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民族化与书同文香港 林维盛 在这全球化的时代,“文”的全球化——书同文却不容易。首先是“民族统一化”已不容易。在中国,正是“结绳记事”的功劳,中华民族的文明, 根在“文”;然后,才由“百姓”、“万邦”而一统为中国。“文”的作用不可忽视。所以,全球化、民族化都与“书同文”密切相关。 中国自十九世纪的近代化到二十世纪的现代化,语文现代化与整个民族的文明,“化”得怎么样呢?是否有点像当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呢?今天,不是汉族的新疆、西藏人,不想以“汉语文”为书同文,连台湾也要推行“本土化”,香港回归后的母语教育,也法定为“粤语”。世界上国际惯例公认,母语就是民族共同语,而不是方言、土话。香港的衮衮诸公都是汉族,国家已经统一,语文还未统一,需要“书同文、语同音”。“两文”“三语”,怎能长此以往? 印欧语的文字也有字根,英法文都源于希腊拉丁文,都是拼音文字。说是字根,实是“音根”。而希腊拉丁字源,有印度梵文的“语根”,所以,在“欧”字前加上“印”,合称“印欧语系”。中国汉字有形根,又有音根。好比阴阳两极,一一相配,变化无穷;孽乳下去,好比男女结合,繁衍千子万孙。音可以转化,其实就是“转注”、“假借”。所以,汉字的初文有限,“合文”就多了。再加上双音节的联绵词,四字节的成语,丰富极了。而拼音文字却难表万一,又易混淆,是无法与汉字相比的。 汉朝人许慎著《说文解字》,中国语文始定为“汉语”,“汉字”。在国外,又有“汉学”之称。在今天看来,不如如海外称之为“华语”,“华文”和“华学”准确。因为涉及到民族问题,汉族只是中华民族之一员而已;而“华族”则可视为整个中华民族。“国语”一词,不如“普通话”;因为,国有国界,而“普通话”的界限比“国语”大,容易被人们接受。 目前,已到了信息时代,即后现代时代。在中国古代,人言为“信”;汉字则“形声相益”,比“唯形”、“唯声”全面。正如电影,有“画面”、有“声音”,形象无比,信息量很大。但是,信息时代,要讲究效率,从“时间”和“空间”方面追求效率。汉字的简化是时代的要求。《易》说,“以简驭繁”。因此,合体字要简化,这也是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在汉字书写上,由古文的不规则而转为隶书、楷书的方块字体,由曲线而直线,而直线又能连写,从而产生了行书、草书,汉字失去了象形,简体字就约定俗成地产生了。 人们说,只有民族性,才是国际性、世界性的。在今天,全球化已势不可挡,而民族化应当视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经济如此,科技如此,文化也如此。汉语汉字——华语文的“书同文”的实现,是我们对民族化、全球化的一个重大贡献! (编者按:原文较长,此文由编者压缩整理而成) (联系方式:香港铜锣湾天后庙道33号 富辉阁13楼 852-256434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