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

第2届语言理论和教学(对外汉语)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日期:2011-05-15] 来源:语言文字网  作者:陈永花 [字体: ]

一、会议概况

第2届语言理论和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2011年4月23日 在四川大学开幕,24日在乐山师范学院闭幕。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泰国高校的学者将近100人参加。研讨会对大学“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语言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理论历史等话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在开幕式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发表欢迎辞,著名语言学家、南开大学马庆株教授出席会议并且发言,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书面发言(由王庆博士宣读)。在开幕式上发言的还有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教授、四川大学杨文全教授、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吉仕梅教授。在闭幕式上发言的还有乐山师范学院副校长陈晓春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任志萍教授。

会议闭幕式前举行会员选举大会,选举了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教授担任全国语言理论研究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池昌海教授、四川大学杨文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满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胡晓研教授、湖南科技大学谢奇勇教授(兼任秘书长)担任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李娟副教授等担任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王庆博士等担任理事。会议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和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下次研讨会2013年将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举行。

开幕式后,有4位教授做了大会学术发言。湖南师范大学彭泽润教授,对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关于字和词、文字分类问题发言,认为不应该把字母跟汉字的部件对应起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言学纲要》教材应该给“字”一个明确的学术定义。浙江大学池昌海教授,对当前流行的超常的“被动”用法做了新的探索。东北师范大学胡晓研教授,分析了义位组合的有关问题。沈阳师范大学于全有教授,认为语言的本质不是静态的系统,而是是动态的现象。西南财经大学邓时忠教授分析了民族心理差异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闭幕式前各个小组还派代表向大会报告了小组讨论情况。报告人分别是湖南师范大学曾常红副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张全生副教授、西华师范大学杨小平副教授、北京大学李娟副教授、烟台大学张力军教授。各个小组的学术发言下面分别进行综述。

二、第1小组的学术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王庆博士对语言学经典著作的误译问题进行了探讨,批评了以讹传讹现象,有助于当前学风的发展和语言学科的建设。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曾常红副教授对杨树达的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思想进行了回顾、介绍和总结,认为杨树达有实证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和较先进的语言教学理念,具体表现在重实证(理据)、普遍联系和系统研究的观念、词和词类意识以及类型语言学思想等方面,同时也指出了杨树达反对走拼音化道路等比较保守的一面,对杨树达做出了较为中肯的评价。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的陈耀西副教授从信息社会与语言学、汉字拼音化历程、汉字拼音化与语言学的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转型期的语言学,带给我们一个比较新的视角。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郭淑伟博士从继承和发展、违背和偏离两个方面介绍了构式语法对认知语言学有关原理和概念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偏离。广西玉林师范学院的梁驰华副教授对被大家误读的“三聚氰胺”从前瞻性和约定俗成两个角度给出了阐释,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具有参考价值。河北的衡水学院中文系的刘如正教授从“有没有V”句式的误用现象出发,呼吁大家尊重汉语语法规范原则,维护现代汉语的民族面目,对不规范的语法现象积极纠正,让对世界影响日益巨大的现代汉语健康发展。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彭建国副教授比较了东安石期土话和花桥土话的内爆音声母,探讨了“自主音变”的成因及其发生机制。南京大学文学院的杨锡彭教授对汉语词缀的语义虚化、词缀与音缀的结合、对历来“儿化”词缀的正解等问题做出了探讨,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汉语词缀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国际学院的陈满华教授介绍了威廉•琼斯的生平、业绩及学界对琼斯的研究和评价,使我们对这位博学多识的英国东方学家、语言学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江苏的淮阴师范学院的解正明副教授从汉语“的”、“有+NP”、前缀“阿”“老”、焦点助词、句中语气词以及汉语处置式等具体事例出发探讨了中文系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社会语法学及其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启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的杨泽林副教授和赵献春副教授指出为使我国的法律体制更加完善,既要重视法律语言的国际化,更要强调法律语言的本土化。吉林的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于金华副教授通过对多语素合成词的考察,分析了语素组作为一个语法单位存在的客观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语素组的概念,阐述了它的结构特点和作用、它的具体分类、它与语素、词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等问题,从而论证了语言学界尚未形成定论的一个语法单位——语素组问题。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于全有教授重建了语言本质的层次,认为语言本质应该是一个由语言的底层本质(基础层次)、一般本质(核心层次)、特殊本质(表象层次)等诸层次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的内在的逻辑联系的整体,他严密的逻辑给予我们颇多启发。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二系的赵定烽教授创新性地设计了汉语一维拼写方案,这套方案简单易操作,对汉字世界化和全球化有着积极意义。

