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网>>专题文摘>>方言、白话与普通话专题
>>>新京报:方言电视,你来自哪一方<<<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01:26 新京报
近日,有关部门通知,针对“目前电视剧语言使用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重申了电视剧不得使用方言的禁令,要求除地方戏曲片外的电视剧应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少儿题材电视剧以及宣传教育专题电视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
这是继去年禁止播放用方言译制的境外影视片、今年年中要求电视节目主持人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港台腔以及夹杂外语、方言之后,再一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电视领域加强普通话的推广工作。
然而这几次通知收获的反响都褒贬不一。去岁禁止播放方言译制片遭到了一些地方方言电视制作者的抵制,有的省份的艺术单位甚至组织了座谈会对通知提出意见,早先“禁止港台腔”的通知则被人看做“打南不打北”,有方言歧视之嫌。这回的通知刚下发,四川即有媒体报道,“大批成都导演、演员对此《通知》大喊遗憾”。
抛开背后经济层面的因素不谈,上下两边的理由都很充分。标准口语古已有之,春秋的时候叫“雅言”,后来叫“官话”,再后来叫“国语”,也不是哪个政府的创新;推广普通话的益处毋庸多言,更何况“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写入宪法的大政方针,当然,这句的主体是国家,宪法没说每个人都要“通用”普通话。
支持方言电视的人最主要的理由是文化,方言作为民俗文化载体应该通过电视等媒介得到保护。去年禁播方言译制片时,制作上海话版《猫和老鼠》的上海滑稽剧团一位团长对媒体说,上海小孩子连上海话都不会说了,他强调上海话也是一种文化,他们的制作就是出于保护方言的目的。
当代人忘了方言怎么说,这个佛脚显然抱得稍显夸张。比较实事求是的说法是,和北方方言及其背后的地域文化以极富进攻性地姿态侵入南方相比,南方本土的地域文化正在呈消退之势。
一个很自然的疑问是,禁止方言电视,北方方言是否在此列?字典里对“普通话”是这么解释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可见普通话并不能和北方话划等号,而是在后者基础上的提升。
然而,事实是,大量操北方方言或者夹带北方方言词汇的电视剧在全国各地的屏幕上都很流行,北方方言在优秀的电视人宣传下成了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最富有表现力的方言。然而语言学家会告诉你,没有哪种方言比另一种高级。
再看看一次次重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每次都会收入“大腕”、“蹦迪”、“大款”、“托儿”、“神侃”、“宰客”这样出自北方方言的新词,而新近的再版中,“白相人”、“吃讲茶”这样源自南方方言的词汇则被剔除。相信其中损益,电视剧居功不小。
看到这回的新通知后,相信很多南方的方言电视工作者会追问,当《傻儿师长》不准播出的时候,《马大帅》是否可以无恙?当粤语电视剧、上海滑稽小品剧要配成普通话的时候,《大明宫词》里傅彪说的陕西话是不是也要重新配音呢?
也许通知里的“一般情况下”五个字已经给出了答案。牛文怡(北京编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