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工贸中专,湘潭职校,湘潭中专,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湘潭工贸学校,湘潭市一职,学校简介,招生简章,入学指南
 

書同文的標準問題瑣議

山東昌濰師專 馮壽忠

 

實現華語文化交際圈的漢字書同文,需要研究的問題很多,下面主要談談書同文的標準以及相關的問題。

 1 關於漢字"書同"的標準

漢字的書同標準,大體應分?:?字量標準;?字體標準;?字形標準;?字序標準;?字音標準;?字義標準等方面。下面談談制定這些標準時可能遇到的各種相關問題。

 1.1 字量標準問題

字量的標準問題,主要包括:常用字量、通用字量、漢字總量和專用字量等。

字量問題雖然工作量巨大,但可以採用電腦進行計量統計和計算,人?的爭議也比較少。目前大陸方面已經對"常用字量"、"通用字量"等進行了統計和研究,制定了《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收3500字)和《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收7000字),基本解決了教育用字和印刷用字的數量問題。臺灣方面也對教育用字進行了研究,制定了《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收4808字)和《國字標準字體楷書母稿》(收11151字)等。另外,韓國和日本也研製了各自的常用漢字表。目前韓國的常用漢字是1800字,日本的常用漢字是1945字。(孫維張,1994)目前急需解決的是兩岸統一的常用字表和通用字表,然後再考慮與韓國和日本的統一用字問題。現在已經裝入WINDOWS視窗的20902字的GBK大字形檔,顯然是太臃腫了。

漢字總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字典編寫方面,《漢語大字典》(1990)收54678字,《中華字海》(1994)收85568字,這是到目前?止,收字最多的兩部字典。但其中到底含有多少異體字,除去異體字後,實際的漢字總量是多少等,仍需要繼續研究。

目前兩岸都未能完善解決的是各種專用字量,如姓名專用字、地名專用字、方言專用字、行業專用字、翻譯專用字等。

 1.2 字體標準問題

字體是漢字體系在某一範疇中所具有的共同的字形體式。從歷時範疇上看,漢字曾發展出甲骨文、金文、大篆、六國古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多種字體;從共時範疇上看,在某種歷時性字體中,往往還包括繁體、簡體,正體、異體,正規體、草寫體,以及歐、柳、?、趙等個人風格性字體等;印刷術出現以後,還出現了手寫體和印刷體等。某個漢字字形,在什么情況下應使用什么字體,而不應該使用什么字體,就屬於字體標準的規範問題。

我們要確立書同文的印刷用標準字體,必然要從兩岸現有的印刷體中進行選擇。就目前情況看,內地既有繁體印刷體,也有簡體印刷體,但把簡體印刷體作?主要字體標準;臺灣只有繁體印刷體一種標準;港澳規定繁簡由之,但目前出版物還大多使用繁體印刷體。

鑒於目前兩岸政治對立的現實,?了消除政治對書同文的影響,在漢字繁簡問題上,我們認?,不要人?強化繁簡之間的對立,不要進行誰一定取代誰的無休止爭論。這樣做只能傷了大家的和氣,是不能取得好的結果的。我們應該樹立一種觀念,即:漢字的繁體和簡體,都是漢字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歷史性字體,就像草書和行書一樣,只有字體特徵的不同,並沒有你死我活的利害衝突。要論優缺點,哪種字體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或一無是處的。繁體字和簡體字都需要進行整理和改造,如對其異體字的整理和不美觀字形的改造等。喜歡用繁體字的人們,不要反對別人喜歡用簡體字;喜歡用簡體字的人們,也不要反對別人喜歡用繁體字。

從學理上說,繁體字與簡化字之爭,牽扯到正體字的確立原則問題。內地確立正體字,以從俗、從??原則,故多把簡化字作?正體;臺灣偏重歷史傳統,故多把繁體作?正體。這一點在兩岸各自的異體字整理表中就有所體現。因此,統一整理異體字的標準,應成?確立標準字體的首要任務。?避免分歧,在整理異體字時,不妨把有繁、簡兩體區別的字,都分別確立繁、簡兩種正體,並儘量使其一一對應。這樣就?兩岸制定不同的文字政策,留有了餘地。在歷史上,秦代曾出現過官方以小篆?正體,民間則大多使用隸書的情形。我們今天?什么不可以允許官方和民間在用字上有一定差別呢?譬如,內地官方可以簡化字?正體,民間則繁簡由之;臺灣官方可以繁體字?正體,民間也繁簡由之。

