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工贸中专,湘潭职校,湘潭中专,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湘潭工贸学校,湘潭市一职,学校简介,招生简章,入学指南
 

 

汉字书同文目标与任务之我见

寿

汉字书同文研究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门学问。也是一门很值得研究,而且人人都可以研究的学问。不但文科系的老师同学可以研究,理科系的老师同学也可以研究。大名鼎鼎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作为书同文研究的老前辈,他就曾经是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的教授和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的教授。经济学是他原来的老本行,研究语言文字仅仅是他的业余爱好。由于成果比较突出,后来才调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任职,并逐渐成为蜚声中外的语言文字学家。

最近几年,周先生曾指出:汉字书同文,是21世纪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汉字书同文呢?为什么一定要实现汉字书同文呢?目前汉字书同文的现状如何呢?实现汉字书同文还面临哪些主要任务呢?今后的路应该如何走下去呢?下面分别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之见。

 

汉字书同文的基本含义

 

“书同文”原语有两个较早的出处,但都与秦始皇的“书同文”有关:

1)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里有一段话: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意思是说: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中庸》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有人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这段话就是很好的证明。因为“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出现的。

2)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根据司马迁的记述,战国时诸侯割据一方,各国制度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仅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而且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秦始皇的“书同文”,是以小篆文字取代了当时其他六国的古文,这在汉字发展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当然也有某些负面作用,譬如废除了六国古文及其文化,以及为了压制各国儒生、贵族们的不满而进行的“焚书坑儒”等。

我们今天的汉字“书同文”,其含义已与秦始皇时的“书同文”大不相同。我们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要求用统一的汉字来书写汉语,而且还要让汉字能够书写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即让全世界人都能使用我们的汉字。而且,我们的“书同文”不再具备那样浓重的政治色彩,并没有借助推广汉字来推行某种政治主张的意图,也不想跟秦始皇一样,通过消灭其他文字文化的手段,采取“焚书坑儒”的办法,强制推行某种汉字体系,而是要在以自愿为原则,以顺其自然为基础,依靠整个语言文字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把汉字建设成为一种可以方便而准确地书写汉语、日语、韩语以及世界其他各种语言的通用性、标准化的文字体系。

 

为什么一定要实行汉字书同文

 

实行汉字书同文,是人们提高语文生活质量的本质需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⒈ 汉字书同文是提高汉语人语文生活质量的本质需要

汉语人是指学习和使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汉语人要很好地使用汉语,尤其是书面汉语,熟练地掌握和使用汉字,是其必然的选择。但问题是,目前汉字书不同文的现状,给汉语人学习和使用书面汉语造成了许多不便。

最典型的例子是大陆使用简化字,而港、澳、台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的大多数则使用繁体字。简化字和繁体字如果都能够一一对应,仅仅字形不同的话,也不会造成多大麻烦。问题是大陆在简化汉字时,由于执行压缩字数的原则,利用同音代替、相近归并等方式,取消了不少常用汉字的使用资格,而用另外的写法比较简单的字来代替它们。这样做的结果是:字数虽然减少了,但传统的字与义对应关系被打破了,“非对称繁简字”诞生了。譬如:

“老闆”现在写作“老板”,“闆”字被取消了使用资格,它的意义都让“木板”的“板”来承担了。这样一来,简化字中的“板”实际上就对应着繁体字中的“闆”和“板”两个字,而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了。40岁以后的大陆人从小接受的就是简化字,因此不大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对于“老板”是不是“老板子”也不那么在乎,但是让港澳台人士和华人华侨看来,则十分别扭,心理上难以接受:“老闆”怎么能成了“老板子”呢?这不是骂人吗?

“斗”与“鬥”本来是两个字,读音意义都不同,但简化后以“斗”代“鬥”,“鬥”的使用资格被取消了,因此“鬥爭”成了“斗争”。“七斗八斗”(“七鬥八鬥”)是什么意思呢?有些港台人士就困惑。

“余”(我)与“”(剩余)本来也是同音而义异的两个字,简化后归并为“余”一个字,遇到“余年无多”这种句子时,就不知道是“年无多”还是“余年无多”了。

“姜”与“薑”本来也是音同而义异的两个字,简化后只保留一个“姜”,于是“薑齋詩話”就成了“姜斋诗话”,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姜姓之斋里写出的诗话。实际呢?“薑斋”是王夫之的号。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别号一壶道人,晚年居衡阳之石鼓山,学者又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潜心著述四十年,精通经学、史学、诗学等,是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清三大学者。再说,把表示草本植物及其茎块的“薑”与表示姓氏的“姜”混为一谈,对所有姓姜的人都是不尊重的。

