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H 文集005 漫话《书同文》 ——上海行之闲谈杂议 24小时颠簸,我来到上海。或许是要去的地方太僻静,竟没有一辆TAXI [注1]肯载我去,我最不愿搭motor-cycle [注2](摩托车),觉得那玩意儿不安全,虽有头盔护着脑袋,可是伤了胳膊腿也不划算,怎奈那车手缠人的工夫十分了得,最后还是让他把头盔扣在我头上,宰去了20元。 负责接待的的是两个文静、热心的漂亮女孩,后来才知道是读大三文科的《书同文》的第三代。这使我想到81年出生的大四刚毕业的女儿,她找了个翻译工作才干了三天,我这次出来开会,不知她一人在家怎么样了?其实,我要不是结婚晚,孙女也该这么大了。 上海的酷暑是我言及就冒汗的,我的住屋选择了地下室,住宿费是最便宜的。这也符合我历来的节约传统。我虽不能说自己像个苦行僧,但可以说,多年来我把一大半钱财花在WPL上。为了购买这方面的资料,我花费的资金上万,在吃穿住方面则能省就省。来开会的其他人没有一个肯住地下室的,我的房间成了单人间。 第一个和我搭话的是沈克诚先生,他是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坦诚,说话不拐弯儿。看法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俩最后像朋友那样一块照张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胜鸿先生。诚挚热情。他为书同文鞠躬尽瘁。那些拜孔方兄为老大的人,准会把这类人当作傻子,这年头,我们颇需要这类傻子。我庆幸自己傻得并不孤独。周先生为表毕生献给书同文的决心,自造坟墓并在墓旁留影,这使我想起古代抬棺征战、视死如归的将士。但愿此举能感动更多的人,大家并肩携手来完成书同文之大业。 开幕式是在新凯福Hotel[注3](大酒店)举行的。两岸三地专家学者会聚一堂。研讨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开头那年的会据说是在周先生个人小居室开的,现在移到了星级Hotel 。书同文可谓在坎坷与风雨中茁壮成长。我虽第一次参加会,但与会者执着追求勇于奉献、为中华民族书同文之大业而奔走呼吁而呕心沥血的精神,确实让我深受感动。 研讨会开始,主持人俞步凡先生的几次插话,不乏真知卓见,常常一语破的。在会上的报告发言中,在会后的亲切交谈中,华东师大的詹鄞鑫教授、上海财大的彭嘉强教授、山东大学的孙剑艺教授教授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精深的学术研究、平易近人的作风,都令人佩服。来自海外的王尧世先生和江澄格先生,热爱中华文化的赤字之心颇为感人。第六感觉告诉我,年轻一代,如何华珍博士、赵一凡研究生等思想更前沿一些,如果有更多机会交谈,我想他们会支持这样一种构想:在全球化背景下,有诸多优越性的中文可以也应该在地球村发挥更大作用。但愿能有像他们这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肯于钻研、勇于开拓的一代撑起中文走向世界的天下。 现在也有不少单位举办各类研讨会,有的设在国宾馆,有的还安排了国家领导人接见、合影,规格可谓高矣,怎奈那会务费也“水涨船高”,平均两三千元,像书同文这样,免费会餐、赠书,免费安排游览、摄影,搞赔本活动的实在是太少了。 书同文、语同音,环球无障碍,四海皆知音。这是崇高的境界,这是伟大的工程。但愿能有更多的人支持、参与书同文这类工程。一人出一点力就可众志成城,成就大业。在不少人追求金钱享受、物欲横流的环境下,搞学问的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显得极为重要。现在有些人,为了一场表演,一场球赛或一项广告,肯一掷万金,若肯为学术事业掏几枚小钱,比如资助一下中华民族乃至地球村为便捷交际而架桥铺路的伟业,那该多好啊!愿数以亿计的人并肩携手,走向中华民族书同文、地球村语同音的美好明天。 作者附注: 谢谢陈明德先生发来电子信件问候,愿以后有机会把会间没谈完的话题接着交流。 [1]TAXI,出租车,世界多数国家都这样写,汉语中应该接纳这一世界词。 [2]Motor-cycle 摩托车,来自英文,法、德文与此近似。 [3]Hotel 酒店、旅馆 ,在英、法、德等语言中很通用 胡敬禹先生您好!去上海开会回来,休息了两天,才打开电脑写点东西。寄上《漫谈书同文》。 见《语言学论坛》(讨论区模式)转载了我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汉字简化。似可与他们连接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