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工贸中专,湘潭职校,湘潭中专,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湘潭工贸学校,湘潭市一职,学校简介,招生简章,入学指南

语言文字网>>专题文摘>>方言、白话与普通话专题

 

>>>上海人10年后重温《孽债》 知青经历仍十分熟悉<<<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1:12 新浪娱乐


  10年前《孽债》播出,牵动着无数普通人的心,不仅创下了42.62%的收视率,而且首开电视台晚间电视剧两集连播的先河。

  10年后重播,仍然引起追捧。东方卫视影视部执行总监徐华表示,收视率达到3.6%,创下今年单日电视剧收视率的最高。

  一部低成本电视剧,为何历经十年仍然能够触动观众的心弦?

  很难说清 也无法忘记

  杂乱的弄堂,28式自行车,局促的亭子间,门口叫电话的大妈,早晨刷马桶的孩子,还有时髦女人宽大的套装……

  曾经熟悉的生活场景,一一再现。几年间,陆续搬入公寓楼的人们,猛然发现历史并没有走远。

  “当年,格部片子被阿拉津津乐道了多少辰光,里厢老多经典台词至今让人回味。现在,这些场景老熟悉哦!”全大妈是当年插队安徽的知青,返城后才结婚生子,孩子出生时她36岁,丈夫41岁。虽然十年前已经看过,如今仍然不愿落下一集。

  当年《孽债》选取了一个巧妙角度,讲述了知青们的经历,让一代人为之动容。

  当年曾下乡黑龙江的知青马以鑫说:“感情很复杂,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很难说清,也无法忘记,《孽债》的重播勾起了人们的怀旧之情。”如今,他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给学生们讲授当代文学,也讲关于知青的文学作品。

  全大妈1978年出生的女儿拗不过,偶尔也陪着母亲一起看。

  “虽然中学的时候看过,现在看也有不一样的感觉,有时倒十分想了解父母当年的生活。”剧中的弄堂,亭子间,这正是她童年生活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不过让全小姐不能理解的是,“他们竟能如此容易地抛弃自己的爱人和孩子,简直有些不负责任。”

  《孽债》新解

  10年足以改变一个人和一座城市,10年后《孽债》重播同样引起了别样思考。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孽债》正是将自己的不负责任归结为政治,让自己的责任一笔带过,再用大城市的优越感,居高临下地探讨爱情,心理还十分坦然,集体的推卸责任是最可怕的。”上海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对《望东方周刊》表示,“今天再看《孽债》最熟悉的是什么?除开对知青经历的怀念,那就是大城市的优越感仍然十分熟悉。”

  15年前创作了《孽债》,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表示,上海的优越感,来自于1962年户口制度管理起来以后,城市人成了一个超稳定结构,上海人就是上海人,外地人进不来。而这时上海在经济上横扫全国,上海货让全国各地的人为之追逐,此外,交通管理、城市卫生等等都远超过全国其他城市,上海人的骄傲是完全有理由的。

  在顾晓鸣看来,“孽债”不是“债”,是大城市的优越感,这使他们对自己的爱人、孩子不负责任,并心安理得地为自己开脱。

  顾晓鸣进一步表示,这是现代人借助文化,来救助自己的负罪感,用文学的方式来推卸社会责任,用廉价的方式来推卸对待爱人、人生和贫困地区的人们的责任心,消除了爱,心安理得过所谓的文明生活。

  我们需要怎样的大众文化

  “其实,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为何一部十年前的电视剧还能热播?如今贴近生活的电视剧作品太少了,它的热播正是间接的批评。”马以鑫教授对《望东方周刊》说。

  家庭伦理剧一直是电视剧市场的重镇。1990年大型室内剧《渴望》播出,用万人空巷实不为过。此后十多年,家庭剧虽没博得“渴望”般的全民沉醉,但1995年以上海为背景的“后知青时代”电视剧《孽债》,和1998年被誉为“社会现实剧”《牵手》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4年,《浪漫的事》、《穿越激情》都创下了较高的收视率,《中国式离婚》更是引起了大规模的公共讨论。

  “我们目前播出的商战剧、戏说剧、古装剧、涉案剧充斥荧屏,不是一些时尚元素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吸引观众。要研究观众,不应该只注重广告商喜欢什么,要重点了解观众渴望看到什么,文学创作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一味迎合市场,必然走进误区。”马以鑫说。

  马以鑫进而表示,如今的电视创作者,与生活存在距离,成为小众,容易赶时髦,追求商业卖点,缺乏有基础的情感表达。另外,独创性的丧失,跟风厉害,构思素材重复厉害,缺乏对生活中独特视角的发现。

  “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回归到关心人的本性,关注和描写平凡人生中的情感冲突和生活细节。”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吴芳兰/上海报道)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来函联系。

160*600广告位

井田汉字,独一无二的汉字结体构形理论,科学地解决数码时代汉字所面临的问题。

湘ICP备05008125  语言文字网  2003-2013©版权所有