是一对异体字,被取消使用资格后,一切由代理,在一般文本中也许问题不大,但用于人名时,就很容易引起混乱。例如:

李暠(公元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是西汉李广的第十六代孙子(但有的版本是写作“李皓”)。

还有个唐兵部尚书,也叫李暠(有的版本写作“皓”)。这个李暠是当时的正人君子。开元初年,有个妇人面见李皓,她容貌风度,言语学识,都为当时第一。李皓不敢接。恰好太常卿姜皎到来,李皓把妇人介绍给他。姜皎大会公卿,妇人自称会看相,看见张说说:宰相的面相。于是为诸位公卿相面,言无不中。妇人对姜皎说:您虽有好相,但不能寿终。酒席将散的时候,姜皎轻侮地与妇人在别的屋子,把献媚的话都说尽了,将要偷情的时候,公卿们纷纷前去偷看,当时李皓在场,最后一个去看,妇人突然就高声大叫起来,姜皎惊吓得掉在地上,有人取来烛光一看,见床下有一堆白骨。当时议论的人都说,那是因为李皓坚贞刚正,所以鬼才惧怕他。(出《广异记》)

有些字简化时只简化了一半意义,即只给一半意义找到了一个简单的写法,另外一半意义仍旧用原来的字,例如:

讎(仇、雠)、兒(儿、兒)、乾(干、乾)、閤(合、阁)、夥(伙、夥)、藉(借、藉)、剋(克、剋)、瞭(了、瞭)、麼(么、麽)、蘋(苹)、餘(余、馀)、摺(折、摺)、徵(征、徵)

因为是一个繁体对应两个简体,这些非对称繁简字经常造成“繁转简”的混乱。譬如当我们把从网上下载的繁体字文本转换成简化字文本时,经常发现一些转换错了的地方。如把“么麽小丑”转换成了“幺么小丑”等。

以上谈的都是繁简字之间的问题,就是简化字内部,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异体字问题,如果没有一个“书同文”的标准,也是不能消除其使用中的混乱现象的。例如:

布、佈:前者的意义很多,但在“宣布、发布”等意义上二者是通用的,因此有些人用“布”,有些人用“佈”,非常混乱。

尝、嚐:在“品尝”意义上,二者是通用的,因此使用情况也非常混乱。

豆、荳:在“豆科植物”意义上二者通用,因此使用情况也不很乐观。与此相类似的还有:

径、逕,里、裡,栗、慄,升、昇,尸、屍,疏、疎,酸、痠,坛、罈,涂、凃,席、蓆,夭、殀,游、遊,岳、嶽,沾、霑,志、誌,注、註,周、週,等。

这些前者包孕后者的非等同包孕异体字,其被包孕者(后者)既没有被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也没有被《现代汉语词典》确认为正体字,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都较高,而且跟包孕者(前者)的音义分工比较明显,因此,我们认为,也应该按意义分化法处理,将它们列入被推荐使用的正体字之中。

即使有些双方都被认作正体字的,如“作、做”、“以来、一来”之类,也存在使用上的混乱现象。什么时候该用“做”,什么时候该用“作”,好多人心目中并不明确。同一个意思,有的人用“作”,有的人用“做”,自然就是书不同文了。“这样以来”还是“这样一来”呢?好多人并不明确。

⒉ 汉字书同文是提高全人类语文生活质量的本质需要

世界上的文字很多,为什么一定要让汉字书同其他文字呢?是否是出于中华民族的一己之私呢?表面上看好像是,其实并不是。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使用汉字,就一定要全世界的人跟我们一起使用汉字。而是因为,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体系,它具有其他文字体系不具备的许多优点。在推行拼音化的时代,我们曾经提出了汉字的许多缺点,并把文化经济落后的原因归罪于汉字,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汉字文化圈经济文化的腾飞,过去的“定论”已经不攻自破了。那么汉字到底有哪些优点呢?