實現書同文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即現階段,先要求書同"字",而不要求書同"體";第二步,待條件成熟後,再討論書同"體"乃至完全實現書同文的問題。也就是說,目前的書同文,並不是要求只書寫統一的簡體或統一的繁體,而是應要求既書寫統一的簡體,也書寫統一的繁體。因此,現在我們要做的工作,應是儘快制定出統一的簡體印刷標準和繁體印刷標準,而不是進行或簡或繁的無休止爭論。就是說,書同文的字體標準應該有繁、簡兩套,以供各方各取所需。傅永和先生編的《規範漢字綜合表》的體例,可供我們參考。

 1.3 字形標準問題

與字形標準有關的主要是新、舊字形問題。內地實行漢字改革以後,對簡化字和繁體字的字形都進行了改進,推出了以《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1965)?標準的新字形。而臺灣和港澳則仍沿用舊形繁體字。我們要確定書同文的印刷體標準,就必然要考慮使用新字形還是舊字形的問題。到底哪種字形好,恐怕也要做深入研究和討論,才能取得一致意見。

另外,宋體、楷體等各種印刷體之間,也存在字形差異問題,如宋體的"心"和楷體的"心"等。我們在確定印刷體的標準時,不能只考慮宋體的字形標準,而應將各種字體的字形標準都考慮在內,要制定一整套變形規則,如筆畫變形規則、部件變形規則等,以使構形規則化,讓人們覺得有章可循,否則,即使搞出了標準印刷體,也難以推行。

 1.4 字序標準問題

字序問題包括兩個方面:?個體漢字內部的筆畫和部位順序;?漢字系統內部個體漢字間的排列順序。相對來說,前者比較容易統一,而後者則仍未找到理想的標準。漢語的字典、詞典,查檢起來特別麻煩,就是因?我們尚未找到理想的字序標準。書同文標準字的排序,可以在繼續沿用傳統排序法的基礎上,適當推出部分新排序法,如與電腦輸入碼一致的編碼排序法等。

 1.5 字音標準問題

從表面上看,字音標準問題似乎與書同文關係不大,實際上並非如此。首先,"語同語"是書同文的基礎和前提,如果不實現"語同語",也就無法實現書同文。就拼音文字而言,這是不難理解的,因?發音不同寫法自然也就不同。漢字似乎特殊一些,因?它具有超方言的特點,但實際上其"超方言性"也是以各方言間的有對應的方面?基礎和前提的,在各方言間非對應的方面,其"超方言性"就不存在了。如廣東話寫作"無的彈"(mu?di tan),是"好得沒的說"的意思,這在北方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其次,作?書同文標準的個體漢字,都需要注上標準的讀音,語音標準不確定,就無法給標準字注音。

不管是內地的"普通話"還是臺灣的"國語",都選取北京語音作?標準音,在大的方面?"語同語"和書同文奠定了基礎。但就個體漢字的具體讀音看,仍然存在很大差異,如兩岸的"審音表"就不完全相同。在這方面,周有光先生提出的"是否改弦易轍,索性走'方言普通話'的道路"的問題,孔憲忠、胡百華等先生所提出的"音混症"問題等,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應該引起我們關注的是,普通話或國語的正音標準規定得太嚴,連北京人、某些推普者以及國家領導人等,都不能做到完全符合標準,是否妥當?規範和統一,是否一定意味著"整齊劃一"?允許某些字的異讀音的存在就不規範了嗎?在標準語讀音中,是否一定要突出強化"輕聲、兒化、變調"等多數人難以把握的現象?我們是否過分強化了各方言特別是各北方方言之間的差異呢?這些過去被忽略了的"反思性"問題,是否到了應該加以認真考慮的時候了呢?

