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理據:語言起源遺留的痕跡 盛 諫 盛 開 提要 《單純詞理據新探》(盛諫,盛開2005)一文表明漢語單純詞中確有不少辭彙的詞義與語音之間存在著由聯想引起的相關性。在此基礎上,我們發現語詞的許多發音動作有示意作用,我們稱此現象為“口部動作示意”。用來示意的發音動作的多數是可見的,對方可以經由視覺接受示意。另一方面聽者根據語音可以知道對方的發音動作因此也可經由聽覺接受示意。我們推測正是口部動作示意的這種“視聽雙重性”導致人類語音的產生,語音理據是語言起源時期遺留下的痕跡。 關鍵字 語音理據;語音象徵;口部動作示意;語言起源 一 引言 《單純詞理據新探》(盛諫、盛開2005)一文,採用聯想匹配的方法表明漢語單純詞中確有不少辭彙的詞義與語音之間存在著由聯想引起的相關性。本文將對此作進一步探討。 二 口部動作示意 我們可將該文的聯想起點劃分為語音性起點和動作性起點兩類。 語音性起點對應於語音音色、音響、音延上的特點。韻母母音的語音性起點為聽覺上的發聲位置、響度、音色亮度。聲母輔音的語音性起點有爆發音、持續音、鼻音、摩擦音、無擦通音、模糊音、?音等。其匹配結果(見《單純詞理據新探》三1(15)~(20),三2(5)~(11))大體上符合語音象徵(Crystal,D.1997)又稱形義聯覺(大衛·克裏斯特爾2000)的各項例證。這些例證還見於其他文獻,如(朱文俊2000)(李國南2001)。 動作性起點對應於發音動作,下面討論動作性起點的聯想。 韻母母音的動作性起點有唇型(圓與非圓)及開口(大、中、小)。在音節中通過“先協同發音”(anticipatory coarticulation)(David Crystal 1997)影響聲母(輔音)發音動作的開口大小和雙唇的圓度,具有展現圓與非圓,大中小區別的示意作用。完成這些示意至少需要兩個不同開口大小的非圓唇母音i、a或e、a和一個圓唇母音u或o,這就在基本母音圖上構成最小的三角形。如果再增加一個非圓唇母音則可示意“大,中,小”,如果再增加一個圓唇母音則可示意“大圓,小圓”,構成較大的三角形,如圖1所示。 資料表明各種語言的母音系統,母音數量最少3個,一般為5至7個,最多達20個,在基本母音圖上呈三角形分佈(David Crystal 1997)。形成三角形的起因可能正是上面所說的示意需要。 聲母的動作性起點有:唇型(圓與非圓)、實際發音位置(雙唇、舌尖對上齒齦等)、分解動作(升舌尖、抬舌後、舌後卷等)。為了直觀,我們挑選一些動作性起點繪成圖形並與它的聯想項對照,如圖2。 從圖上可看到:1.動作性起點大都有明顯的具體形象,如圓唇聚攏並外凸,舌向後卷,雙唇並置密閉,面頰鼓起,舉舌尖,大開口,抬舌後等。2.相應地,由動作性起點聯想到的事物也具體明確,它們有以下幾種情況:1)與發音動作相似的形象,如“圓轉”,“聚攏”,“外突”,“成雙”,“平板”,“泡狀”,“窄縫”等;2)發音器本身及其功能,如“舌”,“嘗味”,“說話”等;3)發音器對應的位置或方向,如“前”,“後”,“逆轉”等;4)與發音動作形象有些類似的事物,如“關閉”,“接觸”,“阻塞”,“容器”,“蓋”,“相象”等。由於聯想是人們共有的心理現象,在同一場景的定向作用下,旁人看到或想到這些明顯的發音動作形象也會產生同樣的聯想,說明這些發音動作具有示意作用,我們將由此形成的音義相關現象稱之為“口部動作示意”或“口勢示意”以區別於語音象徵。 由於聲母的發音動作比韻母母音發音動作複雜,再加上聲母數量多,因而聲母的聯想起點與聯想方向以及由此產生的聯想項比韻母母音多得多,這使得聲母的口部動作示意所能表達的內容相當廣泛。 用來示意的發音動作的多數是旁人可見的,它使人們可以通過視覺接受示意。另一方面,各種發音動作都與它們所產生的語音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從聽到的語音可以“想出”說話者的發音動作,例如圖1(I)“舌前貼近上齶”這一發音動作藏在口內,是不可見的,但人們聽到舌前音j、q、x便能知道說話者有這一發音動作,從而接受說話者的示意。我們將“既可經過視覺又可經過聽覺接受示意”這一特性稱為口部動作示意的“視聽雙重性”。下面將看到,這一特性對人類語音的產生起了關鍵作用。 