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

漢字與書法輯談

[日期:2012-01-0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佚名 [字體: ]

  柳斌(國家語委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對于漢字,不是簡單的一個認字和寫字的問題,還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因為能夠變成藝術的文字現在看就是漢字。作為一個偉大的民族,有這么偉大的漢字文化,我們需要有強大的科研力量和隊伍來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要把研究與應用、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非常之現實就是中小學教育,而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在小學就是“識字”和“寫字”,這是一個關系到今后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問題。無論哪方面的發展,識字和寫字都是一個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一個人就談不上發展。不會認字、不會寫字,這樣的公民在現代社會還有什么發展的能力?沒有。但是如何讓學生在識字、寫字方面能夠“多、快、好、省”,識字多,而且寫字好,節省時間,又提高效率,確實需要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

  董琨(國家語委咨詢委員會委員)

  研究漢字,包括漢字的造字原理、演變發展等等,這些是對于漢字本身的認知。怎么把我們對漢字的認知以科學的途徑與方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被社會廣大的民眾所接受,這值得研究。我們日常生活離不開漢字,怎么使用漢字、書寫漢字?前輩書法家和當代書法家對漢字藝術的表現也給我們提供了諸多啟示。認知、表現是互動的,互相結合的。比如書法家有漢字的認知,但是也有在書寫上的各種表現,當然還有書法的欣賞即對于書法表現的認知,這些都是結合的,而現在這些都還存在很多實際問題。什么樣的字好看,什么樣的字不好看,常見有嘩眾取寵的說法,令人感慨憂慮。這些都有很多值得正本清源的地方,也具有需要我們努力去探索的余地和空間。

  郭振有(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

  現在很多人認為我們的漢字要消亡,尤其電腦出現以后更認為漢字要消亡,事實結果卻證明,漢字輸入電腦速度非常快,長期以來的“印象”使我們產生了閉門造車的誤導。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如果大家現在學外語的熱情遠遠超過了學漢語,這對中華民族發展是非常有礙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必須要解決漢字難學的問題,這是第一步。漢字是不是基本語言的符號?對于這個定義,前些年就有很多不同意見,如說漢字不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是記錄信息的符號等等。我們的每個漢字里面都包容了非常多的信息,可以說,漢字是一種分類學。漢字認讀的問題解決了,中國的教育質量就會大大提高,漢字認知和基礎教育對外漢語教學相結合,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王登峰(國家語委副主任)

  新加坡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即比較在新加坡喜歡用中文和英文的兩類華裔大學生,看這兩種學生的價值觀如何。結果發現,兩者在價值觀上差別非常大:偏好英文的學生更容易接受西方的個人主義,而偏好漢語的學生更傾向于接受中國的道德傳統。可以推知,漢字認知,不僅包括漢字本身,也包括思維方式、價值理念以及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的角度和方式,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也重塑了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從書法藝術角度來講,“字如其人”之說也是同樣的道理。讓國人了解漢字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應該是我們漢字認知研究很重要的課題,跳出漢語言文字這樣一個范圍,擴大到整個中華文化中去,這也是普及和弘揚中華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劉新成(首都師范大學校長)

  漢字是中國文化歷史的記錄,也是人們日常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維賴以存在的外化表現,同時它書寫優美,具有陶冶情操的美育功能。近年來,人們對漢語、漢字,較過去更加珍視,在國外也掀起了漢語漢字漢文化熱潮。首都師范大學第一個創建了完善的高校書法教育體系,如今我校成立“漢字認知與表現研究中心”,希冀突破書法的學科局限,開拓新途徑,解決新問題,與時共進,使古老的漢字煥發出新的光輝;特別是在科技進步的新時代,讓更多的中國人、外國人通過書法等各種表現形式,從認知的角度了解漢字,學習漢字,在大的文化背景下探求漢字書法以及漢字教育等相關問題的研究新思路,加強漢字育人的文化功能。

轉載自:http://news.hexun.com/2011-12-30/136821516.html




閱讀:
錄入:湘里伢子

語網特別申明:各專欄專輯作者文責自負,對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權,在語網的發布不影響其再版權,即作者還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發布或轉載文章,但這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來函聯系。

評論 】 【 推薦 】 【 打印
上一篇:中國元素國際創意大賽文字類銀獎:塑書悲帖——字體海報

下一篇:讓“觸屏一代”感受漢字美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點評:
 
字數(限500字,建議200字以內):
姓名: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關法律法規
  •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站內查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