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工贸中专,湘潭职校,湘潭中专,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湘潭工贸学校,湘潭市一职,学校简介,招生简章,入学指南
 

兩岸攜手共創美好的明天

上海漢字研究史料館 周勝鴻

 

吾中華民族之所以能集結十二億餘人民為一家,持續五千餘年光榮歷史而不墜者,以吾祖先及早發明人類共生共存共進化之原理,垂裕後人,遵守弗渝,此一原理,稱之曰「道」(陳立夫:《中華文化何以將會廣受世人之崇敬》臺北孔孟學會1997年印行)。這句話是1997年12月30日我在臺北德行東路陳公館拜訪陳立夫先生時,立公在他親書「持贈」給我這本他稱之謂自已晚年得意之作時,耳提面命地對我講述時所反復強調的一句話,也是這本新著開章的第一段文字。作?一個晚輩,中國大陸的一個普通知識份子,能夠當面領受這位走過百年中國現代史,晚年精通並全力倡導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紀老人的諄諄教誨,我感到十分榮幸,深受教益。

陳立夫先生常說:「中華文化了不起!」他認為:中華文化主流代表的儒家,重要精義在於「仁愛」「互助」,如果能進一步將以「仁愛」「互助」?中心的「人道主義」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不僅可以體現「和諧感通」的精神,更加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他指出:這也是1988年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時發表的宣言中所強調的「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夫子那裏去尋求智慧」道理所在。世界精英們如此崇敬孔子,我們中國人又應該何以處之呢?

早在1988年7月14日國民黨第十三屆中央評議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陳立夫聯合34名中央評議委員提出一份議案:《以中國文化統一中國,建立共信;以投資共同實行國父實業計劃,建立互信;並以爭取大陸民心以利和平統一案》,強調「中華文化?建立共信的最佳條件」。這個提案公佈後在海內外引起了極大反響,北京《人民日報》也發表了評論員文章,指出:提案是順應兩岸人民強烈要求和平統一,振興中華的歷史潮流的;並且還肯定這種積極的態度令人感佩!可惜當時卻又沒有能夠抓住這一歷史性的機遇,如今時間又過去了十多年,陳立夫先生也在今年(2001年)春天去世了。當時,我是從北京的《統一論壇》雜誌讀到這個提案的;受此?發,我撰寫了《就「中華文化統一中國」之議,致陳立夫先生的公開信》,發表在1991年4月出版的香港《語文建設通訊》上,我在信中寫道:先生名言讜論,感人至深;老成謀國,語出諸肺腑,愚雖一布衣書生,亦願步先生及致力於祖國統一大業的諸位前輩之後,?報效此全民族至高無上之大業而貢獻綿力!信中闡述了我提出的建議,即欲求祖國的和平統一,請從漢字的「書同文」做起。經過幾番輾轉,我把此信寄往臺灣,終於在1995年4月29日收到先生復信,他說:華函敬悉,甚佩高見,望繼續努力,以竟全功!從此,我和立公建立了鴻雁之誼。

1998年秋,孔子第76代孫,我的朋友孔令朋先生寫成《孔裔談孔》一書,陳立夫先生?之作序,說:孔子之說,其影響超越時空國界,非其他歷史名人可與比擬,凡我華胄,正宜引以?榮,大哉孔子,中華民族何幸而有孔子!(《孔裔談孔》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9月)。1999年7月,孔令朋先生隨北京長城影視製作公司的《至聖孔子──從曲阜走向世界》攝製組訪問臺灣,受到臺灣各地各界的熱烈歡迎;在拜會陳立夫、孔德成時,大家再三強調孔孟學說在現實社會中仍然具有重要意義,臺灣同胞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方面有其顯著的成效,這從許多臺灣影視故事中可以得到生動的形象的例證,更是我在1997年12月訪問臺灣時所親身感受到的。兩岸人民都重視弘揚中華文化,中國的和平統一是有極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礎的,是任何人所不能阻擋的。如果能大力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加強兩岸民間交流,中國和平統一必然水到渠成。由此可見,孔子及以儒家?主流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今天仍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我是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之餘,編寫了《中華傳統文化十日談》,旨在幫助青少年學習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1995年11月26日,陳立夫先生應我的請求,欣然命筆,揮毫為我的拙著題寫書名:「中華傳統文化十日談」,這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增強了我要?弘揚中華文化而繼續努力的信念。這本書印了1000本,很受人們的歡迎,現在已快贈送完了。五、六年來,我不間斷地查閱資料,搜集資料,經常對《中華傳統文化十日談》這本書進行補充、修改;同時,還在不斷地尋找正式出版機會,使其成為以青少年為主的廣大讀者學習中華文化的一本通俗易懂的輔導讀物,為弘揚中華文化做一件好事。

