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同文,文同法,法同美 顾大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之际,我写了一幅中堂书法,内容是我自己撰的一首小诗:“五彩云霞舞东方,中华崛起威名扬。文治武卫保太平,安居乐业超小康。紫荆怒放莲花归,万民欢腾喜开怀。神州大统终有日,建国兴邦立丰碑。”谈不上七律,因为少考虑平仄,中间又转了韵,只是盼望在香港、澳门回归之后,台湾和大陆尽快统一。为表露这一心声,我冲破了书法界的忌讳,采用了繁体字、简化字混用的写法。为适合当今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要求,我采用了流畅、快捷的行书写法。自从书法展出后,一直悬挂家中或孤芳自赏,或由亲朋好友评点、雅教。 2003年8月10日至12日,我在沪参加了“汉字书同文第六次学术研讨会”,深感探讨文字的统一,会促进祖国的统一;而祖国的大统,也必然要求文字的统一,所以研究“书同文”的确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方面的发展方向,是每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上海汉字研究史料馆的周胜鸿先生约我从书法角度谈谈书同文,打个“擦边球”。我思考了几天,想到汉字的统一和书写应是同步的,也许这方面的研究少文章而叫我“插”而已,于是我做起了“遵命文学”。 一 汉字的历史有多久,可靠的说法是约在6000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汉字就开始萌芽。与此同时,陶器上的彩陶图案也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用毛笔为书写工具。到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甲骨文也是先写后刻的,它以绚丽的风格,表现出了端庄雄伟、纵横奇崛、工整精巧、栩栩如生的形体美,于是上升为一种艺术。所以一般认为约在公元前十四至十一世纪的商朝后期,我国就产生了书法艺术。由此观之,狭义来看,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书法是离不开汉字的,它和汉字同源、同祖、同用、同发展。 汉字字体的演变,主要经历下列几个阶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金文旧称钟鼎文,小篆和大篆并列统称篆书。大篆又名籀文,今存石鼓文即为这种字体的真迹。小篆也叫“秦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书同文”的产物。秦始皇任命李斯为宰相。当时秦朝刚统一六国,文字使用十分混乱,其本国就有大篆字遗用,诸侯各国都有文字,更是纷扰难辨。据说一个“宝”字就有194种写法。李斯日理万机、夜以继日,也难以批阅奏章。于是,他上奏秦始皇说:国家统一了,文字必须统一,这样政令才能畅通无阻,人与人的交流才能直视无碍。秦始皇同意了,并将统一文字的重任交给了李斯。李斯以当时使用的大篆为标准,系统地对文字笔画进行删减、整理和定型,逐渐树立起统一的书写标准,创造了小篆,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统一,李斯也被尊为“小篆之祖”。隶书是秦朝的隶人(下级胥吏)为应付繁剧的政务而创造的一种字体。书写便捷,可辅助篆书,所以又叫“左书”。楷书又叫真书、正书,始于汉末,盛于唐代,汉字从此定型。草书是楷书的快写,比较潦草,“草”即“草稿”、“草创”之意。为了解决草书难以辨认的缺点就创造了行书,它是介于“楷、草”之间的字体,楷多于草者为“行楷”,草多于楷者为“行草”。 汉字字体的演变是缓慢的、渐进的,新旧既交替又共存。例汉魏两代小篆已经不通行而通行隶书了,但许慎的《说文解字》仍用篆书。直到当代,我们在写对联、刻印章、绘画题款时,还有人使用篆书。当然,我们从中也看出一个总趋势,那就是由繁难到简易。广义的草书,就是各种字体的简化。这个不断简化的过程就是汉字字体演变的主流。今天的“书同文”也应该顺应这一潮流。我们今天“两岸四方”研究书同文的方向应该是:求大同,存小异。相信中国历史上新一轮的“书同文”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二 书法,广义来说,就是书写汉字的方法、法则。汉字作为书法的审美对象,两者总是形影相随,合而为一的。汉字的书写,随着社会的发展,已越出了运用毛笔的单一方法,继而产生了大众化的铅笔、钢笔和圆珠笔的书写方法,也有人叫做软笔和硬笔书法。当今的电脑字库,也是由人写后输入而成的,所以也没有越出两类书法的范畴。 练书法,现在使用的一般的循序渐进的科学方法是三条:一是先练正楷,后练行草。这是传统方法,因为各种用笔在楷书中最齐备,练好楷书,最能打好笔法的基本功。尔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和呼应,行草便容易上手。现在也有主张从行书学起的书家,可继续探索与实践。二是先练大字,后练小字。因为初学者要掌握点画用笔,一笔中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行笔又有提、按、调整笔锋之法。这些精妙细微处须一丝不苟地完成并有所体验,只有大字才能心中有数。三是先描、摹、临,后独立写。传统学法是先描红字,或用薄纸盖在名帖上摹写,以后看着帖一字一字地临写,最后自己独立写。选写什么字,学哪一名家的字,先要专一选定。现在时兴的是学欧体(欧阳询)、柳体(柳公权)、颜体(颜真卿)、赵体(赵孟頫)等。只有跟定一家,扎扎实实地入门,才能学到精粹。