三百多年前,德国人莱布尼兹就已经通过对西方文字的研究和与汉字的比较得出结论,认为汉字较西方文字更易成为世界通用文字。当然他并不精通汉字,但他天才的直觉,不知要比傻乎乎的叫嚷要消灭汉字的人们高明多少倍。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又辛认为,汉字的最大优点,是它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汉字的好处,就是不管各地方言如何不同,都可以使用相同的字,这有利于统一文字。如果使用拼音文字,那么首先要解决一个学习普通话的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而推广普通话并不比扫除文盲容易。汉字的这一特点,完全可以推广到世界各种语言中去,因为各类语言正是各类方言继续分化的结果,因此,汉字能记录各种方言,当然也能记录各种语言 = 1 \* GB3

汉字还具有超时间性。拼音文字五百年前的著作,非专家就读而不懂。而我们中国人,一二千年前的诗文,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连小孩子都能理解。中国历史悠久,古今语音变化很大,但是商周的古文我们现在仍能读懂,这不能不归功于汉字。

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 2 \* GB3

汉字有难学的一面,尤其对西方人更是如此,但其有理性正好可抵消这种困难。汉字数量虽然很大,但常用的只有两三千。国家语言工作委员会编辑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列出了2500个常用字,占实用文字的97.97%;如果再加上次常用字1000个,那么这3500字就占实用文字的99.4%。也就是说,认识了3500个汉字,就可以阅读一般的报纸而没有什么大的困难了。还有一点是,汉字大多数都是在极少数的字根的基础上,通过拼合和增加笔画构成的,因此,连常用字也不需要一个一个地硬记,需要硬记的只是很少的几十个字根。说汉字数量大,难学,是因为没有摸清汉字体系的基本特征。

汉字的有理性决定了它可以用单个的汉字来构成很多的合体字以及很多的双字词和多字词。即使是第一次见到这些字、词,也可以凭构成它的字根或单字猜到其意义。而英语一般来说则是做不到的。英语称牛是ox,这是通称,也称阉过的公牛,如果是没有阉过的就叫bull;母牛是cow,小牛是calf,而牛肉叫beef。鸡叫做chicken,公鸡叫做cock,母鸡叫做hen,小鸡和鸡肉都叫做chicken。还有:羊是sheep,而公羊是ram,母羊是ewe,小羊是lamb,羊肉是muttonSheep是指绵羊;如果是山羊,就叫goat。这些相关字无论从字形还是发音来说,都不相干,必须硬记,麻烦死了。中文就容易得多。一个字,适用于一切肉;而不管是什么动物,是雄的就在名字前加字或字,是母的就加字或字,是小的就加字,不必另造新字。

从另一个方面说,拼音文字记录汉语非常困难,但汉字记录其他语言则相对比较容易,而且已经有先例,越语、日语、韩语等,都曾经或正在使用着汉字。相比之下,用汉语拼音书写的汉语则很难让人接受,近年来大量吸收的字母词,从长远看,也只不过是一种临时性的过渡现象而已,就像“五四”时期曾经吸收过来的一些字母词一样,没有几个能逃脱被汉语词同化的命运。

总之,实行汉字书同文,对于汉语人和全人类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汉字有这种潜能,我们为何不让它充分发挥出来呢?

 

目前汉字的使用情况

 

要进行汉字书同文研究,首先应了解汉字在世界上的使用情况。汉字是世界主要语言文字之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文字之一。几千年来,它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的贡献。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人最多。除中国大陆及台湾省、港澳地区之外,聚居海外各地的多数华侨,有相当一部分也使用汉字。另外,中国周围的一些国家,如越南、日本、朝鲜、韩国等,由于汉字文化的缘分,也曾或多或少地使用过或正在使用某些汉字。这种由共同使用汉字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群,就是通常所谓的汉字文化圈。

汉字在中国大陆的使用情况大家都比较清楚。1956年以前,大陆也使用繁体字,从1956年开始逐步简化,到1964年推出《简化字总表》,从此开始使用简化字。到1977年,曾推出过第二批简化字试用,但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到1986年又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并同时声明废除第二批简化字。另外,异体字整理方面曾在1955年推出过《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在印刷字形方面,曾推出过《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我们目前所谓规范字,就是以这些字表作为根据的。

