抵上齿龈;舌尖向后卷;舌后上抬等)、露出并齐的上下齿、鼓起脸颊等等,我们将它称为联想的“动作性起点”;另一方面的感知是自己所发语音的特点,如清晰、模糊、短促、持续、响亮、轻幽等,这些感知同样会引起联想,我们将它称为联想的“语音性起点”。
原始词产生于人类语言的初创时期,虽然当时的声音不可能留下来,但是语言一代一代传下来,具有连续性。
虽然音与义皆有发展变化,但不可能丝毫不留下语言初创时期的痕迹。就词意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原始词的基础上分化出许多近义通义的新词,原始词的义必然包含在这些近义通义的词簇的概括义中,如上图右下方所示。
再就词音来说,有的是声母变了,有的是韵母变了,有的是声母、韵母都变了。声韵母都变掉的词就不留在音近义通的词簇中。这样音近义通词簇就包含在同声母的音近义通词簇(以下简称近声义通词簇,训诂学称为双声)和同韵母的音近义通词簇(以下简称近韵义通词簇,训诂学称为叠韵)中。因此总有一些原始词的音如今还保留在这两种词簇中。汉字里双声、叠韵的字很多是义通的,其成因无论是音义的回授,或语音的地方变体也包含在以上两词簇中。(声韵皆未变者,两词簇中同时包含)
于是我们试验将联想的“动作性起点”、“语音性起点”(即两种发音感知)与
联想项(即汉语中的声近义通词簇和韵近义通词簇的概括义)按三种联想方式 (邻接联想
、相似联想、对比联想)进行联想匹配,并与英语,拉丁语词汇进行对照(见本网站英文栏内我们写的补充材料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现择其中具代表性的内容摘录于此:
先考察动作性起点引起的联想。
我国古代音韵学(至晚始于宋朝)把汉字的一切读音(即音节)分成“合口”、“开口”两种“呼法”。包含圆唇韵母的音节为合口呼,用西方术语说就是圆唇音节;不含圆唇韵母的音节为开口呼,也就是展唇音节。汉语韵母实质上是复合元音,其中所含元音对音节发音时开口的大小和圆与非圆起决定作用。圆唇元音u使音节发音时的开口小而圆,o使音节发音时的开口大;展唇元音i使音节发音时开口小而展,a使音节发音时开口大而展。它们引发的联想有:
1)“圆唇开口小”
元音u发音时开口小接近封闭,舌后缩使口腔前部形成大空间,对应的联想为“包围,密闭,遮盖,收藏”[如:墓,窟,幕,捂,裹]。
2)“圆唇开口大”
元音o发音时开口大,舌后缩,口腔前部形成大空间,对应的联想有三:“浑圆”[如口,洞,孔,果,裹,饽饽,馍,磨,周];“体积大”[如:充,厚,扩,阔,容(容纳,宽容),宏,鸿,隆,硕,胴,肿,冢];“数量多分量重”[如众,多,博,重]。
3)“展唇开口小”
开口小而展,且舌前上抬,口腔内空隙甚小,对应的联想项为“细,小,狭,近”
[如:细,希(少,希罕),狭,眯,屑,小,滴,扁,瘪,闭,近,密,倚,依(1.挨近)]。
4)“展唇开口大”
对应的联想为“大,长,宽”,[如:大,发,豪,敞,庞,胖,茂,展,张,长(长度大或增大),胀,宽,满]。
声母动作性起点引发的联想可分三类,即:发音动作形象引发的联想(属相似联想);发音动作所涉及器官的部位引发的联想(属邻接联想);发音动作所涉器官的功能引发的联想(属邻接联想)。下面从我们众多的联想匹配结果(见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选出一些作为例子说明之:
1.发音动作形象引发的联想
例1.“声母圆唇化(Labialization)”发音动作形象引发的联想
声母圆唇化在我国古代归入“合口呼”,现代语言学称之为声母圆唇化,指的是由于“先协同发音”(anticipatory
