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音节少不是缺点,不是落后 黄启生 中国总有人宣扬西方的陈旧观点,即西方中心主义的传统观点:华语落后,西方语发达,其理论根据之一就是:语言词汇向多音节发展。因为西方语言词汇音节多,汉语词音节少,或者说,总体来说汉语词的音节较少。多数汉语词只有一个或两个音节,即一两个汉字,有人就下结论,汉语是落后的语言,汉语要向拼音化发展,向多音节发展。 我们都知道,首先,事物有“充分与必要原则”。汉语的组成是由“笔划”组成“字”,“字”组成“词”。但每个字,同时也是词,一个人字可以表达“人”的概念,可必要用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去表达呢?就象人字,一撇一捺即可,偏要象从前曾出现的俗写法:在捺上加两点,如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举的例子。世间事物多可用“偏正”法表示,“喜事”、“词典”等,二个字即充分表达意义了,再用所谓“多音节”,增加字数已无必要,除非再进一步表示新的概念:“大喜事”、“新词典”。在汉语来说,二字词,三字词,不算长,不会给人以繁琐的感觉。三个字,就是三个音节。成语虽然四个字,但那已不是“词”了,而是所谓“短语”(词组)。这当然要除极少数字要两个字才有意义,如“蟾蜍”、“鸳鸯”、“疙瘩”、“凤凰”等,但这极少数双字词也是多能单用的。如“蟾蜍”的“蟾”,可以组成“蟾酥”(由蟾蜍皮脂制成的中药),“凤求凰”等等。 第二点就是,事物的相对性。汉语不必用太多音节表某个意思,汉语用一、二个字就足够了,而同一个词在西方语中要用三个或四个音节表示,这不是汉语的缺点,而恰恰是汉语的优点,说明汉字包含的信息丰富。举例:汉语的“医院”,二音节,欧洲语为“hospital或hospitalo”,三四个音节,且还有辅音连缀要增加字长与读音长度,日语就更多,因为日语音节简单,不增加音节无法表示大量事物。汉语发展到今天,汉语所用的音节少于西方语用的音节,这是西方语言无法实现的。才可能出现在联合国只有中文本最薄的事实。假如按一般规律,汉语将来发展出更多音节词才够用,那时西方语不会发展出比汉语更加多得多的音节词才能应付事物的发展吗?这足见汉语的聪明轻巧而西方语的笨重,怎么是汉语的落后呢?不正相反吗,汉语更合理,更有效。这也是汉字的功劳。退一步说,汉语拼音化了,那时汉语绝对会向着更多音节方向发展,即使词汇量不增加。因为拼音文字无法区别许多同音字和词,只能用更罗嗦的办法解决。随便举个例子:表示“喜事”,xishi, 相同的还有“西式”“西施”“稀释”“吸食”,拼音了的汉语,为了区别上述词意,只好增加字数即音节数来区别: zhide xiqing de shi, xifang de fangshi, Xishi(gudai meinv), jia shui xishi, yongkouxi chi jin(值得喜庆的事,西方的方式,西施[古代美女],加水稀释,用口吸 吃进),就算加上音调的二音节词,也还有几个无法区别,都只用xishi两个音节,无法区分和理解说者的意思,那时,只有上边括弧中的词组靠增多音节数以说明意思,这是拼音化了的汉语的结果之一,拼音文字显露出“笨重”。 拼音化的汉字还有一个发展方向,即大量造新词,以缩短词的音节数,这就向着英语的方式词汇恶性膨胀。拼音文字向多音节和多量无法望文生义的生词量两个方向急速发展都是不可避免的。这反过来证明汉语这个组义语(非表音语)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另外,现代汉语所造的新字是极有限的,新发现的元素名称需用新造的词来表示,如“镧”“镭”等都是近一个世纪新造的,而且名称保持着单音节(这是西方语言难以达到的),表示起化合物则不觉得长而累赘:硫酸铜,碳酸……;有时生产或文化上也造极少数新字:圕(图书馆,音团)、砼(混凝土,音同)。
试想,如果汉语拼音化了,是不可能保持现在模式,失去了方块汉字,其后果只能是上述二条,或者大量造新词,或者合成多音节长词(那时还真得向多音节发展,否则lan, lei, xishi是什么意思?),或者二者兼有之。那时的汉语,不论口语,还是文字,向着适应拼音化的方向发展成为又罗嗦又复杂的语言,也就是那时的汉语符合西方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表音说”了,就没有现有的优点了。人们再为痛失理想而科学的“表意语言”而后悔已来不及了。 总之,通过与西方文字的比较,汉语的词汇音节较少,不是落后,不是缺点,相反,是汉字的又一大优点。 作者简介:黄启生,男,1940年12月3日生,武汉人,世界语爱好者,现任湖北世协副理事长。建有新希望网站:http://espero.51.net。但我从本世纪(2004)开始就从网上了解到并学到汉语汉字有关的知识,知道了大量专家学者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发表许多汉语汉字优越论的文章,对此心中感到惊叹,我转变了原先被灌输的汉字拼丁化的观点。从我自己的转变得知,还有许多人还不知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在网上宣传汉语汉字优越论是我们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