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是浩如煙海的文史古籍,而這些文史古籍又是以傳承了數千年的漢字?載體的,可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海內外,特別是大陸與台港澳的現行漢字的字體,字形卻不盡相同,這就有一個新的「書同文」的歷史性任務了。為此,我從1990年發表《欲求統一,請先「書同文」》(上海《聯合時報》1990年1月12日第四版)開始,十多年來,致力於漢字「書同文」的宣傳鼓吹和學術研究,得到了海內外越來越多仁人志士的關心和支援。

最近幾年來,我與許多臺灣學者交了上了朋友,共同探討漢字「書同文」學術問題。其中有一位王堯世先生,他研究漢字電腦編碼二十多年,發明了易學、形象的「形聲快碼」,據說福建的陳愛文的「表形碼」也受到過他的?發。王先生有一個心願,想把他的科研成果推廣到大陸來,他在上海開了一家科技資訊公司,離別臺灣的家小,一個人獨居上海努力工作,精神十分感人。我與他相識後,介紹他在上海、濟南、西安等地舉辦講座,廣交朋友;他也很高興地關心和支援漢字「書同文」研究,兩岸學者進行了友好的合作和交流。

2001年8月13-15日,在上海舉行了第四次漢字「書同文」學術研討會,來自大江南北和香港、臺灣及新西蘭的三十多位華語文工作者參加了此次研討會,海內外第一本漢字「書同文」學術論文集《漢字「書同文」研究》(第一輯)已由北京的氣象出版社出版,第四次「書同文」研討會的論文集,即《漢字「書同文」研究》(第二輯)也將在臺灣由「中易系統工作室」影印出版。2001年8月4日,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名譽會長,原國家語委領導王均先生從北京來電:代表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和蘇培成會長表示祝賀。8月20日,香港中國語文學會主席姚德懷先生來電,對第四次漢字「書同文」學術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表示祝賀。?9月1日,臺灣新詩學會理事林文俊先生發來「伊妹兒」表示祝賀,這些都表明:漢字「書同文」研究取得了舉世瞻目的成績,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此次與會的臺灣學者戚桐欣先生,原來是一位水產研究者,他幾十年來利用業餘時間潛心研究漢字與漢字筆順編碼,滿腔熱情地宣傳,鼓吹要整合兩岸三地的漢字,今年夏天,他不顧年過花甲,冒著酷暑,奔赴大陸,先後參加了在武漢、上海、煙臺、天津舉行的學術研討會,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他在離開上海之前,又約我們見面暢談,他十分慨歎地說:中華文化一定要好好繼承和發揚,比我們年長的,他們是功成名就,且年事已高;比我們年輕的,他們正在忙著成家立業,有的還在追名逐利,心態浮躁,又對傳統文化不甚了了,至連正體字也不認識了,如果我們這一輩人不去做些傳承性工作,中華文化真是有斷代的危險了。大家頗有同感,真是有志同道合,相見恨晚之感。其實,我們正在踏踏實實地做這項工作。從1997年開始,每年8月,邀請大江南北有志之士,聚集於上海,討論繁簡漢字如何取長補短,從而謀求統一,以早日實現中國歷史上又一次「書同文字」,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傳統而奉獻自已的一份力量。正因?我們胸懷中華民族,公而忘私,堅持「民間自發」和「學術研究」兩個原則,所以得到了海內外越來越多的仁人志士的關心和支援;炎黃子孫是一家,我們的朋友遍天下,我們相信:通過大家堅持不懈的努力,薪盡火傳,「書同文」的目標一定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得以實現,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必將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天終究會到來的。

傍晚時分,當我們在「明珠空中列車」站送別戚先生的時候,我們緊握雙手,不約而同地說:「兩岸攜手,共創美好的明天!」  

井田汉字,独一无二的汉字结体构形理论,科学地解决数码时代汉字所面临的问题。

湘ICP备05008125  语言文字网  2003-2013©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