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十大关键词《 (另类语文) 6 就业 就业:得票率34.8%。 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不难发现,关于就业的信息高达数百万条。几乎对每一个人来说,就业难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威胁。一边是下岗工人高呼“再就业”,一边是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叫苦不迭。在新华网举办的“2004年毕业生就业调查”中,47.0%的人认为就业形势不如从前了。本次调查中,34.8%的人选择了“就业”作为2005年的关键词之一,这说明公众急切盼望这方面有利好消息传来。 7 社会诚信 社会诚信:得票率32.7%。 从美国安然公司轰然倒塌,到国内的基金黑幕,从亲子鉴定到假冒伪劣产品,“诚信”似乎已成为每个人不得不面临的危机,这种危机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商业到金融,从体育到教育,甚至波及到了感情和家庭。 公众对“社会诚信”的高度关注,是对某些现状的一种无声的批评,也显示着人们对重建诚信社会的焦虑。 如果允许借用一句被用滥用俗的宣传口号的话,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表述:“社会是我家,诚信*大家”。 8 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得票率29.1%。 “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这句西方谚语,体现的是对私权的尊重。 划定政府的权力,保护和尊重相对弱势的公民私权,是我们构建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努力的方向。从这个角度看,去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被温总理称为“行政机关自我革命”的《行政许可法》的意义不言而喻。 与《行政许可法》同步的,是许多部门公布的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项目清单,是各地政府领导“努力转变政府职能”的表态。正如一位学者所评论,“政府角色的深刻转变已拉开了大幕”。而这种“角色之变”将如何在2005年继续上演,公众正在期待。 9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得票率27.3%。 “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不能让穷人的孩子一出生就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政府必须做到的。”湖北省常务副省长周强卫此言既出,各方舆论旋即好评如潮。 “教育”在今天的中国注定会成为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字眼:这几乎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改变自身命运的惟一途径。今天,子女的教育费用在很多地方都已超过住房消费,成为许多家庭最大的支出项目,而教育依然存在的诸多体制弊端、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域间的分配不公等现象,让公众有理由期待,2005年政府要在这些问题上继续有所举措。 10 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得票率26.9%。 2月14日,发生在辽宁阜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矿难———孙家湾矿难举国震惊。此后,辽宁省副省长被停职检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正部级待遇,这显示着中央高层试图从制度、组织上加强预防工矿企业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决心。 过去的2004年是让人心酸的一年,公众的神经屡屡被各种生产事故所触动。这次调查中,“安全生产”入选2005年十大关键词,再次说明劳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否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严格保障,仍是公众的一大隐忧。谁也不喜欢听到坏消息,不愿看到早晨出去的亲人再也不能回来。那些对安全生产负有责任的官员们要能想人民之所想,人们就能放心了。 中国青年报本报记者 唐勇林 实习生 罗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