一家学成后,再博采众长,创造个人的风格。这是指毛笔。学毛笔字,还要选好工具,那就是“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 具体写的时候,从点画开始,懂得笔顺,掌握结构。汉字的基本笔画的数量和名称,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还需进一步探讨。传统法说的是“‘永’字八法”,说一个“永”字已基本上包含了汉字的笔画,那就是点、横、竖、钩、挑、折、撇、捺。笔顺一般也有八种: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从外转内、从内向外、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说法也不尽统一,尚待进一步研究。字的间架结构的说法更不统一了,有多种讲法。一般说法是独体字,结构要注意匀称、呼应;合体字,对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的结构比例要合理分配;半包围、全包围字,结构要合度、连贯。研究汉字的结构,应该学习和掌握我国传统的“六书”知识,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因为这不仅是古人的造字法,而且也是用字法。 当然,写字时还得注意姿势的正确,姿势可站、可坐,以坐势为主,要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写字还得注意执笔的姿势,可分毛笔执笔法和硬笔执笔法。从历史上看,书家的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比较科学和实用的是“拨镫法”,唐代陆希声所传“擫、压、钩、格、抵”五字执笔法,也叫五指执笔法,有指实、掌虚之势,掌竖、腕平之态。执了毛笔之后,还得运腕(枕腕、提腕、悬腕),还得用笔,以“横”为例,一般是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笔法有方、圆两种,也可方圆兼用。硬笔书写时用三指执笔法:大拇指、食指的指肚和中指的内侧面握住笔杆下端,成“三指鼎立”。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地紧靠在中指后面。笔尖距离执笔手指约一寸左右。笔杆倾斜地靠在虎口内,和纸面成45度角左右;笔杆顶和人的胸前也成45度角左右。现在中、小学生执笔不当者大有人在。主要有两种毛病:一种是笔杆和前胸平行横躺,像画素描一样;另一种是大拇指包住食指,或食指包住大拇指。错误的执笔方法,不仅练不好字,而且有碍美观,有害健康。我们赞赏有些商家生产的硬笔有创意,在执笔处制成三角形。使用这种硬笔,能矫正不良的执笔方法,有益于少年儿童的成长。 写字虽有法,但离不开刻苦实践。一手好字是练出来的。我国古代流传下许多苦学书法的佳话,如张芝临池练字,池水尽墨成墨池;钟繇入山练字十年,木石皆黑成黑山;王羲之嘱儿王献之练完院中十八缸水;智永登楼练字不下四十年,退笔成笔冢等等。现在我们练字有很好的条件,也可以借助于电脑学字,但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人的努力。 三 大凡写字应达到两种境界:低的境界是清楚正确,高的境界是美观大方。字写得清楚正确,大家容易看;字写得美观大方,大家喜欢看。清楚正确,才不会产生歧义、误解,达到了信息交流的目的;美观大方,才不会产生厌恶、拒纳,还会让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久久回味。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此“言”指字文,此“文”通花纹的“纹”,指美丽。美的字文,才能长传久远。好字、美字千古不朽,好碑、美帖永留人间。众口铄金成书家,大浪淘沙出名帖。 作为书家,在历史上,在现实中,总是极少数;作为追求的目标,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从低境界达到高境界,把字写得美。从写字、习字发展到书法艺术,是汉字应用的一种升华,是书同文,文同法的升华,因为好字永远给人“愉悦”的美感。 关于书法艺术美的探讨是丰富多彩的,当前的争论也很多,但各家各派之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内中有“同美”的精华: (一)反映客观事物的形态美、动态美。有人认为书法艺术的美,在于间接、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形体和动态之美。书法艺术虽不能像绘画那样具体形象地描绘事物的形体美、动态美,但从汉字“象形”的起源起就决定了书法是通过文字点画的书写和字形结构安排去间接曲折地表现现实美的。中国文字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又使那些点、线具有了粗细、肥瘦、方圆等多样的变化,从而使点画线条构成了一个形体,或者引起了欣赏者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形体美的联想,间接、曲折地反映了美,而且反映着事物的动态美。书家可以通过点画的动势和用笔字形的安排表现出巍峨的高山,奔腾的江河,舒卷的白云,飘拂的杨柳等等。这里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为什么从征集的1985件全球名家名派的作品中,选中了北京一家公司设计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是看中了这个篆刻上去的汉字似“京”非“京”,似“龙”非“龙”,似“人”非“人”,似“舞”非“舞”,似“跑”非“跑”……构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民族精神语境。