口部動作示意與語音象徵及擬聲三者都是語音聯想現象,它們的聯想事物是相互補充的:口部動作示意的聯想事物大多是具體的的事物;語音象徵的聯想事物多為抽象的的事物;象聲的聯想事物為發聲的事物。 三 漢語的具象思維特點一脈相承 眾所周知, 漢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現存的表意文字。對比一下就知道,上述口部動作示意與漢字的象形有類似的思維方式。例如: “日”,聲母r的聯想示意為圓(盛諫,盛開2005),它的文字圖像也為圓(王平等2002,見圖3);“月”,圓唇韻母母音u有彎曲的聯想,它的文字象形為彎彎的新月;齒(齒),聲母的聯想起點為“露出並齊的上下齒”“舌尖指上齒背或上齒齦”,示意為“齒”, 它的文字象形為口中露出並齊的牙齒;漢字形旁“囗”表示“圓、圍”,由它參與組成的詞義與“圓”或 “圍”有關的漢字(曹先擢、劉玲2002)有26字:囚,團,回,園,圍,困,囤,圇,囫,國,囷,囹,囿,圃,圄,圂,圓,圊,圉,圈,圌,?,圞,?,圜,囗+淵(電腦無此字代碼),其中除囹圊2字外,其餘皆含圓唇化聲母或圓唇韻母母音,它們的動作形象與“囗”相同,有“圓、圍”的示意。 雖然語言的產生遠早於文字,但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與文化一樣有傳承性。這些實例反映出漢語與漢字都有具象思維特點。 四 不同語種語音理據的異同 我們選取兩種西方語言與漢語作比較:拉丁語,對歐洲語言有很大影響的古語種;英語,當今世界上流通範圍最廣的語言,它有許多不同於拉丁語的辭彙。現選列其聯想匹配結果如下:(詳細材料已發佈于作者的個人網站 www.friendlywords.org)
4.1母音的聯想項 1.與聯想起點“圓唇開口小”對應的聯想項:1)“圓,轉,曲,圍”[如拉丁:uber(乳房,乳頭),umbilicus(肚臍,卷羊皮紙的圓木),uncus(彎曲的),unio(珍珠);英:hoop[hu:p](鐵環,環繞),loop[lu:p](環,圈)];2)“包圍,密閉,遮蓋,收藏”[如:拉丁: humo(埋);英:muffle[mQfl](蒙住,捂住,裹住),mulch[mQltF](覆蓋),tomb[tu:m](墳墓)]。 2.與聯想起點“圓唇開口大”對應的聯想項:1)“渾圓”[如拉丁:os(1.口, 頭, 臉面),orbis(圓, 球, 地球),sol(太陽),mola(磨盤),globo(弄成球團),globus(球),ovum(蛋,卵狀物),boja(脖套),monile(項圈);英:oral(口的),orb(球,使成球體),cobble(圓石塊),dome (半球形的,圓丘,圓屋頂),dough (一團生麵團,一團陶土等),foam (泡沫),knob (球形捏手),pock (痘皰),polo(水球,馬球),pox(痘,皰)];2)“體積大”[如拉丁:bos(牛),collies(小山),mons(山,岩石),moles(大塊,大堆),boletar(容器);英:bloat(腫起),block (大塊),boulder(圓石,巨礫),clod(土塊),broad(寬闊的),podge(矮胖的人),pot(壺,[俚]大肚皮)],rock(磐石);3)“數量多分量重”[如英:galore (許多,豐盛),lot (許多,一批),more (較多),most(最多)]。 3.與聯想起點“非圓唇開口小”對應的聯想項:1)“細,小”[如拉丁:minime(極小),mica(碎屑),simila(細麵粉),similes(差別小,相似),tigillum(小梁,椽子)(請對比大樑tignum),filum(細線,絲),fissura(隙縫),fissum(隙縫,裂紋),hilum(小事情,細故);英:little(小),peak(縮小),midget(侏儒,微型動物),drib(點滴,少量,細粒),pill(小球狀丸),thin(細的,弱的), feeble(微弱的),trivial(細小的),bit(一點點),seam(隙縫),wee(微小的)];2)“近,狹”[如拉丁:finitimus(附近的),vicinus(附近的,相鄰的);英:seal密封,near (近的),intimate[intimit](密切的)(試對比同形異音詞[intimeit](提示))]。 