coarticulation)使非圆唇的辅音因后随的圆唇元音而带有圆唇的动作(David
Crystal,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p.158,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圆唇化的发音动作在形象上有三方面特点,即“唇形圆”、“唇外凸”、“唇缩聚”,它们成为联想的三个方向,于是有三项联想项分别与之对应:
1)“唇形圆”的联想为“圆,弯,围,转”[如:团(圆球形物),抟(揉成球形),滚,辊,郭(围城的墙),环,回,还(回归),环,圜,寰,缳,框,眶,廓(轮廓),轮,螺,弯,丸,碗,围,涡,旋,券(xuan建筑弧形部),穴,卷,曲,屈,圈,拳,蜷,鬈,圆,拥(围),周(环绕),轴,珠,转];
2)“唇外凸”的联想为“噘嘴外凸”[如:凸,突(1.超出),啜(啜茗,啜粥),撅,噘,努(突出,如努嘴)];
3)“唇缩聚”的联想为“聚拢”[如:撮(聚拢,如撮口),簇(丛聚,聚成一团),蹙(收缩,如蹙眉头),吹(撮拢嘴唇用力出气,如吹口哨),堆(聚集在一块),会(聚拢),汇(相聚),聚,拢(收束),搂(聚集),群(聚集一起的),麇(麇集),缩,嗍(吮吸),吮(聚拢嘴唇吸),嘬(聚缩嘴唇而吸取)]。
例2.“舌后卷”发音动作形象引发的联想
发卷舌音时,舌向后卷的发音动作在形象上有二方面特点,即“舌弯卷”、“舌尖向后指”。与之对应,引发四方面联想:
1)“舌弯卷”的第一项联想为“圆,弯,围,转”[如:煣(用火使木材弯曲),绕(1.走弯曲迂回的路2.缠,围着转),日(圆盘状),輮(轮的外周)];
2)“舌弯卷”的第二项联想(圆转的后继联想)为“循环,重复”[如:揉(回旋地抚摩)];
3)“舌弯卷”的第三项联想(弯曲的后继联想)为“柔软”[如:柔,软,壤(松软之土),荏(软弱),韧(柔软又结实),绒(细软的毛),融(固体受热变软),鞣(使皮柔软),弱];
4)“舌尖向后指”的联想为“向后,相反”[如:入(舌向后指的方向为入口方向),而(表示语意转折)]
提请注意:前二项联想与“声母圆唇化”的“唇形圆”的联想一致。
例3.“双唇”发音动作形象引发的联想:
发双唇音时,双唇的发音动作在形象上有三方面特点,即“两唇并置”、“双唇密闭”、“鼓腮”;唇齿音在发音时双唇接近闭合,也有“两唇并置”、“双唇密闭”的形象。与之对应的联想有:
1)“两唇并置”引发的联想为“成双,并列”[如:北(本义为二事物相背),比(并列,靠近),并(并列),半(一分为二),皕,配(两性结合),朋(并,比),媲(并,比),匹(配),骈(两物并列成双的),姘,騑(中间马两侧的两匹马),符(古时分成两半的调兵凭证)];
2)“双唇密闭”引发的联想为:一“关闭、遮蔽”[如:包,庇,蔽,埋,瞒,昧(隐瞒),门,闷,焖,蒙,眯,幂(覆盖巾),丏(遮蔽),幔,谩(欺骗,蒙蔽),盲,瞑(闭眼),没(隐在水中),幕,墓,蔽,闭,秘(bi便秘,意便闭),秘(mi不公开),密(不公开如密谋,保密),篷,棚,披(覆盖),屏,帡,幈,罔(蒙蔽),帏,帷,幄,捂,坟,封(封闭,封皮),袱(包布),伏(隐藏),覆];二“密切,接近”[如:并(合在一起),巴(粘结,贴近),傍,密(空隙小),佩(带),附(依附,靠近),缚,扶,伏(趴),孵(禽伏卵上),敷(搽上),抚,旁,傍];
3)“闭唇鼓气”引发的联想为“泡状,鼓起,矮胖”[如:胖,苞,胞,雹,庞,膀(浮肿;膀胱),膨,泡,脬(尿脬),疱,便(大腹便便)]。注意:双唇音m无“泡状,鼓起,矮胖”联想词例,这与m发音时无鼓气动(鼻通道开放)对应,反映出联想的合理性。
例4.“舌后(舌根)音”发音动作形象引发的联想:
发舌后音时,发音动作在形象上有三方面特点,成为三个联想起点,其联想分别为:
1)“口大开”引发的联想:舌后音是唯一一组在发音时保持口大开,且舌前低平,口腔前部显空阔宽大的声母,联想于动作为“开,扩”,于形容则为“空的,宽阔的”,于名称则为“孔穴”及“容器”,如“张开”[如:开,扩];“空的,宽阔的”
[如:空,宽(阔大),旷(空阔),广,光(一点不剩),阔,廓(2.空阔),宏];“孔穴”[如:口(1.嘴,2.容器通外处),孔,窟(洞穴),龛,坑,眍(眼向內深陷),框];“容器”[如:罐,缸,库,筐,壳,函(1.匣,2.封套),盒,壶];
2)“显露上腭”引发的联想:舌后音也是唯一一组在发音时显露拱形上腭的声母且舌后上抬指着拱形上腭,其联想有二,一为“拱形”[如:弓(凸弧形射具),躬(弯身),拱(上凸弧形),钩(弯形挂具),勾(1.用笔画弯形符号),锅(穹形烹具),窠(巢状如锅),盔(锅形护头帽),弧,虹],二为“高处”[高,岗(如山岗),冈(山脊)]。
注意:舌前音“触指上腭”引发的联想也为“拱形”(见例5之4)),联想起点相似,联想项相同。而“高处”的联想也与舌前音(见例5的4)二)及舌尖音(见例6的1)一)相同。
3)“舌后上抬”引发的联想:舌后音在发音时,舌后上抬似一道能开能关的活门,它将声道分隔成口腔与咽喉两部分,口腔与咽喉两部分在舌后上抬处相沟通,相连结。引起下列四项联想:一,舌后上抬与软腭接触,联想到“结合”“关闭”[如:靠(倚着,挨近),媾(结合),遘(相遇),关(1.闭合),阂,阖(关闭)];二,“分隔”[如:隔,膈,格(分隔用物),割(分割,从中部切断),关(2.关隘)];三,舌后上抬指示口腔与咽喉两部分在此处相沟通,相连结,联想为“沟通”[如:关(3.关连),勾(2.勾结,勾通),沟,干(关连,如相干)];四,舌后上抬似一道能开能关的活门,有控制作用,其联想为“节制,变化”[如:控(节制,驾驭),改(改变),更(改换),管(节制),化,幻,换]。“关”字是这一发音动作最形象的联想,它有1.2.3.个词义,其中以舌后所处位置和活门作用象征要道上的关隘(词义2.),引申为“关头”,“难关”、“关键”;“关”能开放也能关闭(词义1.),关内关外由“关”而相连(词义3.关连),引申为“关系”、“相关”、“关于”。
例5.“舌前音”发音动作形象引发的联想:
发舌前音时,发音动作“舌前“贴近”上腭”在形象上有四方面特点,其联想分别为:
1)舌前的形状变得与上腭的形状相似和一致,与之对应的联想项有:一“贴近”[如:倚,依(1.靠,挨近),严(紧密无空隙),近,就(靠近),紧(密切靠拢,无间隙),挤,亲,切(1.密合,贴近)];二“相似与一致”[如:型(样式,模子),象(形状,样子),像,肖,依(2.按照,顺从),谐,协,徇(曲从),契(相合),洽(谐和),齐(一致)
]。
2)舌前音是唯一一组发音时气流从(舌前与上腭两者之间的)长夹隙中流过的声母。这一动作形象与“主体夹于两物之间”有相似之处,产生相似联想,舌前与上腭比喻为上下或两侧的夹持物,气流比喻为中间的被夹持物。对应的联想项为“夹着”[如:压(上下物体挤压中间物体),轧(ya),垭(两山夹着的狭窄地方),央,咬(上下牙夹住物体),牙(上、下两排用来咬东西),掖(把东西乓在夹缝里),腋(臂与身之间处),溪(两山夹着的小河沟),峡(两山夹着的水道),衔(用双颌夹着),楔(插入两物间的木片),挟(xie),擤(两指夹挤鼻涕),夹(1.从两旁钳住,2.两层的衣物),荚,颊(脸的两侧),岬(两山之间),间(1.两事物中的空间,隔开),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捡(用夹或手夹取),搛(用筷夹菜),睑(上下眼皮,其中夹眼球),介(在两者之间),津(1.两岸之间的渡口),经(穿夹在织物纬线中的线),钳,嵌,骑(兼跨两边)]。