三、第2小组的学术发言

上海大学文学院的资中勇老师和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院的陈曦在总结分析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从量的角度入手讨论了“连”字句及与“连”字句相关的一些问题,认为“连”字句的深层语义基础是量级模型,包括主观量和情理值两个方面,这一基础决定了其表层语义的多重性。同时,借助 “三个平面”及语义语法范畴的相关理论,在“形式和意义相互验证”的思想观照下,对“连”字句的语法义、“连”字成分的各方面特征、典型“连”字结构义形成后继续虚化及多样化的过程等问题提出新看法,对以往的研究作出了补充。浙江大学中文系的池昌海教授在介绍新的“被”结构的特点、生成机制及功能。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胡晓研教授探讨了义位组合的性质、义位组合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以及义位组合的制约因素。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的刘晨红副教授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分析数量短语后的中心语的隐现现象,认为这种隐现现象表现在数量短语表量的主观性、量词对中心语的提示力度强弱以及提示力的强弱与量词的典型性等三个方面。四川的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陈景元博士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VO1不VO2”结构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考察,对于加强汉语本体的研究、加深我们对汉语结构特点及表达方式的了解以及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辽宁渤海大学文学院的王世凯副教授用渐次扫描理论分析了“没完没了地VP”、“VP不完地VP”及“VP也VP” 结构在认知模式、认知取向和表达倾向上存在的差异。四川的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罗红昌副教授从认知域和象似性的角度解释了“你我他”并列连用现象。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陈永花副教授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考察“A有B(那么)C”结构并认为该结构分别具有表比较和表比拟的意义。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张全生副教授从语言信息结构出发讨论分析了焦点结构的两个来源(即主位-述位结构、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和两种表现形式(即话题-焦点结构、预设-焦点结构)。四川的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的王静博士分别从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出发探讨了句子自足所需的完句成分或手段,并作出了理论解释。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罗阳博士从形式和语义的匹配、语用及象似性原则等出发,考察了实词以ABAB形式重叠在小句前形成构式的构式义的确立以及该构式的类型学意义。江苏的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的许彩云副教授运用构式语法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被××”格式,并探讨了这种格式的修辞效果。四川的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的袁莉容博士提出汉语复合动词零标记名词化有极强的转喻动因,并分析了这种转喻动因和一般转喻的共通之处及其特殊性。山东的枣庄学院中文系的吕俭平老师从修辞、文化和思维认知等角度探讨了光阴用“寸”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和文化、思维的关系以及对汉语的教学及研究的促进。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的郑岚心老师从“在”的不同词性出发探讨了“正在”的离合性及其分类,认为“正在”的离合性及结合的紧密程度与“在”的词性密切相关,对解决“正在”在实际使用和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出了新思路,对于汉语本体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四、第3小组小组的学术发言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崔应贤教授就名转形现象提出了新见解,重点探讨了现代汉语的名转形现象在现时语法系统中的性质地位,特别是对转形名词的词义特征进行了新的描写分析,梳理出暗含于其中的三个层次:{固有属性[本质属性](类别属性)},认为其固有属性才是转形后的语义表述重心和可能性根据。同时还就名转形现象的语用价值及积极意义进行了肯定性论证。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刘海燕教授把语言学界与逻辑学界的研究结果有机结合起来,以汉语连动句中的省略、语块之间不连续性贴合现象为例,在范畴类型逻辑语法的框架下,对其进行了形式化的语义解读,对于提高第二语言学习效果、促进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李宇凤老师以“我觉得”的感知体验表达为出发点,探讨了“我觉得”的语用标记和话语标记双重功能,认为感知体验有着向认知评价发展的自然基础,“我觉得”作为体验和评价的有标记形式,在语用标记方向发展出内容确定性“缓和”和观点特异性“强调”的功能,在话语标记方面发展出原因、话题引入及话语层次化的组织功能,对为什么说“我觉得”作了别具一格的解释。重庆的长江师范学院的白瑞芬老师以“给力”一词为例,探讨了网络语言的跨界应用问题,分别从网络语言的边界、影响网络语言跨界的因素、网络语言跨界的后果与趋势等方面,为我们剖析了网络语言跨界应用的成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予我们颇多启发。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的曾敏同学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X奴”词族的结构、语义、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多维考察,并通过在青年群体中对“X奴”及相关词语的认知调查,获得了其流通度、认知概况等的深层次解释。四川的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高佳副教授以汉语服装量词为讨论对象,通过大量文献的调查,分别从上古、中古、近古、现代四个时期描写了这一称量域量词的历史演变情况,并探讨了它们的演变动因与机制。认为语言的经济、明晰原则是汉语量词出现新旧交替等复杂现象的动因,而量词语义泛化是否成功决定了量词竞争的成败,并以语法化相关的原则以及李宗江先生提出的“典型化”原则对量词成败的机制进行了分析,观点独特、新颖。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传媒系的谷向伟博士和杨林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露丝•韦津利(Ruth Wajnryb)的《脏话文化史》(Language Most Foul)这本书的内容架构和研究方法,阐释了作者对于咒骂语言的独特研究视域,呼吁国内学者以更开明的态度为系统研究脏话“解禁”,开拓了我们的视野。重庆的长江师范学院的黎燕敏老师以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地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反映自然地理和反映人文地理的两种不同类型,进而讨论了石柱地名的文化意义,充分论证了地名对于挖掘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以及在一定时期人们的心态及社会风俗的重要作用,颇具人文趣味。湖南工业大学期刊社的李珂副教授探索了时尚新词语变异的动因,同时思考对时尚新词的引导和规范,这对促进语言文字的创新和发展,推动语文现代化进程有着积极作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李媛媛同学和杨文全教授以“新兴颜色词”作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语法、语义、语境四个层面和语言、物理、文化、心理四个世界等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类梳理,分析归纳了新兴颜色词所具有的特征,并以问卷调查作为辅助手段,考察论证了新兴颜色词隐喻表达与心理认知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探讨了新兴颜色词的生存能力,观点新颖独特、有理有据。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的王平老师从隐喻角度全方位剖析了“山寨”一词及其流行原因,行文生动、论证有力。四川的西华师范大学的杨小平副教授讨论了民国汉语新词语的研究情况,指出专门以民国汉语新词语为研究对象的论著至今尚无,呼吁学界调查、搜集和研究民国汉语新词语。广西师范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的杨绪明副教授对店名语言异化的类型、途径及原因进行了研究,论据翔实,论证有力,以“店名”为突破口进行语言异化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一条新颖可行的道路。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的张警之同学结合时代特点,介绍了当代汉语委婉语在网络使用中的新形式。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的张舒同学为大家介绍了“X族”词族里的新成员“考碗族”的意义、形成过程,探究“X族”词族和“考碗族”的发展及流行原因,是对新词新语研究的一大贡献。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的周引同学选取近十年的部分流行语,分析了流行语中生命力较强、流行时间持续较长的语料对现代汉语的更新补充功能,作了大量语料统计梳理工作,难能可贵。