香港回归以后,香港的公文、报刊及教科书等各类书籍,基本以繁体字为规范,但已经有杂志繁、简字都用,香港人对简化字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在发生变化。1995年教育署拨款编写制作简化字学习材料,发往全港中学,但并未对学校教学简化字作出强制性规定。作为字形规范的香港繁体字,存在不少异形字情况。同一个字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书中字形可能不同,甚至同一出版社的不同版本,字的形体也会不同。鉴于这种混乱状况,香港教育署于1986年委托教育学院中文系编了一本《常用字字形表》,表中列举了4719个常用字的标准字形,并用备注说明注意事项,受到香港中小学教师的热烈欢迎。不过,这项工作尚未成为政府行为,所以,出版物字形不一的情况尚未根本解决。

澳门在被葡萄牙占领的400多年里,一直把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文。中文(主要是粤语)虽然在占人口95%的华人中普遍使用,可是它只限于家庭、亲朋、邻里、教育以及饮食、娱乐、卫生等社会服务性领域。1999年回归祖国后,《澳门政府公报》正式公布了中文及葡文在澳门的立法、行政和司法领域均为正式语文。目前,澳门政府还在加紧培养能熟练运用中、葡文的人才。在汉字使用方面,澳门也以繁体字作为规范,澳门的语言学会出版的《澳门语言学刊》等刊物,使用的仍然是繁体字。

台湾把汉字称作国字1945年以来,台湾的国字整理主要反映在常用字和字形标准的确定方面。民国六十二年( 1973 ),台湾教育部正式委托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成立项目小组,负责研订国民常用字及标准字体。1979年,台湾教育部正式颁布《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共4808字,后来称为甲表),1982年公布《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6332字,内附9个单位词,4399罕用字,分为乙表、丙表)。民国七十二年(1983)印行《罕用国字标准字体表》18388字。民国七十三年(1984),印行《异体字表》18588字,补遗212字。民国七十九年(1990)经过公开招标评比后,于八十年委托华康科技公司制作《常用字表》及《次常用字表》楷、宋、黑、隶等体的计算机母稿,于八十二年( 1993 )公布了《国字标准字体楷书母稿》1151字(包括常用字4808字,次常用字6343),及《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17266字(包括常用字4808字,次常用字6343字,罕用字3405字,异体字2455字,附录255字)。民国八十三年( 1994 )七月,公布《国字标准字体楷体母稿》13051字、《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17266字。民国八十三年(1994),编订《标准字体教师手册》,供教育界教学参考。民国九十一年(2002),推出《异体字字典》正式第四版,该字典总收字为106152字,其中正字29866字,异体字76286字(含待考之附录字)。该字典还附录有《中日韩共用汉字表》、《两岸化学元素用字对照表》、《方言用字表》、《异体字表修订版》(计收异体字70929字)、《偏旁变形归纳表》、《214部首各种形体归并表》、《联绵词异形表》、《民俗文献用字表》、《避讳字参考表》、《单位词参考表》、《符号词参考表》、《义未详正字表》等。在研订正体字方面,台湾确定正体比较注重汉字历史传统,对俗字、简体采纳较少,与大陆整理异体字的原则不大相同。

在计算机用字方面,台湾也制订了标准。一个是《中文咨询交换码》(1980年至1987年分两批发布),这是个行业性标准,其中常用字集4808字,备用字集、异体字集、罕用字集合计三、四万字。另一个是《通用汉字标准交换码》,收字13051个,于1986年发布。这是个通用的标准交换码,适用面较广。此外,1984年,资策会推出《电脑中文字型与字码对照表》(俗称大五内码),也收13051字。

目前,华侨和外籍华人有3000多万,遍布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分布在亚洲,日本、朝鲜、韩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缅甸、越南、泰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中东的一些国家,都有一些华侨、华人。美洲约有华侨、华人240多万,欧洲约有60万,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国约有18万,非洲约有6万。

在新加坡,华裔约占其总人口的 75%,汉字被确定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文字之一。新加坡也曾独立研究过汉字简化问题,但就新加坡教育部于1969年所公布的最终结果看,与中国的简化汉字是一致的。

泰国、马来西亚与美国等国的华人社会,也将汉字作为他们的通用文字,并用汉字出版各种书刊及报纸等读物。

越南在公元第一世纪传入汉字。13世纪创造了越南形声字,叫做字喃字喃一直与汉字平行使用。19世纪起采用拉丁化新文字。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用新文字扫除文盲。随着扫盲工作的开展,新文字在越南已经普及,很少使用汉字了。