3)舌前与上腭之间夹缝细而长,这一形象特点引发的联想有:一“狭隙”[如:严(严密,缝隙非常小),狭,隙,罅,胁(腋下),衅(缝隙,用牲血涂缝隙)],二“细长”[如:延,遥,悠,远,永(长),久(时间长),细,纤(细小xian),弦,线,小,腺,绁(绳索),絮,蹊,巷,豇(一种细长形豆荚),径(小路),茎,纤(qian拉船的长绳),阡(小路)]。
4)舌前触指上腭,这一形象引发的联想为:一“拱形”[桥(拱形如上腭),鞒(马鞍拱起处),穹,丘],这与舌后音的联想起点“显露上腭”引发的联想一致。二“高处”[掀,兴,晋,举,乔(高),侨(原意为踩高跷的人),跷,翘,撬,起(向上),企(踮脚看)]。
例6.“舌尖音”发音动作形象引发的联想
不同发音阶段发音动作的不同形象形成不同的联想起点,引发的联想也不同,例如
1)舌尖触抵齿龈阶段的联想起点为“舌尖触抵上齿龈”,它有五方面联想:一“高处”[顶(1.最高最上部分),颠,巅,塔,坛(高台),梯,题,亭,凸,突(2.烟囱),隆(高),陆(高出水面的土地),上,山,耸,天,台,崇,翀(向上直飞),矗(1.高耸),卓,桌],上齿龈位于上腭,为口腔高处;二“触,抵”[如:达,逮(到,及),到,抵,踮(脚尖着地),顶(抵),搪,推,托,触,着(接触),遭(碰到,遇见),至(到)];三“结合”[如:搭,逮(2.捕捉),戴(2.加在头、手等上端),带(携,捎),缔,蒂(花或瓜果与茎相连处),拿,纳,粘(nian具粘合性),拈,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凝,贴,粘(zhan),抓,捉];四“停留”[如:定,订,盯,钝,呆,待,耽,等(等待),逗(逗留),停,住,驻];五“阻塞”[如:挡,填,堵,杜(阻塞),障,窒]。注意:声母n开通鼻腔,气流未受阻塞,与之对应,它只有与舌尖抵齿龈对应的联想“触,抵”、“结合”、“停留”,没有“阻塞”的联想,反映联想关系的合理性。
2)舌尖下降阶段有三方面联想:“分离”[离,裂,列,落(la丢下,遗漏),断,段,褪,蜕,脱(去掉)]这是舌尖下降时,舌尖与上齿龈或上腭分离动作的相似联想;“下降”[滴,倒,澄(使液中杂质下沉),跌,掉(落,减损),堕,沥(1.液体一滴滴落下),落,塌,坍,颓,退,褪,脱(落掉),坠];“向下传递”[递,弟,第(次序),帝(梁启超谓〈帝有上接下之义〉]
2.发音动作所涉及器官的部位引发的联想
例1.“舌尖音/舌前音”发音动作所涉及器官的部位引发的联想
舌尖音/舌前音的发音部位都为舌之前端,引发的联想有:“尖,端”[如:端,始,矢,首,梢,艄,太(极端),忒(太),头,尖,箭,极(端点),绝(极端的,穷尽),起(开始),扦(尖头细杆),枪(古尖头兵器)],此为舌尖部位的联想;“点滴,少量”[如:点(小点),丁(丁点),滴(少量液体),少,稍,沙,糁,尘],人们常用拇指按着食指尖示意“点滴,少量”,此联想与之相似。
例2.“舌前音/舌后音”发音动作所涉及器官的部位引发的联想
与“舌前”对应的联想项为“前部”[如:幺(一),一,先,序,绪(丝的头),前],与“舌后”对应的联想项为:“后部,根部”[后(与“前”/“先”相对),根(舌根),跟(脚的后部,引申为随在后面)]。
例3.“唇音”发音动作所涉及器官的部位引发的联想
唇音的发音器官“唇”位于脸表,其邻接联想为“与脸表有关”[如:表,面(表面,面孔),貌,膜,毛,皮,肤(1.皮肤2.浅薄)]。
3.发音动作所涉及器官的功能引发的联想
例1.