4.與聯想起點“非圓唇開口大”對應的聯想項:“大,長,寬”[如拉丁:amplus(巨大的),halo(張口呵氣),magnus(大的),macro(大的),mare(大海),grandis(巨大的),latus(寬的),bracae(肥大的),major(較大的),massa(一大堆),saxum(巨石);英:large(大的),vast(巨大的),vat(大桶),maximum(最大的),fat(肥胖的),far(長距離),quaff(大口地喝),mass (眾多)]。 4.2詞首單輔音 1.與聯想起點“聲母圓唇化”對應的聯想項有:1)“圓,彎,圍,轉”[(見圓唇母音)];2)“噘嘴外凸”[無];3)“聚攏”[無]。
2.與聯想起點“舌向後卷”對應的聯想項有:1)“圓,彎,圍,轉”[如拉丁:rota(圓盤),roto(旋轉,滾動),rotundus(圓形的);英:reel(旋轉,捲繞),rim(輪周),ring(環,圈,圍住),rock(磐石),roll(滾,轉動,繞),rondo(迴旋曲),rotate(旋轉),round(圓,球形的繞圈的)];2)“向後,相反”[如拉丁:rursus(向後,回過來),首碼re-(向後,相反)如revoco(召回),recello(飛回,後仰),recedo(往回走), retro(向後,往後); 英:rear(後方,背後),首碼re-(向後,相反)如recall(召回,撤回),regress(後退,退回)];3)“迴圈,重複”[如拉丁:rota(輪回),首碼re-(重複)如reficio重做,recolo(重加工)等;英:rally(恢復,再舉),rotate(迴圈,輪流),round(迴圈,週期),rock(搖擺,震動),首碼re-(重複)如react(重做,重演),refresh(使更新),reset(重放,復位)等];“柔軟”[無]。 3.與聯想起點“雙唇”對應的聯想項:“嘴和唇的動作”[如拉丁語:basio(接吻),bucca(一口),palatum(雙唇),manduco(吃,咀嚼),mordeo(咬,吃,吞),pappo(吃,喝);英:pout(撅唇,努嘴),bill(鳥嘴,鴿接嘴),beak(鳥嘴),mouth(嘴),muzzle (狗,狐等凸出的口),bite(咬,一口(食物)),meal(進餐),peck(啄,匆忙地吻)]。 4.與聯想起點“雙唇”“口閉攏” 對應的聯想項有:1)“扁平直”[如拉丁:pagina(書頁,片), planus(平坦的),plane(平,直); 英:board(板),pan(盤子),panel(面板),plain(平坦的,平原),plane(平面,水平,平坦),plank(板),plate (金屬板,盤子),flat(平坦的,扁平的,平展的)];2)“成雙,並列”[如拉丁:par(雙數的,一雙),paro(並列),bis(兩次,兩倍),bini(一對的),bimus(二歲的),bito(雙腳走路),首碼bi-(逢二的);英:bicyclic(雙輪的),binary(二,雙),pair(一對,一雙),parents(雙親),pun(雙關語),match(匹配,婚姻),mate (配偶,夥伴),wed(結婚,嫁娶)];3)“關閉、遮蔽”[如拉丁:obruo(蒙上,埋藏),bustum(墳墓),mergo(淹沒,隱藏),palla(幕,帳幕,門簾),fallo(隱藏),fascia(包布),velum(帳幕);英:bank(銀行,儲藏庫),bin(箱,倉),box(箱,盒),pack(包裹,包裝),package(包裹,外殼),mew (隱蔽處,密室),mantle(斗篷,覆蓋物),mask(面罩,面具偽裝),muffle(蒙住,捂住,包裹),mum(閉嘴),mulch(用覆蓋料覆蓋),veil(面紗,遮蔽物),visor(遮護)]。 5.與聯想起點“閉口鼓氣”對應的聯想項有:“泡狀,鼓起,矮胖”[如拉丁:bucca(面頰),bulbus(洋蔥頭,蒜頭,塊根),bulla(氣泡,水泡,水皰),bullio(起泡,沸騰),papula(水泡,小膿包),pila(球,線團),pilula(小球,藥丸); 英:back(背部,形外凸),ball(球,丸),bead(小珠),belly(腹部,鼓起,脹滿),bloat(腫脹),bruise(青腫),bubble(泡泡),bulb (球狀物如燒瓶,電燈泡),bulge(腫脹,膨脹),bulk(大塊頭,胖子),bulla(大水泡),paunch(大肚皮),pearl(珠狀物),pebble(卵石),pill(小球狀物,藥丸),polo(馬球,水球),plump(鼓起的),pock(痘皰),podge (矮胖的人),pudge(矮胖子),popple(起泡翻滾),pot(壺,大肚皮),pox(痘,膿瘡),puff(膨脹)]。 