朝鲜在公元第二世纪传入汉字,使用汉字约有一千七八百年。1444年,朝鲜颁布推行《训民正音》(李朝世宗皇帝颁布朝鲜拼音文字时使用的名称),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叫正音字(即谚文),夹在汉字中间使用。1948年朝鲜建国,从1949年起全面废除使用汉字,逐渐过渡到一律使用表音字。不过到1968年,在金日成指示下,修改了一律使用表音字的方案,逐步恢复汉字教育。目前朝鲜小学生从五年级开始学习汉字,至高中毕业止学习1500个汉字,大学期间再学习1500个,共计学习3000个汉字。

韩国法律规定,以表音字为专用文字。1948年独立之后,为了弘扬民族精神,政府制订了朝鲜拼音文字专用法,规定公文只能用表音字书写。但是鉴于历史的缘故,暂时允许兼用汉字。1968年,执政的朴正熙总统下令从1970年起,公文中禁止使用汉字,强行废除教科书中使用的汉字。韩国小学、中学教科书中的汉字被取消,完全使用朝鲜表音字。在其后的30年当中,小学完全取消了汉字,初中高中仅向学生教授1800个汉字。这一原因造成韩国20——40岁的人几乎完全不懂汉字。他们被称为“表音字的一代”。独裁者在文化上胡乱多嘴,没有不出乱子的。带给这代人的后果,是古典文化修养欠缺,与传统脱离,完全脱离了东亚文化圈,深陷孤立与凄楚之中。韩国青年一代连汉字读法都不清楚,书写汉字就更困难了。很多人用汉字写不出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也写不出,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之后还要自学汉字。

韩国的表音字由10个元音和14个子音组成。其优点是简单易学。即使外国人,只要掌握了拼写组合方法,也能正确诵读。不过,能够诵读是一回事,能否理解其中的意思却是另外的事。全部使用拼音文字的韩国表音字存在严重“盲点”。韩国文字与日文词汇相近,有70%来自表意象形文字的汉语。如果仅以表音字记录事情的话,很明显会出现混乱。因为同音异义的字很多。仅以韩国的姓氏为例。郑和丁,姜和康,柳和俞,林和任等均同音。令人头疼的是读报纸,经常需要像猜谜一样地猜想。譬如一个发“kang”的韩文字,既表示“姜”字,又表示“康”字、“江”字,到底是什么?要根据前后文的意思而定,要望前后文才能生义。“姜”、“康”、“江”还好办,因为都是姓氏,宪法就不同了,总不能去猜同一个发音在宪法上是“死刑”还是“非死刑”吧?假如使用汉字就不大会发生这种问题了。目前,韩国正在进行一场有关汉字文化的战争,即在要求恢复使用汉字的人与主张专用韩国表音文字者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文化论争。

据史料记载,日本早在公元一世纪中叶就传入了汉字(也有其他稍晚的说法)。早期的日本作品均用汉字所著。后来,日本人把汉字当成记音的字母来记录日本语言。再后来,又把作为记音字母的汉字笔画简化,创造出假名。到了第七世纪,就出现了汉字夹用假名的日文。现在,汉字在日文中只是当作定型字来使用,如果有写不出的汉字,也可以直接写假名。一般的日本人使用的日文,是以假名为主,夹用一部分汉字。汉字曾被限制在1850个,叫做当用汉字,另有92个汉字,作为人名特用字19813月,日本国语审议会向文部省申报了所拟订的《常用汉字表》,共有1945字,代替了《当用汉字表》,并于198110月公布施行。由于中日两国使用的汉字都在发展、变化,因此,两国所使用的汉字在字形上不完全相同,使用时必须严加区别,不能混用。

 

汉字书同文的目标

 

我们今天讲的汉字书同文,终极目标就是让汉字走上世界,成为一种贯通古今中外,能够书写各种语言的文字体系。但这个总目标的实现,并非是一种指日可待和轻而易举的事情,而将是一个长期的困难重重的过程,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艰苦探索和循序渐进的引导、推动,才能逐步完成的。大体说来,至少需要逐步完成以下几个阶段性目标:

⒈ 逐步实现各种汉语用字的书同文的阶段

达成目标:

1)简化字或繁体字各自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2)在彼此沟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繁简一一对应;

3)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书同文,具体结果有四种选择:

第一,简化字取代繁体字成为标准字体;

第二,繁体字取代简化字成为标准字体;

第三,将两种字形体系按新的标准融合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形体系;