担负味觉功能的主要器官为舌,尝味时最为活跃的为舌尖,据研究是动物的自我保护功能(避免有毒和难吃的东西深入口中)。舌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敏感味觉:舌尖为甜味敏感区,舌前两侧为咸味、鲜味的敏感区,舌后为苦味敏感区。
汉语中与“舔尝与味道”有关的词[如:尝,食,舐,舔,甜,酸,涩,辣,茹(吃),嗍(吮吸),盐,咸,辛,鲜(1.味精味),苦]中,舌尖音最多,占10/15,与尝味时最为活跃的为舌尖相对应;而且,味觉词的声母发音部位与味觉敏感区十分一致:“甜”(舌尖音)与甜味敏感区(舌尖)对应;“咸与鲜”(舌前音)与咸味、鲜味的敏感区(舌前两侧)相对应;“苦”(舌后音)与苦味敏感区(舌后)对应。这充分说明了发音部位的味觉引起的联想使汉语词汇的音义出现了相关性。
例2.
人与许多哺乳类动物一样能吼叫,喉是吼的主要发音器官。人能说话,舌是说话的主要器官,其中舌尖最活跃,舌前其次,舌后更次。
表示吼的词其声母的发音部位皆为最近喉部的舌后[如:喊,号(呼喊),嚎,喝(大声喊叫),哼,呵(呼气;叹词),吼,呼(喊),唤],与喉是吼的主要发音器官相对应。表示说话的词以舌尖音为最多[如:唱,吵,称(说,叫做),叱,答,叨(叨唠),嘀(嘀咕),嘟(嘟囔),读,诏(告诉),念,呐,喃(小声叨唠),囔,闹(喧
哗),呶(喧哗),哝(小声说话),诺,唠(说话),詈(骂),聊(闲谈),述,说,诵,诉,谈,叹,丁宁或叮咛],舌前音其次[哑,言,谣,音,喑,咏,语,吁,讲,叫,哮,嚣,咻,诩,喧,叙],舌后音最少[告(说给别人),歌,话,呵(怒责)]。与说话时发音部位的活跃程度一致。
例3. 舌后音的发音部位最接近咽喉,因此邻接联想使舌后音与咽喉的咽咳等功能联系起来[如:
哽(哽咽),鲠,咯(ka用力使东西从食道或气管里出来),咳,吭(喉咙,嗓子),喉,喝(2.饮)]
例4.联想起点“露出并齐的上下齿,舌尖指上齿背或上齿龈”联想到“牙齿”[如:噬(咬),齿,吃,餐]。
齿和噬的同义词“牙”和“咬”则由舌前音的联想“夹着”而来,见例5之2)。
例5.