6.與聯想起點“舌尖,舌前”對應的聯想項:1)“舔嘗與味道”[如拉丁:delambo(舔淨),delingo(舔),dulcis(甜的),lacteo(吮吸,咂),lambo(舔),lingo(舔),linctus(舔),sal(鹽),sapio(帶…味道),tango(品嘗); 英:lap(舐,舔),lick(舔),savo(u)r(嘗味,味道),season(給…調味),salt(鹹味的,鹽),sour(酸味的),sweet(甜的),taste(嘗味,味覺),treacle(糖蜜,糖漿),treacly(甜密的)];2)“說話”[如拉丁:dico(述說),dicto(口授),lingua(語言),locutus(說話),logos(言論),loquor(說話),sermo(談話),sono(嗓音),jactito(講,說);英:din(喧鬧聲),dumb(啞的),lore(口頭傳說),nag(嘮叨),narrate(講,敘述),read(讀),say(說),speak(說話),sing(唱歌,吟詠),talk(談話),tattle(閒聊),teach(講授),tell(告訴),row(口角)]。 7.與聯想起點“鼻通道”對應的聯想項:“鼻”[如拉丁:naris(鼻,鼻孔,嗅覺),nasalis(鼻子的),nasus(鼻,嗅覺),nasica(長鼻的人),nasutus(大鼻子的);英:nasal(鼻的),nose(鼻,嗅覺),nostril(鼻孔),nuzzle(用鼻掘)]。 4.3詞中,詞尾的輔音 1.與聯想起點“舌向後卷”對應的聯想項有:“圓,彎,圍,轉”[如拉丁:crispus(卷起的,波浪的,振動的),curro(旋轉),curvo(弄彎),curvus(圓形的,弓形的),orbis(圓);英:crimp(使捲曲),crinkle(使成波狀,使捲曲),crisp(使捲曲),crook(彎曲,鉤形物),friz(使捲曲),frizzle(使捲曲),scroll(卷形物),scrunch(使彎曲),screw (螺旋),troll(旋轉,輪唱),wrap(纏繞,環繞),wreath(花環),wrench(扭曲),wrest(擰,扭),wring(擰,扭),writhe(纏繞,扭曲),wry(扭曲),furl(卷),turn(旋轉),turbin(汽輪機),turret(轉臺),vortex(漩渦)]。 2.與聯想起點“圓唇輔音”對應的聯想項有:“圓,彎,轉”[如英:clew(線團)(對比clue(線索)凸顯w有“圓團”的聯想),dew(露水珠),slew(旋轉),screw(螺旋),skew(彎)]。 3.與聯想起點“鼻通道”對應的聯想項:“鼻”[如:英語:snivel(流鼻涕),sniff(嗅),snoot(鼻),snore(打鼾),snort(噴鼻息),snot(鼻涕),snout(動物口鼻),snuff(嗅),snuffle(鼻音)。 4.與聯想起點“閉口鼓氣”對應的聯想項有:“泡狀”[如拉丁語:uber(乳房),英語:bubble(泡泡),cob(煤塊, 石塊),jumbo(龐然大物),lubber(笨大漢),pebble(卵石),rubble(塊石),tuber(塊莖,結節),orb(球,使成球體),knob(球形捏手),bomb(炸彈),bulb(球狀物如燒瓶,電燈泡),plumb(鉛錘),scrub(矮人,矮樹),tab(短小突出部),drib(滴,細粒),thumb(大姆指),tomb(墳墓)。 將以上各項與漢語的對應項(盛諫、盛開2005)對比後可以看出,由於西方單純詞含輔音群和多音節,語音理據在詞層面上不明顯,但在音素層面上仍顯示出口部動作示意和語音象徵的存在:1)在第一音節或有區分作用的音節中,母音的聯想起點及聯想項與漢語韻母母音相同;2)詞首單輔音的聯想起點及聯想項,絕大多數與漢語聲母相同。