五、第4小组小组的学术发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李娟副教授从语言学基础理论教材的系统性和开放性两个方面介绍阐述了新版《语言学纲要》的理论体系和修订内容。四川的西华师范大学的薄守生副教授从历史发展、知识脉络两个角度对1912年至1966年期间所出版、发表的语言学概论类的相关著作和教材进行了概括,从中得出了自己的认识。山东的鲁东大学文学院的陈淑梅老师从文字学出发谈到了更新汉字学知识、吸收汉字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于语言学概论教材的重要性。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杨小锋教授针对受母语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外国人语音偏误等“洋腔洋调”的现象,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语言艺术发声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传统正音方法之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借鉴与参照。安徽的合肥学院中文系的刁士兰、张发清副教授以对韩汉语教材为例,讨论了国别汉语教材的“针对性”、“系统性”和“适用性”要求,共同探讨了如何编写在非目的语环境下使用的国别汉语教材的问题。华侨大学的纪秀生教授从明确教学目标、重视上课前的引导、创建新的教学内容模式以及更新语言例证、增加教学的语言实践环节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何真同学从练习、词汇、语法、文化、课文几个方面对《商务汉语入门—日常交际篇》进行了量化分析与评估,为针对中亚商务活动的汉语商务教材编写提供了新思路,并实践了目前对汉语教材的分析方法。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安华林教授对音素/音位/音征,义素/义位/义征、义位/义项,组成/构成,词头/前缀、词尾/后缀,语素/词素,语素组/语素群(复合词素)、词组/短语、句组/句群,复句/复杂句/复合句,字母/字这八组语言学术语进行了考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彭泽润教授针对“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从课程地位和作用、课程师资及其水平、课程内容和界限、课程教学和方法等四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细致地分析与讨论,呼吁语言学界针对语言学概论教学的具体理论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期待产生新的学术研究题目,推动语言学概论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湖南郴州的湘南学院中文系的沈桂丽老师针对目前高校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教学的困境,从该课程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在授课内容上系统地讲述语言学基础知识和在教学上合理使用多媒体对语言学概论的教学的重要性。北大出版社有限公司的沈浦娜主任、李凌编辑根据多年出版经验,总结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如切忌话题结论以偏盖全、切忌内容庞杂累赘、课文设计时通盘考虑留学生的民族性、选材图画尽量考虑不同宗教文化的特质、妥善处理消极或低俗内容、借鉴他山之玉——吸取海外教材积极的特色以及注意延续教材的时效性等,指出教材作者应以一种积极稳妥的方式来编写,并借鉴一些优秀外语教材的编写理念。陕西的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的张文元教授提出了语言学教材编写的一些思路与构想,并展示了一维拼写方案的设计。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的谢奇勇从“理论”和“方法论”的线索出发,提出了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应该采取教学内容上的“理论”和“方法”并行的方法。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的颜峰副教授基于日本汉语学习从唐话转为以北京话为主的事实,对日本明治时期国内引进的汉语教科书取材特点进行了分析,对第二语言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西南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张珑舰老师从生词选入、词性标注、英语对译等方面对比考察了《汉语教程》和《新实用汉语课本》两套教材的生词编写情况,并提出了改进意见,推动了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研究的深入发展。陕西的咸阳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的吴莉老师针对对外汉语专业在地方院校开办该专业时普遍出现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发生的主客观根源,并进一步提出了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培养目标和加强与地方和社会的联系、树立开放办学意识的建议。