双唇的发音动作很容易联想到唇及唇的动作[如:哺,抿,吻(1.嘴唇,2.接吻),喂(食)]。
从以上动作性联想起点的匹配实例可以看到,发音动作的形象有几方面特点,就有几方面的联想起点,就有符合联想的几组词簇与之对应;发音动作涉及什么器官和部位,也就有相应的联想起点,也就有符合联想的相应词簇与之对应;音不相近而联想起点相近者有义通的词簇(即此联想起点有音不相近的若干同音词簇);音相近而联想起点相异者有义不相通的词簇(即有互不义通的若干音近义通词簇)。义通跟随联想起点相同而来,而非直接跟随音近而来,这充分表明音义相关的成因是人的联想思维。蒋善国先生谓:“每一种触觉附带着一种微细的情感;每一种运动感觉也附带着一种微细的情感。这两种情感都直接地表示出意义。”其实情感是不能直接表示意义的,现在我们更确切地说“通过发音动作的联想间接地表示出意义”。
下面再考察语音性起点引发的联想。语音性联想起点是人对语音的感知,它不如人对发音动作的感知那样直接和明确,因而它形成的音义相关性容易被人置疑。但是如果动作性起点因联想形成音义相关得到肯定,那么顺理成章,语音性起点因联想而形成音义相关也应得到肯定。
韵母是单元音和复合元音的通称,为简单起见,本文只考察单元音韵母。凡元音都是无摩擦持续带嗓共鸣音,因此在摩擦、持续性和带嗓这几方面各元音没有多少区别特征。各单元音在语音上有特点的是响度,亮度和声象位置三项。响度的区别较为明显。化同样的气力发音,i与a相比,i轻a响;u与o比,u轻o响。亮度又称音色,大家都能感觉京胡音色比二胡亮,如果把琴筒的开口用板盖住一部分使开口变小,音色就会发闷发暗。说明这种感觉与共鸣状态有关。感觉中元音a的音色最亮,i其次,o稍暗,u最暗。声象位置指听起来声音从嘴的前面还是后面发出的,例如i、a听起来比较靠前,o、u靠后。这些就是单元音的联想起点。限于篇幅,下面仅列举部分联想项为例(详细情况可参阅本网站英文栏内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
元音i:与联想起点“响度最弱”对应的联想项:“弱、轻、幼”[如:轻,幼,苗,芽,孕];“平静,隐秘,忧虑感”[如:静,幽,忧,寂,休,息(2.停止),歇,秘,隐,荫,蔽]。
与联想起点“音色稍亮,响度最弱”对应的联想项:“清澈纯洁,雪白或无色透明,多描述女性”[如:清,秀,洁,净,泠(清凉),晓(2.天刚亮),寅(破晓时分),阴,牝]。
元音a:与联想起点“响度最强”对应的联想项:“响,强,重”[如:强,健,壮,劳];“阳刚之气”[汉(男人),男,阳,刚]。
与联想起点“音色最亮,响度最强”对应的联想项:“明亮,火红,火热”[丹(红色),胭,阳,耀,照(1光线射物),烤,暖,旺,夏,响,笑,欢,闹,狂,褒,赞,扬]
元音o:与联想起点“响度强”对应的联想项:“强有力”[如汉字:轰,洪,哄,吼,闹,迫]。
元音u:与联想起点“音色最暗,响度弱”对应的联想项:一.“黑暗,阴沉,恐怖”[如:乌(黑),污,秽,诬,灰,怖,怵,憷,昏,晦,晚,浑,混,浊,糊(不明白),溷,暮,雾,瞽];二.“死亡、痛苦、腐毒”[如:苦,酷,误,亡,卒(死亡),无,枯,腐,毒,蛊,骷]。
元音e:与联想起点“音色的亮度,响度均为中等”对应的联想项:“适中,舒适,和谐”[彩,洁,甘,美,翠,蔚,悦,捷,凯,媚,爱(喜好),蔼(和气),泰(安定),甜,慰,鲜,谐(和)]。
限于篇幅声母的语音性联想也只能举部分联想为例(详细情况可参阅本网站英文栏内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
1)与联想起点“气流突然流出(爆发音)”对应的声母有:b、p、d、t、g、k、z、zh、c、ch、j、q,其联想项有:一.“突发”[如:暴,爆,崩,嘣,炮,砰,拍,啪,碰,泼(猛力倒水使散开),扑,突(忽然,冲破),炸,骤,撞,急(迫切匆促),亟,激,惊,捷(快速),切(紧急),咳];二.“吐出,掷出”[如:抛,排(排泄,排除),呸,喷,屁,泼,逃,吐,唾(从嘴吐出),丢,脱(去掉)]。