中国的特点,北京的特点,奥林匹克运动的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了。给人的美感是震撼人心、难以言表的。当然这是从汉字美的角度主观分析,还有其他不少的因素,才让知名的国际、国内大专家们选中它作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会徽的。这就是中国书法的魅力,也是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象征。 (二)反映对立统一规律之美。有人认为书法是富于变化的笔墨点画及其组合,从二度空间范围内反映事物的构造和运动所蕴含的美的艺术。笔法方面中锋与侧锋、方笔与圆笔、藏与露、提与按、轻与重、迟与速、逆与顺、往与复、纵与收、垂与缩、连与断……结体方面疏与密、松与紧、避与就、向与背、欹与正……章法方面的纵排与横列、连贯与错落、虚与实、黑与白……墨法方面的浓与淡、苍与润、燥与湿…… (三)反映把字写得“好看”的形式美。有人认为形式美是书家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的形式美规律的审美反映和艺术概括,而书家的性格、气质、情感等内容,附着在形式美意识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表现在作品中。欣赏者钟情于书法作品中的也主要是其中的形式美。到现代书法中,“象形”的痕迹完全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书家形式美意识的主要表现。 (四)书法美是人的生理、心理结构的表现。有人认为书法的本质是人的生理、心理结构的表现,两者是“同形同构”的关系,例如“同”字恰如人的肩膀和下垂的两臂。“大”字如一个双手平伸、两腿分立的人体。“人”字正像一个行走的人。复杂的字,其繁杂多变的点画,与人的繁复的神经系统、骨骼系统成某种对应关系。例如“爽”字与人的骨架,“繁”字与人的复杂的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书法的变化,多样的线条,更能表现人的复杂多样的心理状态。人的心理活动的“轨迹”也可以用曲线形式表现出来。正是这种相似的对应,才使人们在意识中联想到自己。从书法线条中发现隐约的自我,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满足。当然“同形同构”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一定是整体的,而可能是部分的。 (五)书法美是人格精神的象征。有人认为书法美的本质是在于它是人格精神的象征。古代书论中品评书法的一些术语,大多与人格有关。如雄壮、质朴、磊落、威猛、俊逸、妍美、雍容、敦实、淳真、刚直、闲雅、谨束、深稳……。书法理论中很重的几对范畴——形质与神采、气势与风韵、姿态与法度,也无不和人格象征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书法艺术的人格精神象征是抽象化、概括化的,它超越了时空限制,具有非实指性的特点。过去以忠、奸来辨书家的做法是“机械”而生硬的套用,不科学。我们承认两者有联系,但不是绝对的。 (六)书法美是人类抽象审美情感的表现。有人认为书法美的本质在于人类抽象审美情感之表现,是宇宙、生命情感力度表现的有机统一。它不同于文学、戏剧等具体情感艺术,它是一门抽象情感艺术,它不表现对某一个别事物的具体感受,而是表现对宇宙、生命结构形式的整体性感受,它不表现喜怒哀乐等明确的情感,而是表现情感变化的“力度”。 说到书法美,不得不对当今大陆上争论的一些“热点”发表一些看法。古人说“书为心画”,但我们也不能过分地强调“情人眼里出西施”式的美的主观性,认为随意涂鸦,乱抹狂涂,稀奇古怪,花样百出而可标榜为“书法”,不惜一切去借助于媒体等工具大肆炒作可成书家。其实,这是违背传统的“书法以用笔为上”,“线条是魂魄”的书法美的客观性,失去了书法的形质和审美功能。有些人打着时尚创新的旗号,借口对民间性的依附,盲从于低俗恶札,以古人一鳞半爪的片面的或特定背景之下的论述为“理论”,在书法界散布一片颓废气息。这是对书法审美觉悟的迷惘,这是当今电脑信息时代,快餐文化普及情况下的焦灼和浮躁,是一种急功近利。有人说它们是稚拙的“流行书风”,有人则斥之为“丑态书法”,是书坛“流弊”。 纵观历史上的书家,如王羲之从《姨母帖》到《兰亭序》,褚遂良从《伊阙佛龛》到《雁塔圣教序》几番来回走过的路,是以精为美、以自然为美、以典雅为美的经典之路。真正的“返朴归真”是要下功夫的,甚至是毕生之力,方能“功到自然成”。梁启超先生要求写字写出“四美”: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个性美。郭绍虞先生提出“六美”的欣赏书法的看法:一看形体,二看魄力,三看意态,四看流派,五看才学,六看气象。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和其他文化都密切相关,如史学、哲学、文学、绘画、雕刻、武术、佛教、中医等等,本文仅对与文字学、美学方面的关系发表一些片言只语,提出了“书同文、文同法、法同美”的看法,敬请诸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通讯地址: 上海长江西路通河二村98号204 室 200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