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词语国际化略谈
侯永正 (开头语: 在《世界共同语初探》[载《辽师大学报》2000/3] 等论文中,笔者曾用部分篇幅论及汉语字词的简明化、国际化,后来又写了一篇论文《瞻望中文之未来——谈中文词语的简明化、国际化》,这次在〈语文建设通讯〉77期发表的〈略谈〉只是〈瞻望〉的一部分。)
语言文字的简明化也常常和国际化分不开,人们爱用WTO、CEO 不仅因为它们是国际化的词,也因为它们比“世贸组织”“首席业务执行官”简单明了。汉语中有些繁难字词,也可在直接引进外来词过程中消除,比如“喇嘛”“赭石”“柠檬”“伽马”“咖啡”在英、法、德、西等语言中基本一致,用世界共用词来取代这些词,既促进汉语与国际语言接轨,又减少了繁难字,特别是把“喇嘛”写作“lama ”,还与汉语拼音一致,读写起来都很方便。再如“鬣狗”一词,在英语中写作:hyena,法:hyene,西:hiena世:hieno,俄:ниена, 你不难看出,这是个多数国家民众都能认识的词儿,汉语的“鬣”字笔画繁多、很少用得到。按我在《世界简明汉语》中减少繁难字、增加世界词的构想,用hiena 或hyena取代“鬣狗”也是一举两得的事儿。 也许还有人会担心,引进外来词是否会破坏汉语的纯洁性。还是应该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来正确看待语言文字的发展、交融。《汉字的故事》(2)一书中,引了这样的例句: “Jane saw a baby squirrel eating ketchup left out after yesterday’s barbeque .Although she was still wearing her cotton pajamas, she hurried outside to chase the creature away .” (简看到 一只松鼠幼崽在吃昨天烧烤后留下的番茄酱。她不顾自己还穿着棉睡衣就冲到外面去赶它。)
这里的 baby 、squirrel 、ketchup 、 barbeque 、cotton 、pajamas 分别来自荷兰语、法语、马来语、印第安语、阿拉伯语、乌尔都语。英语中复杂的句子可能包含50%左右的外来词。“不纯洁的英语”不是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事实上的世界通用语了吗?跟上全球化的时代步伐,把世界多数国家共用的词汇直接引进来,会使汉语与世界语言接轨,会为国人学外语及外国人学中文带来巨大方便。当然,我们提倡的是适量地稳妥地引进,反对随意滥引,有的为了赶时髦,把一些使用频率很低的词也搬上了我们的报刊,那势必影响汉语的规范化。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提倡适时适量的输出。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字是东北亚经济圈的催化剂”(见1993.10.25.韩国<中央日报>的文章),本着”名从主人”的原则,应促使更多的汉语词成为世界共用词家族中的成员。前不久在《中国日报》和《上海学生英文报》上欣喜地看到xiaokang (小康) Chun Jie (春节)等词汇,觉得这种“输出”值得提倡。
还有jiaozi (饺子)doufu (豆腐)chaomian(炒面)lizhi (荔枝)等也早该取代 dumpling 、beancurd / tofu 、chow mein 、lychee …了。
曾在CHINA DAILY (中国日报)上多次读到RMB字样,比如 “RMB wins popularity on borders ”。RMB是汉语拼音 Renminbi 的缩写,其实这个词在“出口”的同时,也完全可以“内销”,用 RMB取代“人民币”。这样以来, RMB就会成为中外人民都比较熟悉的词汇,电脑输入会省事得多,按拼音,即使是双拼也得敲六下,而RMB 敲三下即可。
作者简介 :侯永正 ,大连退休教师,现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