第四,经过局部调整将两种字形体系都保留下来,作为两种不同的印刷体看待。

到底哪种结局最好,还需要作大量的调查研究。

⒉ 逐步实现汉语与非汉语用字的书同文的阶段:

达成目标:

1)同一汉字,字形相同,意义相近,读音自由;

2)同一汉字,形义相同,读音自由。

各阶段的主要的任务

在这两个阶段中都有各自特殊的任务,而且前一个阶段的任务的完成,往往是进入后一个阶段的前提。下面分别略作说明:

⒈ 实现各种汉语用字书同文目标的主要任务

目前简化字在大陆等地流通,繁体字在港台澳等地流通,同样是华夏子孙,同样的汉字文化,却书写不同的汉字,而且有越来越离心发展的趋势,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令人十分担忧的局面。若任其发展下去,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团结,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强烈要求尽快实现繁简汉字书同文的呼声不断高涨。但是,只是大声疾呼,还是很不够的,还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各种调查研究工作,为实现书同文奠定好理论基础。我认为,目前最需要抓紧做好的是以下几件事情:

1)大陆人做好简化字的规范化整理工作,港澳台人做好繁体字的规范化整理工作,为相互沟通打好基础。

2)消除影响繁简两种汉字对应转换的两大障碍:非对称繁简字和非对等异体字,让简化字严格限定在能与繁体字一一对应的范围内。从而为大陆人学习繁体字,港澳台人学习简化字扫清障碍。

3)在顺乎民情,合乎民意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的汉语用汉字书同文方案,为早日实现汉语用汉字的书同文奠定好基础。

目前,两岸都有一些人在搞各自的汉字规范化整理工作,而且都有不少成就。但问题是,尚缺乏彼此沟通的理念,更缺乏为最终实现书同文的打基础的意识。尤其是在简化字好,还是繁体字好的问题上,由于政治意识的干扰,目前还很难形成比较理性的、纯科学的共同理念。我们认为,缺乏理性的无休止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暂不讨论简化字好还是繁体字好的问题,而是先考虑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的彼此沟通问题,先解决好目前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的繁简不能对应转换的问题。解决了繁简字的一一对应问题,看起来好像是仍旧维持了书不同文的局面,实际上则是实现了两岸汉字的“书同字”,唯一欠缺的只是“同字而不同形”而已。然而,如果把一个汉字的繁简两种写法作为两种字体看待的话,也许就已经实现了两岸汉字的书同文了。为什么非得要让繁简字争个你死我活呢?为什么非得在两种字形中确立一种字形呢?彼此沟通、彼此承认,在适用范围上又各有分工,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实现汉语与非汉语用字书同文目标的任务

就目前来说,汉字文化圈的人口总数已接近16亿,在各种文字中汉字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汉字已经成为全球性通用文字。汉字的使用人口虽多,但真正像新加坡、韩国、日本这样全部或部分使用汉字来记录本国语言的国家却还不是很多。因此,让汉字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性通用文字,还仅仅是在联合国里取得了一个名誉,离真正为全世界所接纳的目标还相差很远,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即使仅仅让全人类都了解汉字的优越性,接受汉字比英文优越的事实,也十分艰难。即便在国内,仍有很多人至今仍认为拼音文字比汉字优越,汉字应该改成拼音文字。果真如此,那汉字书同文就要等汉字拼音化之后再讨论了,甚至不用讨论了,因为拼音化之后的汉字,其表示意义的优越性已经没有了,用汉字来书写其他语言也就没有必要了。

我认为,我们目前最需要首先做好的是与汉语用汉字书同文有关的事情,至于与非汉语用字搞书同文的问题,则属于将来的事情。如果也要计划一下的话,则应该先解决与日文、韩文、朝文、越文里用过的汉字的书不同文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把汉字推向其他华人、华侨较多的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问题。

实现汉字书同文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许许多多人的积极参与,才能成功。我希望每一位热血青年,都应该关心和支持甚至参与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为充分挖掘汉字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语言潜力,让它有机会为全人类的信息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 1 \* GB3 ①(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01/01.

 = 2 \* GB3 ②(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01/01.

 

(通讯地址:山东潍坊学院中文系  261043

 

井田汉字,独一无二的汉字结体构形理论,科学地解决数码时代汉字所面临的问题。

湘ICP备05008125  语言文字网  2003-2013©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