語音標準與其他標準一樣,都存在一個剛性與柔性的矛盾問題。過去我們過分強調其剛性的一面,教訓是深刻的,如《異讀詞審音表》難以深人群?,群?對學習普通話望而生畏、信心不足,連播音員都經常讀錯字音等。作?一種標準語而讓大多數國人覺得可望而不可即,的確是令人傷心的。如果適當強調一下語音標準的柔性,在經過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默許某些音混現象的存在,使一字多讀的範圍適當放寬,讓多數國人感覺到自己離普通話不太遙遠,也許是加快推普進度的值得探索的道路。

 1.6 字義標準問題

要確立標準的印刷體字形,還必須配備一套字典,將標準字的字義確定下來,否則,在不同方言區、不同人筆下,同一個字有不同用法和意義,也就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書同文。因此,字義問題也是確立標準字時必須認真考慮的重要因素。兩岸雖然都有各自的幾部權威性辭典,但用作書同文的標準恐怕都不太理想。若要編一部書同文辭典,勢必牽扯到更多的問題,需要做很多事情。

 2 關於書同文的"文"

關於書同文的"文",是否專指漢字呢?我們認?是不能專指漢字的。漢字作?漢語的主要書寫工具,自然不能排除在"文"的行列,並且應當給以首要地位,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書寫漢語的符號體系並不僅僅是漢字一種,中文拼音字母、數位、標點符號等,也都是書寫漢語的符號體系,並且同樣存在能否書同文的問題。就是說,在強調漢字書同文非常重要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了中文拼音、數位和標點符號等的書同文問題。漢字的"書同"問題要研究,中文拼音等其他符號體系的"書同"問題也要研究。下面著重談談中文拼音的"書同"問題。

漢字在表記漢語的意義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在表記漢語的語音方面卻往往力不從心,如記寫擬聲詞、音義外來詞時的蹩腳表現等,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因此,充分發揮中文拼音的輔助作用,強化中文拼音的副文字地位,既是漢語發展的要求,也是對漢字功能的完善性補充,是非常必要的。正如胡百華先生所說,"漢字的發展要有所突破,必須要能相容純粹表音、即能配合漢字共同使用的'音符';這樣漢語人才有機會去習慣並能嫺熟地運用普通話的聲母、韻母以及可採用的全部音節;換句話說,漢文字必須擁有客觀表音的各式符號,也就是大家漁具齊備,便不用靠'渾水摸魚'過日子了。"(胡百華,1999)目前,要實現中文拼音系統的書同文,需要解決好以下兩個問題。

 2.1 "拼音方案"的標準問題

鑒於內地的"拼音方案"的 "國際標準"地位已經得到國際上的普遍承認,臺灣已經決定從1999年9月份開始,推行經過改進的內陸拼音方案。這對於中文拼音的書同文來說,自然是一件好事,它標誌著兩岸"拼音方案"的標準問題已基本解決。儘管如此,由於"拼音方案"仍然不是拼音文字,而且無法成?拼音文字,因而如何找到一種更接近拼音文字的"拼音方案",仍需要繼續研究。

當然,其他思路也是可以考慮的,如採用"注音字母"或"國際音標"等。"注音字母"比"羅馬字母"(即用羅馬字母書寫的國際音標或中文拼音)更接近漢字,對保持文面的美觀一致有好處,但卻與國際文字相去甚遠,不利於國際流通;"羅馬字母"雖然便於國際流通,但卻與漢字格格不入,若大比率使用(如音譯外來詞、擬聲詞的漢拼化等),很容易造成文面上的參差不齊,影響版面的美觀性。

 2.2 "拼音方案"的應用範圍問題

在確定了標準的"拼音方案"後,還應界定"拼音方案"的應用範圍。我們認?,借確立書同文標準之際,適當擴大"拼音方案"的作用,如拼寫音譯外來詞和擬聲詞等,並以書同文標準的形式肯定下來,不僅是很有意義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