3)有不少輔音(r,w,n,b)在輔音群中或詞中間或詞尾位置同樣存在口部動作示意。首輔音群中響音性輔音的理據性較明顯,弱音性輔音多數無明顯理據性。(在首輔音群音段中,l,r,w,m,n為響音性,見張吉生2000) 五 語詞起源新解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探索語言起源被認為是浪費時間。現在情況有所改變,人們從考古解剖學、分子生物學、電腦建模仿真等方面對語言起源開展了研究(Aitchison,J. 2000)。然而對於人類如何開始講話,也就是對如何從非語音交際過渡到語音交際這一基本問題,尚未見明顯的進展。基於口部動作示意的雙重性,下面對此作一新的闡釋。 眾所周知,人類有語言之前,直立行走和勞動已使人類的祖先能用手勢交流資訊,而且他們的心智已經發展到具有初步的聯想思維能力。當雙手都用來勞作時(如狩獵、耕作),自然會用唇和舌的動作通過聯想來表示某些具體的事情(與手勢類似),例如張大嘴或張小嘴可表示“大”或“小”,收圓嘴唇可表示“圓形”或“包圍”等(隨場景而定),張嘴露出上下並齊的牙齒可表示“牙齒”,張大口並向後縮舌使口內空間增大表示“空的”等等。通過視覺,同伴看到了這些嘴部的動作,在場景的定向作用下,會產生同樣的聯想,從而明白同伴的示意。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示意一方在做這些示意動作時還可以同時發出些伴隨的聲音,這些自然產生的伴隨音實際上與口部的示意動作有對應關係。例如小口圓唇的伴隨音必然類似於[u],大口圓唇的伴隨音必然類似於[o],張大口發出的伴隨音必然類似於[a],張嘴露出上下齊齒發出的伴隨音必然類似於漢語聲母[dz、ts、s]等等。這樣就開始出現了原始母音及原始輔音。為了籍助口部動作示意表達更多的事物,人們通過嘗試,逐步發現更多的可以用來示意的發音動作,也就產生了眾多的輔音。在用輔音的口部動作示意時還隨之張大口或張小口或圓唇來表示大小或圓與非圓,就形成原始的音節。原始音素和音節的出現標誌著人類跨出了開口說話的第一步,因為只有人類語言才有眾多的輔音以及與母音組成的音節。這一進程還加快了人類的心智以及發音器官,特別是舌的靈活程度的進化。 與此同時,人類逐漸發現用來示意的發音動作與它的伴隨音之間存在著一種對應關係,聽其音可悟其形可知其意。於是從視覺接受示意逐漸過渡到聽覺接受示意的階段,完成了從非語音交際到語音交際的過渡,原來為引起同伴注意的伴隨音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語音。這又是極為關鍵的一步。由於逐步改為用語音來交際,語音上的各種特點也逐漸成為聯想起點,從而在已有的口部動作示意詞基礎上又出現了語音象徵原始詞。與此同時,語音與發聲事物之間的聯想產生了象聲詞。前面已提及,這三種語音理據的聯想事物是互相補充的,這就大大擴展了原始詞的表達範圍。 當逐漸熟練語音交際並成為集體習慣後,不僅語言的速率大大提高,而且語音與意義之間的對應關係被習慣所固化,新生的詞可以用已有的詞來說明而不必再用聯想方式來規定,於是生成原始詞的理據逐步被人淡忘,並且開始出現不具有任何語音理據的新的單純詞。由於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表達的事物大量增加,因此到了這時候,語音理據對詞的增加已成為一種束縛,不具任何語音理據的單純詞的出現實際上解除了這種束縛。所以無理據詞的出現標誌著語言發展又跨出了一大步。詞的大量出現不可避免地帶來大量同音詞,因此必然需要添加區分性因素。漢語採用單音節片語成複合詞的方式來增加單詞所含的音節數(這種以單音節詞為基礎的複合詞大多數不是固定的,可根據表達意思和區分同音的需要隨時組合或拆除。後來有了文字,漢語還依靠表意文字來區分單音節的同音詞,即所謂“孳乳”。),這使得漢語中較多地保留了語言初創時期的單音節語音理據詞。印歐語系與漢語不同,主要採用增加非響音性輔音構成首輔音群和增加無明顯理據的音節和尾輔音組成固化的多音節詞以及添加首碼、尾碼來增加單詞所含的區分性因素,這使得語詞層面上很難觀察到語言初創期的痕跡。因此對於成熟後的印歐語而言,索緒爾關於“語言符號是任意的”,“…它是無理據的”的斷言是正確的,然而如上一節所示,在音素層面還是留下不少痕跡。對於漢語,實際情況並不如此。 