2)与联想起点“持续的细弱气流”对应的声母有:y、f、z、zh、c、ch、s、sh、j、q、x,其联想项有:一.“液体”[如:液,溢,洇,潆,涌,油,湲,渖(汁),湿,水,溲,尿(sui),汁,洫,血,涎,洗,渐(流入,浸),浆,酱(糊状食品),糨,津(口液,引申为滋润),浇(灌),涓,酒,泣(眼泪),渠,泉,芡(淀粉调成的浓汁)];二.“其他流体”[如:雰(雾气),忿(生气),风,雾,蜚(流言),吸,息(呼吸进出的气),熏,香,臭(气味),嘘(嘴慢慢吐气),气,汽];三.“细长物”[如:丝,纱,缫,绳,索(1.绳,铁链),蛇,瘦];四.“视线,光线”[如:视,伺(观察),覗(窥视),睃,瞻(往远或往上看),张(1.看,望),照(1.光线射物,2.摄影,3.看顾),显,现(显露),熙(光明),曦(阳光),旭(光明),晅(日光),炫,见,瞧];五.“持续,徐缓”[如:绍(连接,继续),顺,随,遂,续,继,史,守,寿,舒(缓慢),常(长久),存(保留),迟,弛,遐,徐]。
3)与联想起点“无擦通音持续气流洪音”对应的声母有:l、r,其联想项有:一.“阻力小,平滑,顺利”[如:滥(不加节制),利(便利,顺利,锋利),痢(大便过畅之疾),溜(滑行),流(1.流利,流畅),润,腊,琉璃];二.“流动,流体”[如:濑(流得很急的水),澜(大波浪),浪(波浪),涟,溜(急流),泷(急流的水),流(2.液体移动,流动的东西),泪,淋,漓,溶,熔,濡,乳,溽(湿),润];三.“持续,连续”[如:连(相接),潋(水波相连),链(环节连成索),列,邻,鳞,屡,峦(连着的山),缆,廊(长廊),老(时间长),理(玉石的条纹),历(经历),缕(线),纶(钓鱼用线)];四.“丰富,宽容”[如:涝,饶(1.富足,2.宽容),荣(茂盛),容(容纳,
宽容)],r,l是摩擦最小响音度最大的持续辅音。
4)与联想起点“鼻模糊音”对应的联想项:一.“模糊,混浊,迷惑”[如:霾,颟,盲,茫,昧(2.不明白),濛,曚,朦,懵,梦,迷,谜,弥,眠,冥,溟(溟濛),暝,酩(酩酊,醉得迷迷糊糊的),模(模糊,模棱),墨(黑),某,齉,喃,囔,哝,泞,脓,呢(表疑问)];二.“温暖,柔软”[如:霉,糜,绵,棉,懦(软弱),糯(粘软米种),泥,淖(烂泥),嫩(柔弱),暖,南];三.“缓慢,绵延”[曼,慢,漫,芒,缅,挪,袅(细长柔软,声音绵延),娜(柔软细长)]。
4)与联想起点“舌后模糊音”对应的联想项:“含糊不清,疑惑”[如:糊,恍,惚,惑,何(疑问词,如:
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为何?),胡(文言疑问助词),乎(文言疑问助词)],除鼻音外,舌后擦音h也是模糊音。
5)与联想起点“咝音(sibilance)糙度(stridency)大”对应的声母有z、zh、c、ch、s、sh,其联想项为:“摩擦受阻,不光滑”
[如:涩,啬,
滞,糙,粗(毛糙),刺(带毛刺),噪,阻]。不光滑物体强摩擦发咝音,使咝音与不光滑、强摩擦之间存在联想。
在明确了联想是音义相关的根本成因以后,我们就会觉得以往把音义相关现象说成“模仿”实在不确切。就象声词来看,其一,象声词是语音-----事物所发声音-----事物这三者之间级联联想的产物,而且往往还不是单一的联想。例如布谷鸟的叫声常闻之于播种季节的早晨,取名“布谷”不仅是该鸟类叫声的联想而且还包含着“催人播种”联想。其二,口技才是人对事物所发声音的模仿,同一事物在不同民族的口技表演中发的是一样的声音。而象声词与语音相关,不同的民族,由于语音不同,同一事物的象声词也就不同,这也说明象声词的成因是联想,不是模仿。其三,鹦鹉、鹩哥等鸟类都善于声音的模仿,无论人语、歌唱都能模仿得维妙维肖,但这种模仿不是语言,也产生不出语言。因为联想思维的层级远高于模仿。再就动作性联想起点形成的音义相关来看,把相似联想形成的词簇说成是对外部世界的模仿还有点说得过去,把邻接联想或对比联想形成的词簇说成是模仿就很难说得通了。
首次上载日期2005 05 14 修改后上载日期2005 06 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