隨著英語文化等外族文化的滲透,漢語中外文符號逐漸增多起來,人們對讀寫外文字母已經習以?常,甚至有些播音員也經常把"中文拼音"當作英文字母來讀,這種語言滲透現象,是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的。如果我們確定了用"中文拼音"書寫外來詞彙的原則,讓大家有所遵循的話,就可遏止這種漢語書寫外語化的潮流,並最終實現外來詞彙漢語化的目標。

另外,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日益頻繁,音譯外來術語的大量湧進,一種術語多種譯法的問題顯得非常突出,大大影響了學術交流的效率。例如同一個語言學家Geoffrey Leech,在漢語中則有"裏奇"、"利奇"兩種譯名;同一個社會學家Durkheim, Emile,在漢語中則成了"塗爾幹·埃米爾","迪爾克姆"、" 迪爾凱姆"、"杜爾克姆"、"杜爾凱姆"等5個人;同是瑞典人,同姓Bergman,化學家T. O. Bergman按譯名規範譯?"伯格曼",作家H.F.E. Bergman,卻因要按習慣譯成"貝裏曼"。(陸嘉琦:1998)這些現象都與漢字的示音能力低下有關。如果用拼音書寫外來詞語,就能避免"同音異字"的問題,如果同時也解決了中文拼音字母同國際音標的對應問題,"同名譯異"的問題也就可以解決了。在這方面,劉湧泉先生等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我們可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好其必要性、可行性等問題,?音譯外來詞語漢拼化的最終實現做好理論準備。

如果說用"中文拼音"書寫音譯外來詞語有利於對外學術交流的話,那么用漢語"拼音書寫"擬聲詞,主要是?了改變擬聲詞書寫混亂的局面。如"?啷"、"桄榔","汲汲呱呱"、"嘀嘀咕咕","嘰嘰嚓嚓"、"唧唧喳喳"、"嘰嘰喳喳"等,同一聲音不同書寫的情況大量存在。如果用"中文拼音"書寫擬聲詞,不僅可以解決書寫混亂問題,而且可以省去記憶那些專用來書寫擬聲詞的漢字,如"嘰"等。從漢語資訊化處理的角度說,將擬聲詞拼音化,對分詞處理將大有好處。當然如果將所有虛詞都拼音化,則會更有利於漢語的資訊化處理。由於擬聲詞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是純粹的聲音符號,又基本不存在拼不出的音節,因此,也許比音譯外來詞更容易實現其書寫形式的漢拼化。魯迅先生的文章中就經常使用拼音字母書寫擬聲詞。儘管如此,能否全部推開,能否帶來某些意外的麻煩等,仍需要認真研究。

 3 結語

綜上所述,就建立書同文的標準來說,上述諸問題不僅都是需要首先予以解決的,而且都是必須經過認真研究、廣泛討論才能得出答案的,因此,本文只是從總體上把問題提了出來,並未作展開性論述,況且,這些問題間的聯繫比較緊密,在解決某問題時,必然也涉及到其他問題,所以,由大家在統一思想的基礎上,分頭來做比較合適,只靠少數人的力量恐怕是辦不到的。

 參考文獻

周有光《向資訊化時代邁進》(《語文現代化論叢》第2輯,14-19,語文出版社,1996

劉湧泉《語言規劃和中文資訊處理》(《語文現代化論叢》第2輯,語文出版社,1996)

孔憲忠《五罵祖宗:可憐的漢語語音》(《語文建設通訊》第56期,16-24,1998.7)

羅維明《關於漢字異讀的幾個問題》(《語文建設通訊》第57期,58-60,1998.10)

姚德懷《"規範普通話"與"大?普通話"》(《語文建設通訊》第57期,58-60,1998.10)

陸嘉琦《關於外國人名、地名翻譯的思考》(《語文建設通訊》第58期,35-38,1998.12)

周有光《關於"大?普通話"問題》(《語文建設通訊》第59期,1-4,1999.4)

胡百華《普通話"音混症"初探》(《語文建設通訊》第59期,6-11,1999.4)

 

 

井田汉字,独一无二的汉字结体构形理论,科学地解决数码时代汉字所面临的问题。

湘ICP备05008125  语言文字网  2003-2013©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