六、第5小组小组的学术发言

泰国皇太后大学的马淑芬老师以泰国清莱(Chiang rai)为例,介绍了由泰国国家研究所提供赞助、皇太后大学组织的“促进、发展青年的汉语及信息技术能力的边境经济发展项目”,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化营活动及提供实习机会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持久兴趣等问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刘颖副教授认为在教材中融入原典阅读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都十分重要,主张将原典意识带入对外汉语专业的教材建设中,不但能使教材具有理论意义和达到实际效果,对本学科的建设也有深远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龙又珍副教授和熊梅老师在介绍呼告式寒暄的理据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呼告式寒暄的基本类型,并进一步探讨了呼告式寒暄在语言生活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山东的烟台大学人文学院的张力军教授以烟台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和中文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方向为例,结合部分国内外语言学教材,讨论了中文系学生语言学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应该具有的状况。福建的闽江学院中文系的李义海副教授以汉字学元点理论为视点,综合考察了会意字的文字形体、文字造义及其成字字素、所表语词义核等问题,认为研究会意字的生成表义类型,可以积极有效地推进国内外汉字教学的深入开展,破除汉字难学这一伪命题。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刘欢同学以中级中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歧义容忍度与中级汉语留学生汉字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性,并根据这些问题的研究结果,为初中级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黄清同学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两期汉语教师进修班的调查研究,探讨了目前中亚地区汉语师资培训的目标、课程设置及培训策略特点,并由此提出中亚汉语师资培训改革方向。广东的汕头大学的陈凡凡副教授基于90万字的中介语语料,全面考察了初级到高级5个水平留学生表空间“在”字句的二语习得情况,发现其发展过程体现了多元发展模式——典型顺序阶段→“在”字结构前置阶段→句内结构分解阶段→成分插入阶段→句内成分位移阶段,并指出各阶段留学生均使用了相应的加工策略。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的郭红副教授从留学生的偏误出发,重点探讨了“吧”和“呢”出现在假设复句的假设分句末的用法差异及互换条件。西南财经大学的邓时忠教授研究了中西方文化心理的差异,及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从而指导学习者突破文化心理屏障,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重庆的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杨雅丽教授从民间文化的角度考察民间文学中的关中方言,论及的《渭南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包括民间故事集成、民间谚语集成、民间歌谣集成,重点研究了关中方言中所体现出的关中人经历的特定生活情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心理、价值观念。陕西渭南师范学院的田晓荣教授从研究价值、现状、内容、思路、方法等方面对秦东皮影戏剧本中的语言研究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拓宽了皮影戏的研究领域,提升了皮影戏的研究高度。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李韵老师对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作文中的篇章衔接偏误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中高级阶段,特别是在中高级的写作课上,训练留学生运用连接成分、省略和调整词序等手段以完成语篇的表达任务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为中高级写作课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的王婧同学通过考察中亚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偏误类型,从内、外部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关于“就”和“才”的教学建议。河南的周口师范学院的张鹭副教授针对第二语言学习和汉语量词的特殊性,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策略的建构问题,归纳出相应的基本策略为:确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弄清理据,结合语境,分析差异,以词项搭配为基础,以语用特色为重点,循序渐进地教学。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的熊莉老师就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几个范畴——原型理论、隐喻理论、图式理论、图形、背景理论、理据性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陈永花(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阅读:
录入:湘里伢子

语网特别申明:各专栏专辑作者文责自负,对自己的作品享有完整版权,在语网的发布不影响其再版权,即作者还可另行投稿或出版。任何人均可在本站发布或转载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第2届语言理论和教学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召开

下一篇:中国语文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理论和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限500字,建议200字以内):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站内查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