六 說明與推論 1.在聯想匹配材料中,我們沒有區分古今音,也沒有區分源詞與非源詞,而且也沒有採用地方音,因為這將使工作複雜化而且沒有必要。(所謂上古音相對于語言起源時期也只是今音,況且憑擬構得出的上古音並不見得可靠。)我們根據聯想規律找到的語言起源的痕跡並不會因此被否定,特別是有許多語音變化往往不影響聯想起點。 2.在闡明語言起源時將語言發展進程劃分為三階段是為了說明的方便,實際上互相有交疊。 3.許多文獻認為漢語中大量多音節詞出現在秦漢以後,但這是從書面文字研究得出的結論,並不能反映口語的實際情況。因為古代受書寫工具的限制,書面語極為精煉,其中的一個字有時代表口語中的一個多音節詞甚至一個短語。何況漢語的多音節詞的複合不是固定的,在文字記錄能區分同音詞的情況下,當然會省去其中的複合部分。 4.由於漢語保留了較多的單音節有理據詞,因此同音異義與異音同義的詞特多,這對漢語靈活的組詞、押韻、對仗十分有利。 參考文獻 曹先擢、劉玲2002 《新華詞典》商務印書館。 大衛•克裏斯特爾 2000《現代語言學詞典》,沈家?譯,商務印書館。 李國南2001 《辭格與辭彙》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盛諫、盛開 2005單純詞理據新探,擬發表於《語言教學與研究》。 索緒爾2001 《普通語言學教程》裴文譯,江蘇教育出版社。 王平等2002《常用漢字字源手冊》南方日報出版社。 張吉生2000 《英語音系系統研究》重慶出版社。 朱文俊2000 《人類語音學論題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Aitchison,J. 2000 The Seeds of Speech: Language Origin and 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ystal,D. 1997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Ruhlen,M. 1994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s: Studies in linguistic taxonom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honetic motivation: the Surviving Trace of the Language Origin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Reinvestigation of Motiva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Chinese
Words(Sheng,J.& Sheng,K.2005), we find that pronouncing movements carry certain information. We name that “articulation intimation”. Most pronouncing movements for intimation are visible and other men can receive the intimation by seeing. On the other hand, man can visualize the pronouncing movements and receive the intimation by hearing. On the basis of above findings, we deduce that phonetic motivation is the surviving trace of the language origin. Key words phonetic motivation;sound symbolism;articulation intimation;language origin
上載日期2005 10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