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想,心理
我们说比较困难的是写经过,还有一种情况更为困难,那就是写思想变化的经过,因为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借助形象来表现。写这种经过,也就要下更大的功夫。有些文章写领导对群众或教师对学生做思想工作,谈了一次话,讲了些正确的道理,使他们的思想有了转变。无论事情的真实情况如何,就文字叙述而言,是缺乏表现力的。因为过程写得不细,缺乏直觉的形象,原因过于简单,令人难以相信。
《世说新语》上有一则故事,叙述周处由一个为害乡里的暴徒,变为忠臣孝子。人物性格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而并无勉强之感,可见叙述很成功,值得一读。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沉,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耶!”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周处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变化,而读者并不怀疑呢?因为文中交代变化过程和原因合情合理。周处年轻时凶强侠气,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侠气是什么?用暴力做好事叫侠。正因为他有侠气,才能去杀虎斩蛟。他为害乡里,因为凶强,别人不敢直接触犯他,只能劝说他去行侠——杀虎斩蚊。周处斩蛟时,在水中三日三夜,人们以为他已死,这才敢表示庆贺。不料他没有死,他才得知自己为乡里所患,思想有了触动,想改变自己的作风。但信心不足,听了朋友的劝告,他才下决心改正。斩蛟时已表现出惊人的毅力,所以他的决心能够实现,终为忠臣孝子。有好的一面(侠气、毅力),间接得知全体乡人对他的态度(避免直接冲突,而自己悔悟),朋友的鼓励,这三个原因促成了他的转变。如果不抓住斩蚊的经过和乡里相庆的情况来写,而只写朋友的劝告,那对读者就缺乏说服力了。
《资治通鉴》写周处这些事时,简化了经过,忽视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大为逊色,兹录于此,以资比较。
初,周鲂之子处,膂力过人,不修细行,乡里患之。处尝问父老曰:“今时和岁丰,而人不乐,何邪?”父老叹曰:“三害不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父老曰:“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乃入山求虎,射杀之。因投水,搏杀蛟。遂从机、云受学,笃志读书,砥节励行。比及期年,州府交辟。
文中把笔墨用在周处与父老的问答上,而对杀虎斩蛟,只是简单的列举,略去了过程。这种抓不住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