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工贸中专,湘潭职校,湘潭中专,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湘潭工贸学校,湘潭市一职,学校简介,招生简章,入学指南

WPL随想录

          让中外文用词渐趋一致

                 ——由“豆腐”(beancurd / tofu )说开去

                侯永正

 

   新编初一英语教材出现了 half a kilo of tofu ”。

   新编高一英语教材29课则有这样的句子:Would you like another piece of beancurd

   豆腐一词的英文写法在我们的教材中应统一。是统一写作beancurd 好,还是tofu或者doufu 好?笔者的观点是

   beancurd 不妥。 Curd 主要指“凝乳”(thicksoft substance formed when milk turns sourused to make cheese )或“似凝乳的物质”。Beancurd 不能十分贴切地表达“豆腐”这一概念。英语是一门活的语言,它不断地从各种语言中吸收大量的词汇。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常用词中,五分之三借自其他语言,其中法语词汇最多。英语在吸收外来词汇时,基本上是“照搬原词”,如来自法语的 attache (随员,使馆官员),连 e上的“”都保留着。(因电脑打字不便,引用attache 时未标出)。来自俄语的samovar (茶炊)完全是按照转写规则拼写的(самовар)。在引用外来词汇时,遵循“名从主人”原则,在英语及其他语言中基本上已成惯例,比如来自西班牙语的tango (探戈舞)在英法等语言中也写作  tango (德语:Tango )。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语拼音早已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在引进汉语词汇时,采用汉语拼音是合适的。笔者在《The Simplif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nglish》(载 English Today91/ No3)那篇短文中曾阐述自己的看法,并始终坚持这一观点,那就是:When we adopt derived words from Chinese I suppose we need to make th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 e.g. we can use gaoliang instead of kaoliang ,Beijing instead of Peking, renseng instead of ginseng ,lizhi instead of lychee .

  豆腐始于中国,且有悠久的历史,不仅史书有这方面记载,考古挖掘中也有这类发现。黄金贵先生在《饮食圃中的国色天香------豆腐》(载《古代文化词语考论》)一文中说“河南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画像石中,有一方豆腐作坊图。这样,豆腐始于汉代更毋庸置疑了。” 按汉语拼音写作doufu 要比 tofu恰当。注意用汉语拼音对若干“出口词汇”加以规范是必要而且有益的。

  照此类推,似应以jiaozi (饺子)取代  dumpling

  当然,并非所有的词都得“名从主人”,像“熊猫”,英、法、德、西等都写作panda ,读起来也挺简便,改成xiongmao 反而会增加难度,不改也罢。

  顺便提及初二第8课出现的“兵马俑”,译作“Terra Cotta Warriors ”也值得商榷。Warrior 是指“武士”“兵士”,相当于soldier,不包含“战马”的意思,当然,如用《汉英词典》的译法,把课文中的“We’re going to see the Terra Cotta Warriors “变成 “We’re going to see the wood or clay figured of warriors and horses buried with the dead “ 那又太罗嗦。再说啦,“terra cotta 是使用频率极低的词。可否用bingmayong 取而代之,我想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让来自中文的词直接采用汉语拼音,成为世界词,有利于使用人口居世界首位的汉语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全球化时代,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在采用着共同词汇,多国共用的世界词也越来越多,如果我们在教材中,在文化教育各领域中逐步地更直接地采用一定数量的世界词,将不仅有利于推动中文与世界同步,也将为广大学习者学外语带来巨大方便,比如物理学的“中子”“质子”“介子”,英文写作“neutron”“proton”“meson”,法、西、德文等写法也与其一致,俄文转写成:“нейтрон”“протон”“мезон”,如果在教材及科普读物中更直接地采用世界词,必要时可在括号中加中文注明,将会使广大青少年掌握越来越多的世界词,将会推动世界语言向着相互交融、便于学习掌握的方向发展。

(此文发表在刚刚出版的《中国教育理论杂志2004/1》)

 

作者简介:侯永正(1939~ )辽宁大连退休教师,现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研究所研究员,获“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名家”称号,获奖论文有“世界共同语初探”、“世界简明汉语概论”、“中文的未来和未来世界的语言文字”等。

      通讯处 116021   大连市沙区五一路142 –52 – 7-- 1  

 

井田汉字,独一无二的汉字结体构形理论,科学地解决数码时代汉字所面临的问题。

湘ICP备05008125  语言文字网  2003-2013©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